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贪官的胆子有多大?

作者:

朱元璋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余敏等人查阅户部报表时,发现当年的夏税秋粮,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没有一粒粮食提交国库。这几个地方是朱元璋当年平定天下的后勤基地,在战争年代里支援过朝廷的军费开支。朱元璋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做了皇帝之后便下旨免除了该地区所有民田的夏税秋粮。但这些地方几十万亩的官田并不在免税之列,怎么从这些官田征收的粮食也都没有了呢?

举报的奏章很快交到了朱元璋手上,朱元璋一看,立刻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下令有关部门尽快彻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这一深查,发现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的征粮问题,并非个案,还牵涉到更大范围的贪污腐败,而且所有线索,最终都指向户部分管征粮工作的侍郎(副部长)郭桓。

办案人员一致认定,是地方官吏勾结户部侍郎郭桓,将本应入库的税粮全部私分了。

浙西地区本来应收秋粮450万石,但实际入库的粮食和以钞折粮的钱款,合计只有260万石。其余190万石哪里去了?经调查,郭桓等人收受浙西地区贿赂50万贯,其余140贯都被地方官员私分了。

面对如此胆大妄为的贪污,朱元璋极为震怒,立即下令锦衣卫追查此案的有关人员,从哪儿来的贿赂,就查到哪儿,并指派审刑司的吴庸负责此案的审理。

审讯的过程很简单,一顿严刑拷打之后,郭桓等人就全都招了,是郭桓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李彧、赵德全等人,欺上瞒下,共同贪污了国家粮款。

一是私吞太平、镇江等地的赋税。按照规定这些地方的赋税应该进入国库,但是国库却没有收到,全部被郭桓等人私分了。

二是私吞浙江上交的粮食。浙江是产粮大省,每年应上交国库四百多万石粮食。考虑到是实物税收,全部截留会引起怀疑,于是郭桓就上交一半,侵吞一半。

三是巧立名目。借用国家和皇上的名义设置各种苛捐杂税,诸如水脚钱、口食钱等等,不计其数,这些钱原本不是国家税收,所以并不上交国库,全都进了郭桓等人的腰包。累积起来一算,郭桓等人贪污了2400万石粮食的金额,相当于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而郭桓这样做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朱元璋对此竟然毫无察觉。

朱元璋越想越气,这个郭桓真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胆敢在朕的鼻子底下毫无顾忌地贪污,这不等于直接从国库里明目张胆的往家里搬银子吗?

更让他气愤的是,通过主审官吴庸的审理,郭桓案牵涉的人员绝非几个人,而是成千上万。搞不明白郭桓是怎么做到这样的,他几乎将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员都变成了贪腐分子,无数官员都被牵连其中。照这样发展下去,郭桓倒成了皇上了,自己都要靠边站了。本来,这些官员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结果却伙同起来对付自己。一番考虑之后,朱元璋决定在肃贪的同时,开展一场对官员的大清洗。

郭桓案范围之广,朝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的大多数官员都牵扯其中。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高级官员全部被杀,侍郎以下的官员也几乎一个不剩地都被杀了。

一时间南京城里人心惶惶,没被杀的官员个个心惊胆战,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那里今天抓走了几个?往往话没说完,锦衣卫就到了,将其中一人抓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京城查完了,接着又查地方。道理很简单,郭桓是京官,在京城待着,他不可能跑到外地去贪污,只能和地方官上下其手。体察圣意的吴庸觉得这是一次表现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定要尽力挖出郭桓的全部同伙,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锦衣卫忠实执行吴庸指令,深入各省和下面的府州县,只要是和征收钱粮赋税有关的人物,几乎一网打尽,就连交税的富户也不轻易放过,因为其中必有逃税漏税的情况。一时间各地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事后统计,郭桓案被杀者将近三万人,京官及地方官几乎为之一空,无数中产家庭破产,全国呈现一种恐惧萧条的气氛。这样的处理远远超过了朱元璋最初的设想,再杀下去各级政府都会无法正常运行,将威胁到大明王朝的统治。于是朱元璋迅速调转船头,宣布郭桓案就此结束,同时宣称吴庸违背圣意,扩大打击面,滥杀无辜,造成恶劣后果,将其杀之以平民愤。

经过这场反贪风暴,该杀的杀了,该判的判了,官员队伍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些部门竟然无人上班,只好采取戴罪办公的方式,让那些犯罪官吏,戴着镣铐回到衙门处理公务。

同时朱元璋为了避免统计官员在账目上弄虚作假,篡改金额,欺上瞒下,下令凡涉及到账目书写数字的时候,将原来小写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全部改成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防止做账时随意涂改,这项财会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还在使用。

2023-10-13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3/196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