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院长选举老蒋说了不算

作者:

国立中央研究院

1940年3月5日,72岁的老院长蔡元培去世。在举国哀悼之际,新院长的选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根据《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央研究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推举院长候补人三人,呈请国民政府遴选。”

当时的院士中,翁文灏、朱家骅、王世杰三位呼声较高,都是候补院长的合适人选。

但临到评议员们投票选举新院长的前两天,蒋介石却叫陈布雷带来一张条子,希望选举顾孟余为新院长。

顾孟余早年留学德国,先任教于北京大学,后出任广东大学校长。1927年步入政界,先后出任过宣传部长、铁道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交通部长。傅斯年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平情而论,顾孟余清风亮节,有可佩之处,其办教育,有欧洲大陆之理想,不比朱家骅、王世杰差。

但问题是,蒋介石下条子破坏了选举章程,将三选一变成了一选一,而且是不经推选的唯一指定候选人,这和直接任命有什么区别呢?

一时间群情沸腾,众声喧哗,陈寅恪更是直接反对说:我专程从昆明赶来重庆,为的就是要投胡适一票。

3月23日,中研院评议会正式选举新院长,窗外春雨潇潇,室内笔端凝重。会议由王世杰主持,采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结果:翁文灏与朱家骅各24票,胡适20票,李四光6票,王世杰与任鸿隽各4票。

蒋介石下条子的顾孟余,不被大家认可,没有选中。翁文灏和朱家骅知道老蒋属意的人选是顾孟余,自己也不想当。老蒋于是叫孔祥熙打电话通知胡适从美国回来。

孔祥熙随即电告胡适,让他辞去驻美大使一职马上回国。但胡适拒绝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最终,院长一职落到了朱家骅肩上。

对于这样的结果,陈寅恪和傅斯年表示满意。毕竟他们反对下条子的目的,是拒绝行政干预,坚守学术独立的精神。老蒋指名的新院长被成功阻击,他们的坚持就达到了目的。蔡元培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定然会感到十分欣慰。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是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地位和教育部平行。蔡元培是首任院长。但中研院成立后,因连年战乱,一直没有条件选举院士,直到蔡元培去世,抗战胜利,才开始了筹备院士的选举工作。

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华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国立中央研究院年会摄影

1947年4月,由各方选出的15人组成第一届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制定出台了《院士选举规程草案》,由此拉开院士选举的序幕。筹委会下设三个小组:1、数理组,成员有吴有训、茅以升、吴学周、谢家荣、凌鸿勋);2、生物组,成员有王家楫、罗宗洛、林可胜、汪敬熙、秉志;3、人文组,成员有胡适、傅斯年、王世杰、陶孟和、李济。

1947年5月16日,院士候选人提名在全国展开。到8月20日提名截止,由各大学院校、各专门学会、各研究机构及学术界著名人士,共提名院士候选人510名。

北大校长胡适是院士选举“人文组”的召集人,具有相当大的学术权力。人文组院士的推荐标准是:发现、掌握新材料,提出新问题者。类别包含哲学、中国文史学、历史、语言、考古、法律等10类。中国文学类不推荐文学创作的作家,只推荐研究语言文学的专家。哲学类不推荐玄学论者,而侧重于实证的哲学史家。从全部候选人的提名表中可以看出,胡适一人的提名就多达119人。胡适没有提名冯友兰,认为他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趋势甚明,而拥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

此时,因高血压在美国就医的傅斯年看到初选的公示名单,分别致信朱家骅、翁文灏、胡适、萨本栋和李济,对人文组提名刘文典和潘光旦,提出了否决意见。傅斯年在信中说:

候选人中确有应删除者,如刘文典君。刘君以前之《三馀札记》还算是佳作,但其贡献绝不能与余、胡、唐、张、杨并举。作为学人,论其贡献,其最后著作最为重要。刘君校《庄子》,甚自负,不意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助理研究员王叔岷君曾加检视(王君亦研究庄子),发现其无穷错误。校勘之学如此,实不可为训。刘君列入,青年学子当以为异。更有甚者,刘君在昆明,自称“二云居士”,谓是云腿与云土。彼曾为土司之宾,土司赠以大量烟土,归来后既吸之又卖之,于是清华及联大将其解聘,此为当时在昆明人人所知者。斯年既写于信上,当然对此说负法律责任。今列入候选人名单,如经选出,岂非笑话。学问如彼,行为如此。故斯年敢提议将其自名单中除去。(《傅斯年遗札》第三卷,1340页)

对于潘光旦从事的社会学,傅斯年认为,潘光旦研究谱牒学的结论,实在不能成立。他借科学之名,证明苏州人天资优越,但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不能成立。(《傅斯年遗札》第三卷,1342页)

