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秦刚造成的外交困境 让习近平很难收拾

作者:
自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六月底消失在公共活动以来,各种关于秦刚的传言不断,其中一种耸动的说法是普丁告知中国秦刚叛国,虽然现况仍不可考证。但是在外长失讯将近一个月的期间,普丁采取更多激烈的举措让中国的立场更难转圜,并且间接的让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更显失色。

中国外长秦刚不善合纵连横,又缺乏相异文明的理解,他所留下的困局,恐怕让回锅的老将王毅更难收拾。(美联社

自从 中共外交部长秦刚在六月底消失在公共活动以来,各种关于秦刚的传言不断,其中一种耸动的说法是普丁告知中国秦刚叛国,虽然现况仍不可考证。但是在外长失讯将近一个月的期间,普丁采取更多激烈的举措让中国的立场更难转圜,并且间接的让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更显失色。

俄国近一个月打破黑海粮食协议和扩大冲突范围,使得中国在西方与开发中国家之间更为两面不讨好,强加中国接受来自俄国的“友谊无上限”,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俄国以外其他国的认同。而这些责任来自于近七个月来,外交部门未能管控中俄的主动与被动关系,秦刚作为政府部门第一线的外交负责人,自然难辞其咎。而今王毅再度披挂上任,这场茶壶里的风暴,实际上反映着当前中国外交的举棋不定。

“结伴而不结盟”会恢复吗

曾几何时,中国奉行“结伴不结盟”,是19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金科玉律:“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条准则曾经被中国外交圈视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国际交往途径,至少在2019年之前仍被人民日报等官媒持续讨论,仍是中国外交的主要基石。

然而,历经美中贸易战和俄乌战争这几年的试炼,中国谋求均势而亲向俄国,俄国却以行动不停地拉扯中国“结伴”和“结盟”之间的战略模糊,挑战中俄关系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像是俄国侵略的乌克兰,原先是中国最重要的军事科技来源国之一,至少在航母工程上功不可没,而今中国却难以有效协调,甚至反过来尴尬地提供俄国军民两用产品。王毅回任之后该如何在“极限思维”和“结伴不结盟”把握政治正确,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共外交部门未能管控中俄的主动与被动关系,秦刚作为政府部门第一线的外交负责人,自然难辞其咎。(美联社)

地缘政治的错判需要人扛责

在地缘政治方面,俄国对乌克兰的侵略,实际上是对欧亚陆桥北线上的“一带一路”进行一场不负责任的外科手术,这使得欧亚草原与心脏地带上再次陷入历史上的无秩序。由于战火再起的时间点发生在中国疾呼“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关键时刻,使得中国在2022年以来的国际战略重心只能向南退缩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仅能从中亚从南线经由土耳其进入欧洲,成为艾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天上掉下来的选举礼物,但是中国在欧洲关系的损失,只能从俄国身上取得杯水车薪的回报。

假设传言的指控为真,也许从结果来看中国的亲俄路线让俄国更为有利。秦刚作为外长未能有效行职务,适切地提出预警或是风险管制措施,未能从大局建言,使得中国在东欧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造成对中欧关系整体不利的影响。俄国在战争初期的快速进取,或许让秦刚过于乐观,因此未能及时将东欧情势真实的回报北京,仍以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力足以让东欧国家沉默。

实际上东欧各国除匈牙利之外都表示反对俄国出兵侵略,波罗的海三国脱退后虽仍有14个成员国,但是捷克亦曾表态要退出,且该机制在2021年之后也未再开启峰会,实际机能以不如以往。迫于地缘的压力,波罗的海三国和捷克只能选择台湾以制衡中国,波兰也选择与韩国合作军事工业,面临俄国第一线的国家不约而同地望向远东取得平衡的力量,这个责任必然有人得担起。

殃及“亚非拉大团结”与“一带一路”

俄乌战争殃及开发中国家,动摇“亚非拉大团结”,更是让中国陷入两难,由于俄国破坏黑海粮食出口协议,再度让饱受大旱的非洲之角各国感到无奈。整个东非地区多个国家2,000多万人面临着饥荒的危险,至少8,000万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的状况,其中的埃塞俄比亚、肯亚和南苏丹三国又与“一带一路”关系密切。

2022年的肯亚选举期间,耗资高达47亿美元的铁路成为不分党派批评的标的,债务陷阱与粮食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又得面对俄国破坏粮食协议的作为,“一带一路”曾经许诺的稳定与发展恐怕再受牵连。虽然中国很快呼吁各方不应破坏粮食协议,但是俄国却以无人机轰炸靠近多瑙河沿岸的伊兹梅尔港(Izmail),使得中国所需背负的俄乌调停与人道压力持续看向“无上限”。

中国助俄反促成西方团结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在俄乌战争的角色已多次质疑,七月份的北约维尔纽斯(Vilnius)峰会,称中国以“公开的野心和强制性政策”挑战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并抨击中国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原先美国的盟邦分别在欧洲应对俄国,印太地区诸国牵制中国,而今却因为俄乌战争的关系即将合而为一。2022年至今,中国在印太举行的联合军演中,俄罗斯至少参与七次,其中两次更在日本海域附近进行,“东方-2022”穿越鹿儿岛,“北部联合-2023”沿着日俄战争路线穿越的对马海峡。北约和日本关系日趋密切,不一定全然是因为美国的主导,两者出现共同的潜在威胁恐怕是更直接的推力。

中国能在冷战时期能逐渐走出外交困境,并且加入联合国取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主要原因在于善用美苏之间作为关键第三方的地位。今日的俄国同样造成欧洲国家安全上的威胁,中国却选择“中俄友谊无上限”,并且持续提供防弹衣等军品给俄国,反而促成西方国家意见的整合。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指出,尽管中国声称自己是一个中立的行为体,但实际上它在这场战争中支持俄罗斯。主张“战略自主”的法国也持相同立场,法国总统马克宏的高级外交顾问博纳(Emmanuel Bonne)表示,中国不应该向俄罗斯提供能够用于侵略的物资。欧洲国家内部的杂音反而在中国的举措下逐渐整合,甚至原先欧洲的极右政党也感到有义务停止鼓吹退出欧盟,呼吁从欧洲身份的认同应对外来的挑战。

“东升西降”深化文明对立

今日中国选择的外交路径若无调整,未来将面临俄国以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竞争,而且还包括澳洲和加拿大两大资源丰沛的国家。原先“东升西降”的假设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展现的治理优势,却忽略西方国家据有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文明与地缘优势,逐渐整合的政经能力不只加速当代地缘政治的分化,同时也加深人类文明前现代与后现代文明的分野。

西方国家掌握半导体科技、人工智能,以及脑机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等尖端领域的国家为求安全,未来将以“去风险化”之名保护其文明成就,并不利于人类文明与意识的再启蒙。今年4月间,秦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反而让中国陷入现代性历程的挑战,一个不善于合纵连横的外长,又缺乏相异文明之间的理解,恐怕让回锅的老将更难收拾。

现下艰难的国际战略难题,如果危害到中共“两岸统一”所需的条件,恐怕已不是一顶乌纱帽可以善了。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31/193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