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石化行业经历了戏剧性的扩张,随着国内需求疲弱,供应的激增正转化为廉价的出口,并引发西方的愤怒。
在国内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塑料供应的激增正面临溢出的威胁,这对世界其他地区构成了新的贸易挑战。
随着生产商减产,该国庞大的石化行业部分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只有一半。但随着该行业仍在扩张,这种限制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
“这是继钢铁、太阳能电池板之后,中国结构性失衡明显溢出到全球市场的又一个例子,”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驻纽约的研究美中关系和中国产业政策的副董事Charlie Vest表示。
过去十年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涌现,为满足中国对塑料的需求以及帮助炼油商应对(因电动汽车的普及)预计的交通燃料需求下降。然而,庞大的产量和疫情后需求乏力意味着利润空间微乎其微,但企业仍在继续生产,希望保住市场份额。
就像从电池到绿色能源技术的困境一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工业过剩局面。
“中国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似乎是一个被低估的风险,”牛津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项目主任Michael Meidan表示,“西方钢铁业低估了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工厂以短暂停产和低开工率应对供应激增,但随着产能继续增加,石化高管和行业分析师表示,过剩将会增加——许多产品的充足将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出口国,往往会导致供应过剩,并可能加剧现有的贸易紧张局势。
中国的塑料热潮改变了全球石化行业,民营企业和国有炼油企业在其他竞争对手放缓之际形成了一股主导力量。
“中国在2020年至2027年之间的大规模投资已经重塑了全球供应动态,导致亚洲结构性过剩和持续低或负利润率,”伍德麦肯齐的主要石化分析师Kelly Cui如是说。该咨询公司估计,尽管中国仍在增加产能,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乙烯产能面临关闭的风险。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19年至2024年底,中国将建成足以将原油和天然气转化为乙烯和丙烯等产品——从塑料瓶到机械等一切产品的原料——的多个工厂,其铭牌产能现在相当于欧洲、日本和韩国的总和。
以丙烯为例,其产量增长最为显著。小型专业工厂,如将天然气转化为丙烯的PDH(丙烯脱氢)装置,已大量涌现。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仅中国的PDH产能在2019年至2024年间翻了一番。
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小型工厂不需要像大型炼油厂那样获得北京的批准。地方政府迅速看到利用廉价土地和财政优惠来促进就业和投资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旨在满足对聚丙烯等塑料的需求,该塑料用于包装、汽车零部件和电器。
然而,随着供应增加,国内需求开始走软。
(示意图)
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和市场份额的压力也在累积。根据数据智能公司ICIS的分析师Joey Zhou说,在过去几年里,PDH工厂通常以80-85%的产能运行。供应增加使它们的运行降至70%以下,去年有时甚至接近50%。然而,Zhou称,预计在2024年至2025年间将有至少另外九个PDH工厂开始生产,这让交易商们预期会有新的延迟、关闭,并且更多的海外销售来应对过剩。
这种转变可能会加剧与像邻国如韩国的关系紧张,后者拥有自己庞大的炼油行业。随着美国总统选举临近,这也将引发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方面对由政府推动的破坏性产能过剩的指责。
海关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起,中国已成为持续的聚丙烯净出口国。这些货物已经运往越南、泰国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甚至远至巴西。
根据荣鼎咨询的Vest说,中国已经是聚酯产品如PVC和PET的净出口国,这些产品用于服装或食品容器,并将这些产品运往尼日利亚、越南和印度等国,这再次创造或加剧贸易顺差。
如果没有国家鼓励,比如推动生产商转向高端产品而非低端产品,这一切都不太可能很快逆转。
“中国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即如果他们足够快,如果他们是行业的先行者,能够长时间烧钱,那么他们将成为夺得市场份额的幸存者。然后他们可以提高价格,”彭博行业研究亚洲化学分析师Vivien Zheng如是说,她认为PDH工厂不会进一步缩减产能。
“大多数新设施是在过去三到五年内安装的,”她说,“它们希望经得起低周期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