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不配为人父,也不配为人子的皇帝刘邦

—想当天子,就别想当父子

作者:

汉高祖刘邦

三千年古史,有书可考的,谁最不配为人父?

肯定各有各的答案。但假如再加上一个条件:既不配为人父,也不配为人子呢?

应该就没人敢跟刘邦抢了。

清代笔记《巢林笔谈》有一则《汉高祖讲不到忠孝》,不足百字,一字一针:

“我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最忍心语,书之史策,可丑。《朝鲜国策》问云:“汉祖忍于分羹,而为义帝发丧,岂移孝作忠之道?”要之分羹发丧,好歹俱无是心,只把此心都倾在项王身上耳,讲不到忠孝。

项羽抓了刘邦他爹刘太公当人质,两军阵前要挟刘邦投降,说不然就把你爹涮了。刘邦说咱是结义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涮咱爹的话,可不可以分我一杯羹。为人子者,忍心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载于史书,实在太丑恶。一本叫《朝鲜国策》的书有此疑问:汉高祖忍心涮爹,却大张旗鼓为义帝发丧,这能不能算是“化孝顺为忠心”的表现?其实,刘邦涮爹也好,为义帝发丧也好,都不走心,他的全副精神都着落在项羽身上,为了争天下,谈不上什么忠孝。

“为义帝发丧”一事,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封汉王第二年,刘邦率汉军从临晋过黄河,拿下河内,又南渡平阴津,直扑洛阳。进军途中有乡老拦路,哭诉义帝(楚怀王)被项羽杀了。刘邦一听,脱去上衣,顿足捶胸,号啕大哭——这些都是君父丧礼上应有的礼节。然后,下令全军缟素,为义帝举行丧礼,搞了整整三天。

在《巢林笔谈》作者龚炜看来,刘邦这么干,啥忠孝不忠孝的,不过都是政治秀。

《汉书·高帝纪》更不留情面,直说刘邦“为义帝发丧”,其实是拦路的乡老提醒他:

“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要师出有名,就得三军缟素为义帝发丧,把项羽杀义帝的“逆德”行为昭告天下,坐实他是“天下之贼”,这样,讨伐项羽就是正义之举,四海之内才会服你。

可见,好演员也得有好编导。

那么,刘邦放言让项羽涮爹还要分一杯羹,是拿定了项羽不会这么残忍吗?

当然不是,项羽可是出了名的喜欢涮人,单《项羽本纪》记载的就有几次。当刘邦刺激他说要分一杯羹时,项羽真就要叫人弄鸳鸯锅了。关键时刻,还是那位在鸿门宴救过刘邦命的项伯劝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羽才让服务员把锅底撤了。

“为天下者不顾家”,项伯这话,也是一针见血。他很清楚,“分一杯羹”四字一出,刘邦就打定主意不要父亲了。

不要急着骂他不孝,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给了刘邦一个很好的解释: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邦的母亲刘媪,曾在湖边休息,梦中发生了神交事件: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刘太公前去关心妻子,却发现一条龙盘在她身上,起伏颇有节奏。不久,刘媪就怀上了,后来就生下了刘邦。

看到吧,刘邦的出生,他爹只是一个围观者,完全不须他操劳。

就算刘邦不知道此事,他打江山,就是想当“天子”,目中只有“天父”。至于“爹”,拆开来不过是“父多”。父一多,也就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了。

当然,真的当了天子后,刘邦也会借爹再演一出孝子秀。

《史记》《汉书》都载,汉六年,也就是天下大定之后,刘邦每五天朝拜他爹一次,以儿子的身份和礼节,也不知道谁教他的。后来,刘家的管家提醒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无主,当今皇帝虽是您儿子,却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在家里虽然是他爹,出了这个家,您也是他的臣子,怎么能让万民之主拜见他的臣子呢?这样搞下去的话,皇帝哪里还有什么威严去统治天下?

此后,刘邦再去拜见他爹时,他爹就以臣子见皇帝的最高礼节,抱着扫帚,面朝大门倒退着走。刘邦问爹你这是干嘛,刘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规矩呢。”

于是,刘邦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然后,赏赐那个懂事的管家“金五百斤”。

你看,从“分一杯羹”到“封太上皇”,是不是判若两子?