正式提名结束后,选举筹备委员会于8月27日至10月13日连续召开四次评议会,按照《选举规程》对各方提名进行严格初审,在提名的510人中,删掉了108人,留下402人。

10月15日至17日,评议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审议402人的名单,从中选出150人作为院士候选人。

按照《选举规程》,院士的选举资格:其一,是对研究的专业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其二,应是专业学术机关的领导或五年以上主持,成绩卓著。二者符合其一,即可当选院士。对于候选人的学术水平,是考察重点。

1948年3月9日袁翰青致信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主张“宁缺不滥”,以免贻笑于国际科学界。他指出化学一科中的纪育沣,在化学界虽为前辈,亦偶有论文发表,“但所发表之论文均无创见”,他的实验仅限于“嘧啶”,是他美国导师的工作范围。而其导师的论文在化学界已被公认为二三等论文。“纪先生二十年来只知做其博士论文之延续,无异自认其尚无自寻门径,独立研究之能力。国内类似纪先生之有机化学家为数不少,今独选举纪先生为院士,恐既不能使国内化学界心服,亦不免使国际化学界讶异也。”

此前3月6日,医师王和夫也致信选举筹备会,说“候选人中行政人员太多”,而且“贵院评议员全部列名,最受国人攻击。还以退避为是”。又马文昭医师,“此人老朽昏聩,他根本无研究之素养、热心与能力,所有数篇非驴非马之研究皆是技术员、助手及友人代作代写。关于忌烟之研究与治疗全是诈骗,他用于忌烟之蛋黄素杂有吗啡,不能根戒烟瘾。贵院评议员林可胜及吴宪二先生熟知此人,可请其作证也。”

袁翰青、王和夫与傅斯年三人的信分别被选举筹备会作为“极密件”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刻印件,分发给评议员“作为参考资料”,让“评议会讨论”。结果是纪育沣、马文昭、刘文典、潘光旦四人都落选。

1948年3月25日下午评议会开会审查院士名单,到27日院士名单最终确定。其间先后五次投票,共选出院士81人。其中数理组28人,生物组25人,人文组28人。

数理、生物两组,在第二次投票便已确定。惟人文组第二次增加柳诒征,第三次加顾颉刚,第四次加余嘉锡,第五次加吴敬恒。足足经过了五轮投票。

评选结束后,当选院士名单在国民政府公报中公告,同时呈报国民政府备案。每位当选院士,由中央研究院发函通知本人:

敬查先生业经当选为本院院士。除关于当选院士证书、证章正在设计式样,俟另寄奉外,相应检奉院士名单,函请詧(察)照。此后尊址如有移动,并希随时示知,以便通讯为荷,此致××先生。代理院长朱家骅。附名单一份。”

从选举的最终结果看,81名院士的选出,是否做到了尽推尽选,也未必。当时便有人指出,因提名办法不佳,导致有些应入选者未被提名。而数理组和生物组的人选,更多体现出对一些学科奠基人贡献的尊重。有些学生、弟子的发明、贡献事实上可能比老师还强,但因为是选举第一届院士,所以把机会给了老师,把未来留给学生和弟子。

不过无论怎样,第一次院士的选举,从总体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她不但没有受到行政干预,而且还超越了政党政治,体现了学术独立的原则。从郭沫若的提名到当选,可谓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最初,提名郭沫若的四家单位,是代表北京大学的校长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河南大学校长姚从吾。

郭沫若这个人,政治立场反复,人品极具争议,不少人是持反对意见的。但胡适根据郭沫若甲骨文和上古史研究的成果,依然坚持提名并确保他成功当选院士。

夏鼐作为傅斯年的代表,曾参加了院士选举会议,亲眼见证了关于郭沫若提名资格的辩论。

问题是胡适提起的,他询问会议主席朱家骅,对提名郭沫若有何意见。朱家骅谓其参加内乱,与汉奸罪等,不宜列入。总干事萨本栋担心,如果提名郭沫若,恐刺激政府,对于将来的经费拨款会有影响。吴正之则担心郭将来以院士地位,在外面乱发言论。对此,巫宝三起立反对,认为不应以政党关系,影响其学术贡献;陶孟和说,如果以政府意志为标准,不如请政府指派;胡适赞同应以学术立场为主。双方各自表示了不同意见,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做出决定。夏鼐因为是列席者不能参加投票,无表决权,乃起立阐明自己的看法,认为主要看学术成果,政党立场不妨从宽。

表决结果,以十四票对七票通过,将郭沫若列入候选人名单。

2023-10-31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03/197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