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宫中行医,太难了!

上次小编和大家聊到清朝太医的职能、管理、办公等大体上的内容,今天再和大家说说这太医平时工作期间的琐事。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宫中职场”也是如此,有人以为御医侍奉于君王左右,地位至尊至荣,但是正因宫廷内部政治风云多变,时有明争暗斗,治好了也许荣华富贵,治不好也许提前陪葬……,所以也有“伴君如伴虎”的风险。

专家在进行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中,发现了不少清代皇帝有关医药的朱批和朱谕,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皇帝对御医的医疗要求,和有关医事活动的谕示两个方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暗藏的“杀气”吧~

清代永和宫药房匾

临床诊治首重疗效

宫中治病,皇家对疗效十分强调。倘治疗效果不好,皇帝常予以严词申斥,甚至惩处;反之,如疗效满意,亦褒奖有加。如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对太医院右院判(副院长)刘声芳、御医李德聪等治疗镶黄旗食阿思哈尼哈番俸硕色患中风昏迷病之奏折,朱批:“用心治”。“用心”二字已流露出不满之意。

再如,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一日,太医院院使(院长)刘裕铎所呈奉旨治疗兵部侍郎雅尔图“肝胃气痛”奏折,及治疗大学士来保患“外感风凉”之奏折,乾隆皇帝均朱批:“快快的治,钦此”等语。“快快的治”,是极力敦促,要求赶快把病治好,不得贻误,仍是强调疗效。

明代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有时,皇帝对御医治疗时间稍长,亦十分不快,如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皇帝对太医院院使刘裕铎治疗简亲王泄泻的朱批:“知道了。夏至已(以)前就该治好了,钦此”。如果按奏折记载此时为乾隆十七年,夏至当是五月初十,而朱批时间为五月二十九日,病情迁延不愈,皇上大为不满,埋怨之意,已有表露。

清代太医院印

尤有甚者,因疗效不着,皇帝常严加申斥,朱批所示辄恶语复加。如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太医院御医刘声芳、李德聪奏治正黄旗包衣、护军参领莫尔洪之暑湿伤气下痢病,病情迁延,恐成“关格”证,改用升阳益胃汤治疗之奏折,康熙帝朱批:“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孙之鼎、外科大夫段世臣、御医李德聪等,治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原系痔漏复发,窜至左右臂,内通大肠,透破秽臭,稀脓日流碗许,“其人年已六十八岁,大脓之后,复添泄泻,不思饮食,病势重大”。康熙帝在该奏折上朱批:“庸医误人,往往如此”。言词不可谓不重。

乾隆皇帝亦常申斥御医,如乾隆二十年前后,太医院院使刘裕铎治疗侍卫内大臣伯依勒慎“伤寒发疹之症”,“由毒热内盛,以致谵语,舌苔焦黑,六脉细小,病势危险”而急奏皇上。总管王常贵奏过后,乾隆帝朱批:“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着他去守着看,钦此”,对太医极为不满。

清代皇后进药底簿

另于太医院御医花三格等治疗贝子达尔玛都病“内伤久嗽吐血”不效死亡的奏折上,乾隆朱批:“他们说是好些么,到底治死了。钦此。”不谈其病之严重,而指责“治死了”,可见疗效不佳,皇帝是要发怒的。

当然,如果疗效满意,皇帝亦褒奖有赏,以资鼓励。雍正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治疗内大臣侯陈泰“伤寒”病奏折之朱批可见一斑,奉旨:陈泰病症难为,冀栋、刘裕铎医治,着各赏记录一次,钦此。”记录一次,即记功一次,自然有助于日后的晋升。

总之,从皇帝对御医治病的朱批,无论是申斥或褒奖,均表明宫中对于疗效十分重视。

清代皇上药方

辨证施方有旨必遵

有清一代,不少皇帝对医药抱有兴趣,姑不论其水平如何,却常指挥御医辨证处方,而御医纵有高明医术,仍得遵旨行事,倘有异议,皇帝便动以声色,从而增加了治疗的困难。

康熙五十一年,正黄旗四等侍卫布勒苏患病,御医诊为“狂病”,康熙帝认为不是,便朱批道:“非良医也,恐非疯狂,钦此钦遵”。并派太医院左院判黄运、御医霍桂芳于八月五日再去诊视,后回奏云:“向他探问,其口出胡话,言有人持刀砍他,用枪刺他,欲向他索取银两”以及“问其弟护军柴吉木,其言许多日皆言此语”等。

黄运等认为属“肝经积热,痰气结于心包,以致语言错乱,病似疯狂之症”。康熙帝见奏大怒,朱批:“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按此病例之症状,当属癫狂类病,而康熙帝主观臆断,否定御医诊断,御医虽有异议,亦不敢不遵圣旨。

(左)六味地黄丸(右)西洋水安息油

在治疗方面,朱批中议论更多,例如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十三日,康熙帝在胤祉等奏关于太医院御医李德聪等,用上赐金线重楼治疗御前一等侍卫海清痢疾泄泻病的奏折上朱批:“知道了。此金线重楼专治痢疾,怎么反增痢疾呢?况且此药我们用过多次,非久服之药。因此,朕恐有何关系,着大夫们多观察,不可忽略,钦此遵此”。

对于治病之善后处理,亦时有谕示,如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御医张献、刘声芳治疗武英殿赫世亭病的奏折上朱批:“理气健脾丸药,有补脾助消化之效,着每日早晨将一钱药以小米汤同服下,想必有益。着由御药房取药试服。除此之外,禁止服用其他补药及人参等”。自然,病后调脾及防止滥用人参均有合理之处,但反过来说即使其谕示中有不合医理之处,御医也得遵旨照办。

老佛爷传药底簿

一代名医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医学水平。御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他们代表着有清一代的医学水平。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宫廷中的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形成了清代宫廷医学。但是,从皇帝有关医药方面的朱批(谕)中也可以看出,御医们无论在治病过程中,或是在其他医务活动中,均存有多种困难,甚至有被问罪的危险,所谓“太医难当”,诚不欺也。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SOHU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6/202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