其实很简单,此时已拥有天下,虽然儒家还没成为大汉朝的主流价值观,但“孝道”却早已深入人心,封太上皇,可以打造一个仁孝治国的天子形象,何乐而不为(此后西汉王朝又传了十位皇帝,谥号都以“孝”字打头,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你要说这场戏没有编导,打死我也不信。

讽刺的是,不到一年,刘邦就曾当着众大臣的面羞辱过他爹一次。

汉七年,长安未央宫落成,刘邦大宴群臣,喝嗨了,亲自给他爹敬酒,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你当年老说我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不如我哥刘仲给力,将来肯定没出息。现在您倒说说看,我跟我哥比,谁更有出息?

小人得志就是这样,逮着机会就要炫耀,甚至讽刺、打击曾经瞧不起他的人。这时候他可不管什么太上皇太下皇,酒精作用下,潜意识里满满的都是“刺父”的报复快感。

至于他爹听了是什么反应,史书没写,只说“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不是当众羞辱是什么。

如此父子关系,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可以推想,刘邦从小在他父亲那里得不到多少父爱。

但这真不能怪他爹。《高祖本纪》说,刘邦青少年时期既不学无术,又贪酒好色,到处赊账,跟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娶吕雉之前,就跟一姓曹的情妇生下一儿子(即后来的齐王刘肥)。

给这样的儿子当爹,不绝望才怪。好在刘邦还有兄弟,这个不行还能指望其他的。到后来,刘太公对刘邦应该是彻底放弃了,这样的儿子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你爱咋整咋整。

既然从小没尝过父爱的滋味,到刘邦当父亲的时候,对儿女,不但没有爱,还干出令人发指的事。

时间线上,这事还发生在“分一杯羹”之前。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率汉军出关追击楚军,到了彭城被项羽主力反击,一触即溃,他想回沛县接家人,可项羽抢先一步,派兵把他爹和老婆等家人抓了,女儿刘乐和儿子刘盈(即后来的鲁元公主和汉惠帝)逃出生天,乱军中跟父亲相遇,刘邦把他们载上车,可是,楚军追得急,马车载重跑得慢,刘邦为了逃命,竟出手把他们强行推下车。驾车的夏侯婴看不下去,跳下去把孩子抱上来,刘邦又推。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夏侯婴实在忍不住,说:“他们还是孩子,你亲生的,再怎么急也不能把他们推下去啊!”刘邦才不好意思再下手。

夏侯婴本传写得更详细: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常蹶,就是多次用脚踹。刘邦踹一次,夏侯婴救一次。他力大无穷,抱着俩孩子,让他们靠在他双肩上,先驾车慢走,等到俩孩子没那么怕了,抱紧他脖子,他才催马疾驰。可这举动却惹怒了刘邦,觉得夏侯婴会害死他,竟好几次想杀了夏侯婴,最后可能是怕杀了他之后没人驾车,这才没下手。

天下竟有这样的父亲?

还是项伯说得好,“为天下者不顾家”。但凡可能阻碍他当上“天子”的,不管是父亲,还是儿子,统统可以一脚踢开。

让人疑惑的是,像刘邦这样的流氓,文韬武略都没有,怎么就给他成了?

史书上的说法,是他擅长用人。这倒也没错,但更重要的是,从他怎么为人子为人父,不难看出他的狠。

项羽喜欢涮人,当然也狠,但他的狠只是对敌,或不听话的部下。史书中从没有项羽对家人下狠手的记载,最典型的是他叔项伯,不仅在鸿门宴之前给刘邦通风报信,还多次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阻止项羽杀刘邦家人。但项羽自始至终就没对这位吃里扒外的叔父下手,直到他兵败乌江之后,项伯还投了刘邦,被封射阳侯。

刘项这么一对比,便可看出,打天下拼的不是人性,而是没人性。像刘邦这样,不配为父也不配为子,才能拼到最后当天子。

2023-06-16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后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18/191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