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大揭底 大外宣《侨报》出生于1989六四事件后 编织政商网络

—《侨报》调查报告(一)偷龙转凤 党媒隐身

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让中美关系降至谷底,中共为摆脱西方的孤立和封锁,急需在海外找到一个代言人。《侨报》推出后吸引了中共的注意,两者开始合作。郑依德负责编务,北京派员管理事务。在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的支持下,《侨报》逐渐扩大发行,在全美15个华人聚居的城市设立了发行点。中新社为中共统战部直属单位,专门对海外华侨社区进行报导。

2024年4月23日,纽约市曼哈顿街头摆放的《侨报》报箱。(黄小堂/大纪元)

在纽约的一家工厂,“中新社”的新闻正在滚筒转印,这里的每一张报纸都是100%“本地制造”。这样,作为统战部大外宣的“中新社”就可以避开“外国代理人”的注册限制,正式走进美国的街头和家庭。

自成立以来,《侨报》一直是中共在美国执行重要政治战略的工具,尽管它以媒体身份遮盖其实际角色。过去,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持乐观态度,对此可能视而不见。然而,随着时光推移,《侨报》逐渐浮现为中共在美国战略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全球对于中共政府如何秘密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是媒体业的关注日益增加。这是一个涉及舆论、民意和影响力的关键领域,也是中共一直关注的焦点。本报记者对听命于中共,却未登记为外国代理人的《侨报》进行了深度调查,本文为报导的第一部分。

美国《侨报》业务关系图。(大纪元制图)

01:《侨报》出生于1989六四事件后

要了解这个角色,需要从《侨报》的起源说起。

35年前,1989年6月4日的天安门屠城惨案震惊了全球,纽约的三家左报——《北美日报》、《中报》、《美洲华侨日报》(China Daily News)也因此停刊。

据资深媒体人李勇所写的“纽约亲共华文报纸沉浮史”,《中报》因老板亲自表态,写下支持中共屠城的社论,激怒了读者和广告客户,读者烧报示威、停阅报纸,广告客户拒付广告费,员工辞职,最终被迫关门。

而作为北京国务院办的官方报纸,《美洲华侨日报》因刊登了天安门的血腥屠城照片及内容表现出对学生同情,被中共“侨办”停止津贴,并在同年7月29日停刊。《北美日报》两度转手后亦于1990年代初停办。

《美洲华侨日报》停刊后,前代总编辑郑依德因此失业,他和几个员工重组了新编辑团队,于1990年1月5日推出新的《侨报》,最初是周报。他们与“衣联会”的人合作,大约11人共同创立了太平洋文化公司,旨在透过《侨报》宣传“新中国”。

这个“衣联会”是由纽约华侨洗衣工人于1933年成立的组织,由于华裔移民过去经历过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他们主张只有“强大了的中国”才能保护海外华侨权益,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支持创办了《美洲华侨日报》,是该报的支持者。

郑依德是台湾人,他和“纽约统促会”的正副会长花俊雄、朱立创在200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60周年阅兵庆典上合影,感叹“这辈子没有白辛苦”。这三人都是19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中的保钓左派,受到中共在文革期间向世界输出革命的影响,那场“保钓运动”从最初的爱国运动渐变为支持中共加入联合国和推动中国统一。合影时,花和朱已转变为中共在纽约打压法轮功的前台代言人,这是另一个故事。

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让中美关系降至谷底,中共为摆脱西方的孤立和封锁,急需在海外找到一个代言人。《侨报》推出后吸引了中共的注意,两者开始合作。郑依德负责编务,北京派员管理事务。在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的支持下,《侨报》逐渐扩大发行,在全美15个华人聚居的城市设立了发行点。中新社为中共统战部直属单位,专门对海外华侨社区进行报导。

美国《侨报》与相关机构的关系图。(大纪元制图)

《侨报》前社长游江在2015年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侨报》创刊初期,正是‘六四’风波之后美中关系处于低潮时期,中国的声音几乎无法通过其它媒体传播到海外,因此《侨报》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许多中国高层领导人在这个时期频频接见《侨报》负责人,或接受独家专访,或亲笔题词。这种加持无疑有利于《侨报》中国新闻报道权威的树立。”

