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允许的力量(深度好文)

不对抗风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

禅宗有一则公案。

有个寺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欣欣向荣,一棵却枯萎衰败。

禅师问他的两个弟子: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一个弟子回答:当然是荣的好。

另一个弟子却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

禅师赞道:“世间万物,荣枯自有其道理,不必有分别心。”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四季荣枯,悲欢离合,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事。

如果执着于祸福好坏,人生只能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不如学会允许,学会接纳,好的坏的一起接受。

人生如书,风吹哪页读哪页。

不掌控关系,不控制结果,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变化,才是世间最温柔的力量。

01

允许讥谤,是一种境界。

《增广贤文》里讲: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人生在世,总会被别人的议论。

如果一定要去争个是非对错,人生往往陷入无休止的麻烦中。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允许讥谤,允许议论,人生才能获得一份自在与洒脱。

民国时期,冰心和林徽因交恶。

冰心是守旧派,林徽因则更多受西方思想影响。

二人对待男女交往的界限上,分歧很大。

林徽因经常在家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很多文人前来参加。

她对待男性友人的态度,与现代人无异。

冰心看不惯她,在报纸上说她是一朵混迹于风月场所的交际花。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攻击她。

一时之间,报纸上到处都是关于她的侮辱和谩骂。

面对非议,林徽因却始终未置一词,没有在报纸上澄清,也没有跟人解释什么。

照常办她的沙龙,正常做她的建筑研究。

结果不到一个月,外面的非议就沉寂下来,报纸上再无半点动静。

古人说:不辨是非,得大自在。

人的议论就像是水一样,越是搅动越是浑浊。

百人百心,千人千样。

人活在世上,没办法令所有人都满意。

与其关注别人的说法,不如专注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不被外界的噪音动摇,守住本心,允许讥谤,是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02

允许离开,是一种成熟。

蒋勋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生离,就是死别。

这个世界上,再好的关系,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朋友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岁月在变迁,我们都在变化。

允许朋友离开,允许彼此失散,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成熟。

苏轼早年与沈括相交莫逆。

二人是同事,一起上班下班,相互赠送诗文,有着很不错的感情。

但是后来沈括成为王安石的得力干将,支持新法。

苏轼外放地方,到处反对新法。

二人的身份立场,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苏轼恍然不觉,依然拿沈括当朋友,送他自己的诗文。

沈括却摘出苏轼反对新法的诗句,添油加醋,上告朝廷。

苏轼下狱,受尽折辱,差点丢掉性命。

昔年好友,就此一拍两散。

后来苏轼路过润州,沈括亲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赠。

希望可以修补二人的关系,挽回苏轼这个朋友。

苏轼却回赠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字里行间异常客气,再无当年半点亲密。

沈括了然,从此二人再无交集。

人是一种环境动物。

不同的境遇,塑造着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

无论我们如何不愿承认,当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

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

既然注定走散,那不如各自安好,不负不欠。

03

允许不同,是一种格局。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依据,没有什么是不该存在的。

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

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接纳不同,理解不同。

书画家启功和谢稚柳都是书画界的宗师人物。

但是两人在学术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谢稚柳是“技术派”,更相信书画的风格笔法。

启功则是“文献派”,更相信史料和文献的记载。

有一次,他们一起考证《古诗四帖》的作者。

谢稚柳从运笔手法上判断,这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真迹。

启功则从文献著录、避讳文字等角度出发,认定它是宋人作品。

为此俩人争执不下,打了很久的笔仗。

外人都以为俩人这下要一拍两散了,谁想到二人依然像以前那样共同出席各种场合,一起交流书画心得。

谢稚柳说:“学术可辩,友谊不变。”

观点不同是正常的,强求别人和你一致,才是偏执和狭隘。

作家晓雷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有很多甚至和你背道而驰的人,但是他们不一定就是错的,眼里要放得下和你不一样的人,心里要盛得下和你不一样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这些差异塑造出了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懂得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才能相互兼容,彼此舒服。

君子和而不同。

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是自己,这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

04

允许无常,是一种修行。

古人说:祸福无门至,风云不测来。

人生的祸福没有定数,无常随时可能降临。

上一刻顺风顺水,下一刻就可能狼狈不堪;

上一刻万里阳光,下一刻就可能愁云惨淡。

灾生不测,祸起须臾。

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无常,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杨绛自小家境优渥,出生之后,几乎没吃过什么苦。

父亲杨荫杭是京师高等检察厅长,母亲是有名的知识女性。

可好景不长,父亲因为得罪权势,很快被革职。

往日荣光一去不返。

紧接战争爆发,家里被洗劫一空,短短几个月,从天堂坠入深渊。

17岁的大弟弟因为急病去世,母亲染上疟疾也跟着撒手人寰。

父亲也因为中风发作,仓促离开人世。

年纪轻轻的杨绛,尝尽了天人永隔之痛。

可命运并没有就此罢手。

晚年的杨绛和钱钟书相依为命。

钱钟书病倒,杨绛日夜照料,勉力支撑。可接着女儿被查出癌症,很快撒手人寰。

钱钟书也只留下一句“好好活”后,也停止了呼吸。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身边朋友为她担忧不已,怕她遭此重击扛不下去。

历经无常与幻灭之后,她却生出一种无畏无惧的勇气。

她擦干眼泪,把钱钟书的学术遗稿整理出版,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实中从容打扫人间战场。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无常,是人生的常态。

允许无常,面对无常,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再仓皇的变故,再深重的悲痛,也要慢慢学会接受、学会放下。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珍惜每一分拥有,过好每一个当下,未来才能少一分遗憾。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痛苦。

但是真正决定你人生质量的,是你内心的选择与态度。

作家辛迪·芬奇说:我会允许一切自然发生,并将之视为生命的风景。

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你若持续抵抗,只会在绝望中迷失自己。

学会释然,把心放宽,无论好的坏的,允许一切发生。

不对抗风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柔软且强大的人。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洞见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13/197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