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古代牌匾常有错字 并非不小心 专家揭真相

如今的汉字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化而成,因此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写法,在古代反而可能是正确的。(示意图/达志影像)

许多人参观名胜古迹时会发现,古人书写的牌匾常有很多错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比如位于大陆江苏扬州大明寺的“风流宛在”匾额上,“流”就少了一点,“在”反而多了一点;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上“避”字的“辛”也多了一横。为何古人这么常写错字呢?其实这些写法在古代可能都是正确的,只是随着字体的演变,现代人才会对这些写法越来越陌生,甚至认为是错字。

根据《梨视频》报导,古代牌匾上出现许多错字,不少后人会听信传闻,认为古人写错字可能别有用心,像是出自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之手的“风流宛在”,“流”字顶上少了一点,“在”字旁边则多了一点,就有谣传称是在劝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但事实上,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模样,中间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化,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将错就错的结果,有时候古人所写的“错字”反而才是正确的。

“流”字最早见于金文,在隶书、楷书等后来的书写字体中,加点或不加点的写法都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偏好不加点的写法,在作品《兰亭序》中出现的2个“流”字都没有点,隋末唐初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中出现的5个“流”字也没有点,至于加了点的“在”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十分常见。

古人书法中的错字有一部分是所谓的“俗体”,这些俗字如果有文人名士写过,后世就会更喜欢使用,以凸显自己的古文字功底深厚,比如目字旁的“明”字,就是汉代石经里的正宗写法。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中时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25/198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