游江表示,《侨报》是中共加强“软实力”和反对西方“媒介霸权”努力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的重要补充部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郑依德则在一篇2007年的专访文章中提到,1990年他们跟香港的亚洲文化公司合作,于8月份把《侨报》周报转为日报。报纸使用了中新社的通讯,有些专题请他们做,其它合作方还包括新华社、中央通讯社等。美国本地新闻才聘请记者。(来源:https://archive.is/ddBOm

02:《侨报》卖身 成中央提线木偶

太平洋文化公司,即现《侨报》的发行商,位于曼哈顿40街东15号,该地产的业主为亚洲文化企业(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

据前《侨报》记者透露,该报虽由纽约当地文人创立,但自与香港的亚洲文化公司合作后,股权结构大幅变动,后者持有《侨报》绝大部分股权。“几十年下来,那批原始股东估计只剩郑依德,他无所谓退休不退休,作为创办人,中共会养着他。”

《侨报》的早期办公室设在唐人街的Mercer街15号,靠近坚尼路。纽约商业登记记录显示,亚洲文化企业(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于1983年以外国公司的身份在纽约注册,注册地址即Mercer街15号,其在香港的注册则完成于1980年4月18日。

纽约商业登记记录显示,亚洲文化企业(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于1983年以外国公司的身份在纽约注册,注册地址即Mercer街15号,其在香港的注册则完成于1980年4月18日。(纽约州府商业登记官网)

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于2020年发表的报告,澳洲同样有一家名为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 (Australia) 的亚洲文化企业,由香港亚洲文化持有90%的股份,并控制着澳洲的一些华文媒体,情况与《侨报》相似。

报告指出,香港亚洲文化企业为侨办成立的海外幌子公司,涉及统战部和海外侨办的子公司,以及被认为是海外侨办官员的个人。该公司亦与美国、巴西媒体组织有关联。

海外港人杂志《如水》在去年7月的一篇调查报道中也指,覆盖全欧洲的华文《欧洲时报》实际由香港亚洲文化控制90%股权,余下10%由《欧洲时报》现任社长持有。其情形也与《侨报》相仿。

报导进一步揭示,香港亚洲文化最大股东为邱建新、王苗,秘书为许晓丽,其他股东包括郭锦玲、香港中新社及南海投资控股(均由国侨办持有)。现任董事包括张晓贝、郭锦玲、邱建新、王佳斌、王梦黎、殷路长及谢添,这些人物均可在中国侨务机构及部门中找到。至今,多数股东与董事仍持有香港身份证。

03:侨办资深人士投书:《侨报》是党媒

美国《侨报》的微信公众号nyqiaobao由中新社全资子公司“北京中新唐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认证运营。后者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全方位技术信息支持,包括采编系统、多媒体内容管理、视频电子报发布、App开发、舆情调查、大数据影响力调查分析至社会化智能传播系统等。美国《侨报》和《欧洲时报》均使用此架构。

详细的人物和机构关系图,可见制图。

香港亚洲文化企业公司与美国《侨报》的机构关系图。(大纪元制图)

一名在侨办系统工作了多年的资深人士于2011年向《大纪元》投书,其证词可与上述调查相互印证。(来源:https://www.epochtimes.com/gb/11/4/25/n3238134.htm

该投书指出,他已将几家“亲共”报纸称为“党媒”,认为这更贴切,因为“作为一名在侨办系统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我再清楚不过的是,早在多年前,中国侨办便以在香港的‘亚州文化中心’名义,在香港、欧洲、北美州和南美州设立了《文汇报》、《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包括美国中文电视台等)和《南美侨报》等媒体。”

他进一步指出,为何这四份报纸更应该被称为“党媒”,而非仅仅是“亲共报纸”:“这四份主要的党媒经费直接由国侨办通过秘密渠道拨发,其社长、总编、副社长等领导成员,大多是来自国内的派遣。”他表示这些主管均是由侨办任命或经侨办批准的,只有“少数人是从报社所在国的当地华人中物色的亲共华侨,一般这部分人不掌握实权,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04:中共提前布局 在香港建党媒中转站

为何中共早在1980年就开始派遣侨务人员到香港,以个人名义开设公司,为辗转掌控欧洲、美国、澳洲、巴西等海外传媒机构,提前铺路?

