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台商撤中进行式 地缘政治叠加疫后挑战

—地缘政治叠加疫后挑战 台商撤中进行式

受地缘政治下国际供应链变化的影响,台资正在加速离开中国大陆,但外移东南亚的公司也面临挑战。图为2017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台企产品展销会及展览。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传真112年7月21日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台资顾问公司陆续开办有关如何结束公司、出售厂房的讲座。受到地缘政治下国际供应链变化的影响,台资正在加速离开中国大陆,但外移东南亚的公司也面临挑战。

一场名为“台商大陆土地厂房面临出售或改造的实例分享”说明会6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类似教导如何“以合法合规、最小代价方式卖厂并安全把钱汇出中国”的讲座,今年以来已有数场,财会顾问人员表示,这两年此类需求明显增加。

台商早在2008年之后,因中国大陆劳动、法规、土地等成本上升,一批工厂选择转战东南亚;又因为家族企业缺乏有意愿的二代接班人,部分经营者选择关厂回台养老。不过,这几年的台商外移仍有些不同。

昆山汉邦企管顾问公司总经理李仁祥告诉中央社记者,以前台商因为生产成本、或是2018年后在中美贸易战下为求避开高关税而将生产线外移,但现在更多从事出口的台商是因为国际政治因素离开,“成本高也要出去”。

近年来,美国除了对中国祭出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还将全球供应链的“近岸外包”理念升级为“友岸外包”,主张把生产业务外包给价值理念相近的盟国,致使作为供应链一环的大陆台商不得不思考外移。

经济部投审会数据显示,台湾企业今年1到5月在中国的新投资,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4.05%,金额下滑至15.07亿美元。不只新投资减少,台企也陆续从中国撤出大笔资金,金管会数据显示,2022年台湾上市公司从中国汇回新台币1144亿投资获利,是2013年以来最高。

台湾海外投资总额(不包括中国)在1到5月激增197%,金额约83亿美元,其中台积电在美国投资约35亿美元。此外,台商在海外寻求生产基地,东南亚明显受惠,因为台商对东南亚的投资几乎翻倍。

不过,台商到东南亚后并非一帆风顺。最为诟病的,是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如中国,且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全球性的需求收缩,这些都影响到海外台厂的业绩。

以宝成国际集团旗下越南宝元鞋厂为例,今年至今已计划裁员约8100人。宝成对此表示,短期经营环境依然存在变数,会灵活调度生产,并积极推动智慧制造与数位转型。

此外,鸿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士康本月宣布退出与印度威达塔(Vedanta)合资建造芯片制造厂的计划。 iPhone代工厂纬创也传出将出售印度厂。大厂尚且如此,小公司在海外遇到的挑战不会比较少。

如今,在中国的台企,问“哪些产业留下”可能比问“哪些产业离开”还容易回答。李仁祥说,那些不考虑移出中国、甚至还要加码投资中国的台商,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生产民生用品食品的企业。

此外,在中美对抗的关键技术领域,譬如半导体产业,也是台企发挥的机会。尽管台商未必掌握最先进技术或设备,但在相同领域的中低阶产品上,是受到大陆欢迎的。

至于其他留在大陆、既没有产业优势又还在观望的台商,确实比较辛苦。

凯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总监梁祥贤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成长放缓,但仍有个别产业譬如电动车表现十分亮丽,只是台商几乎尝不到好处。

每年中国约新增2000万辆的新车,只是组成结构已悄然变化,从传统内燃机的汽车占压倒性多数,转变到现在一年有约600万辆的新能源车,占1/3产能。

梁祥贤说,以前中小台商能在传统汽车的零部件上分一杯羹,但现在要成为新能源车的供应商,不仅不能沿用原来的模具,还必须具有中大规模的生产力,需要更大笔资金的投入,这是中小型台商“看得到吃不到”产业红利的原因。

至于中大型台商在中国的机会,他建议要融入大陆本地的资本市场和供应链,逐渐褪去对外资和海外品牌的依赖,也就是要响应“内循环”政策,才会有发展空间。

早年台商借由大陆为生产加工基地、进行外销国际贸易,成长崛起。30年后,时空背景皆已不同。如今台商除了二代接班的传承问题外,还参杂国际形势、陆商崛起等考验,布局考量也更为复杂。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21/193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