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100%发现率!人胎盘出现微塑料,肉眼可见...

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5g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委托 University of Newcastle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其中,喝水摄入最多,普通人每周仅喝水就能摄入多达1769个微塑料颗粒[1]。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颗粒图源:文献1

微塑料,是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全世界每年生产4亿余吨塑料,但成为垃圾后,只有9%被回收利用,22%散入环境,被降解为微塑料(MP)颗粒(1μm~5mm),在环境中渐渐积累。

2018年,在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首次报告了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要特别关注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虽然在动物研究中肠道塑料浓度最高,但最小的颗粒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全身。”

而这绝非杞人忧天,随着时间的流逝,担忧一点点成为现实。

在一项最新发表的研究中,这些碎片抵达了胎盘——2月17日刚刚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62个胎盘样本,微塑料发现率竟已达100%。[1]

出现在每个胎盘中的塑料碎片

这项研究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论文发表于老牌毒理学期刊 Toxicological Sciences。

图源:文献2

于人体而言,胎盘是一个短暂的器官,在怀孕期间充当母体和胎儿循环系统之间的接口,同时也是保护胎儿免受母体环境中有害病原体侵害的屏障。

由于胎盘在出生后被排出,可以视作围产期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因此研究者选择胎盘来检测和跟踪孕妇在 MP污染中的暴露情况,以及胎儿是否存在受影响的可能。

此前的研究中,对人体微塑料的分析主要通过碎片计数,即发现多少个 MP颗粒,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可能有很多过于微小的颗粒因为看不到而忽略了。

而本研究通过创新手段从组织样品中提取固体物质(塑料碎片),继而通过热解气相色谱和质谱,对碎片进行“称重”(定量分析)。最终,所有进行检测的62个胎盘样本都发现了微塑料颗粒,每克组织内有6.5~685μg。

也就是说,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不仅穿过肠道壁进入了人体,到达了胎盘这一重要屏障,而且,无一幸免。

研究进一步对微塑料类别进行分析:常用于制造塑料袋和饮料瓶子的聚乙烯碎片最为常见,占微塑料总量的54%。聚氯乙烯和尼龙次之,各占总量的10%,其他26%则来自9种不同的聚合物。

胎盘组织中所见微塑料颗粒图源:文献3

而这已非第一次在胎盘中100%发现微塑料,去年,一项发表在老牌环境科学期刊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研究,从夏威夷生殖生物样本库(HRBR)获取了2006年和2013年的20个冷冻胎盘样本,以及10个2021年前瞻性收集的新鲜胎盘样本。[3]

研究结果显示,胎盘中存在的微塑料的比例,15年间逐渐攀高。2006年,10个胎盘中有6个有微塑料,2013年9个有微塑料,2021年,10个全都有微塑料。

同时,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每个胎盘组织子叶的 MP数量、大小,都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2006年,平均每4g胎盘有1.1±3.50 MP颗粒,平均尺寸2.82±0.31μm,范围为1~8μm;2013年7.1±0.9 MPs,6.24±0.57μm,范围1~17μm;2021年则高达15.5±3.0 MPs,5.14±0.75μm,范围1~44μm。

微塑料发现比例图源:文献3

各器官无处不在,喝水摄入最多

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一项针对北京青年人粪便中微塑料含量的调研结果也发现微塑料普遍存在于受试者的粪便中[4]。

正是这些研究证实了一个长期以来的猜测——塑料最终会进入人体肠道。

到2020年8月,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又曝出更惊人的发现:人的肺、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5]报告证实,在47个人类肝脏和脂肪组织样本,无一例外都存在塑料污染。例如已明确存在健康风险、但仍在许多餐具厨具中存在的 BPA(双酚 A),就在每个样本中都有发现。

图源:文献5

第一部分所述毒理学论文一作 Marcus Garcia表示,微塑料之所以会遍布人体,是因为“我们不仅通过吃、喝摄入,甚至可以吸入微塑料。微塑料不仅影响人类,还影响所有动植物。可以说,微塑料早已无处不在。”[6]

University of Newcastle研究显示,每人每周仅喝水就能摄入1769个微塑料颗粒,是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1]。

今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NAS上发表了一篇,公布了这样惊人的结果: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90%纳米塑料,10%微塑料),比既往估计的高出100倍。研究者对此提示,这已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7]

图源:文献7

人类关于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有了深入了解,但对微塑料对人类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仍远未明晰。

在塑料的生产中,为了增加柔韧性、硬度、耐热性,并且拥有不同的颜色,许多用塑料制成的工业和日用产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扰荷尔蒙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物(EDCs)。

2020年,国际内分泌协会公布的一项报告中揭示,生活中建筑、家具、家电、食品外包装等塑料制品,都是 EDCs的来源[8]。目前使用的 EDCs早已超过1000种,已知存在健康风险的就有 BPA、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紫外线稳定剂以及铅和镉等有毒金属等等。

以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OP)为例,产前低剂量暴露就可能影响性别分化、甲状腺功能、代谢功能,以及造成孕产妇妊娠并发症[9]。在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中,仅2010年,中国 DOP类暴露相关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种疾病的发病数约250万起,医疗费用约达572亿元[10]。

因此 MP除了单纯作为一种异物,这些已知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也可能诱发氧化应激、炎症、内分泌紊乱和代谢紊乱。

第一部分所述毒理学论文的通讯作者 Matthew Campen举例指出,人体组织中微塑料的浓度越来越高,或许与50岁以下人群的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以及精子数量的下降相关[6]。

“胎盘中微塑料的浓度尤其令人担忧。因为胎盘是暂时的器官,只生长了八个月,而人类身体的其他器官,正在更长的时间内积累微塑料。”[6]

论文通讯作者论述胎盘发现微塑料的意义图源:文献6

“塑料降解需要时间,当前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能已有40或50年的历史。”与此同时,他也对全球塑料产量的增长深感担忧,“每10到15年就会翻一番。即使我们现在就截停,到2050年,环境中塑料也将是现在的三倍。”[6]

或许进入胎盘是否意味着影响胎儿还未可知,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在环境之中,还是我们体内,微塑料越来越多、无处不在,已是逐渐浮现的事实。

致谢:本文经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孙亚飞专业审核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丁香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26/202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