一位曾长期在广东省侨联工作的前中共官员在《大纪元》的访谈中指出,过去的侨联主要由归侨和侨眷组成,并由他们担任专职工作人员。但后来国安局开始每年派员到侨联,以侨联的身份针对第三国发展情报网络,“渗透得很厉害”。

在港英政府于1980年10月底取消“抵垒政策”之前,非法入境者只要成功抵达香港市区,便可申请居留证,成为香港居民。因此,在1980年之前有大量的中国人偷渡至香港。

这位前中共官员说,“侨办、侨联那时就安排很多人带任务出国。他们由中共出资,在香港成立公司,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并取得香港身份证。这些公司与中共有深厚的利益关系。它(中共)给你一些利益,让你做一些事情,包括渗透当地政界,利益输送。实际上起到特务机关的作用。”

对于香港亚洲文化公司的成立,这位前官员并不感到惊讶。她表示,中共非常重视香港的中转站角色,也很早就意识到华侨的力量,这不仅影响海外舆论,也直接促成中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曾表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2004年的中新社文章“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中,原国务院侨务办副主任彭光涵提到,1977年文革刚结束,侨务工作还未恢复。邓小平在与美国侨胞访华团的会见中表示,尽管侨务机构尚未恢复,但“虽然‘庙’还没有建成,但‘菩萨’已经有了”,边说边指向旁边的廖承志笑了起来。(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08-23/26/475539.shtml

05:《侨报》成长 编织政商网络

如果《侨报》只是一份被冷落的华文报纸,其影响力确实有限。然而不是,34年间它已经从报纸,发展成以文化交流、中文教育、广告、印务为延伸的“美国亚洲文化传媒集团”(American Culture and Media Group),旗下的媒体平台包括亚洲文化中心、美国中文电视、中文日报《侨报》、中文周报《美洲时报》、《侨报周刊》、美国中文网、侨报网和亚洲文化网等。

其影响力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看法。不过,根据中新社与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排名,《侨报》在2023年下半年全球影响力排第28位、社交媒体影响力排第4位。美国中文电视全球影响力排第8位、网站排第30位、短视频影响力排第5位。

中新社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指,截至去年底,这些华文媒体总体上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超过1亿,年均发布视频约20万条。

《侨报》不仅通过传播业务影响海外舆论,还通过教授中文输出中共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与孔子学院合作,举办青少年儿童中文写作大赛,组织侨报小记者访华团,并配合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创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推出了“感知中国——我的寻根之旅”征文比赛等活动。

此外,文化节目也是其宣扬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美国亚洲文化传媒集团多年来承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新春文艺晚会,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策划组派,并由美国亚洲文化中心、侨报、侨报周末、美国中文电视、美国中文网共同协办,进行大规模宣传。这一品牌被誉为“海外春晚”,并被视为中国国家形象、科技和文化的代表。

这些类型的活动,对美国社会影响可以有多大?据中新网报导,美国亚洲文化传媒集团在演出前邀请了世界各国的外交官、美东各界政要,以及商务、科技和文艺界人士参加酒会。2011年的酒会上,时任纽约市主计长刘醇逸和纽约市长彭博的代表宣读贺词,联合国负责新闻事务的赤坂青隆表示,这是“世界学习中国的一个重要机会”。

美国对《侨报》的底细掌握多少?詹姆斯通基金会在2001年11月的中国简讯(China Brief)中,最早披露了其受中共政府直接控制。胡佛研究所在2018年的报告中也指出,《侨报》和美国中文电视是由中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于1990年初成立的,旨在挽回1989年天安门屠城事件造成的海外负面形象,并隐藏了侨办为这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信息。

然而,从纽约政府多次在《侨报》刊登广告,以及纽约市长彭博在《侨报》20周年庆时宣布当天为“纽约市侨报日”,前总统老布什为《侨报》25周年庆发来贺函,以及国会众议员孟昭文表扬其“在新闻报导领域成为中美两国和人民之间的桥梁”来看,他们可能对《侨报》的真实背景不甚了解。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501/204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