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生态 > 正文

绿色情报员:南海危局(1)中国环保牌是出牌,还是盖牌?

南海争端再次被推上火线,环境危机也在对峙局势中浮出水面。(路透社

今年夏天,南海的海水热到发烫,地缘角力也持续升温,中国和菲律宾的争端由黄岩岛、仁爱礁,火线一路烧向仙宾礁海域,8月19日两国船舰擦撞掀起冲突暗涌,南海环境危机也在混沌的博弈局势中翻出水面。

上个月,中国大张旗鼓发布两份南海生态调查报告,《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和《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报告》,前者把矛头对准菲律宾军舰,指控军舰周边海域造礁石珊瑚覆盖面积大幅下降,水中的重金属、活性磷酸盐和油类含量明显高于历史纪录;后者强调被划归为海南省三沙市的黄岩岛环境质量优,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

中国在南海大打环保牌,两份报告以科学为名,调查结果呈现强烈的反差对比,动机和结论启人疑窦。

中国生态调查报告指控菲律宾坐滩军舰破坏海洋生态,整份报告却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来支撑。(路透社)

中国亮牌做贼喊抓贼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陈韦仁教授认为,黄岩岛和仁爱礁生态报告为政治背书的意味浓厚,因为两份调查在科学上不是太严谨,也缺乏长期监测研究,当然报告里有一些调查发现乐见其成,例如造礁珊瑚和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这样的报告可作为日后中国在国际谈判时的议题策略。不过,中国在南沙群岛填海造陆造成的珊瑚礁破坏和生态环境影响,远比菲律宾坐礁军舰来得严重,这可说是“做贼的喊抓贼”。

黄岩岛位在中沙大环礁的东南隅,中国研究团队在报告中分析,这次调查共记录造礁石珊瑚12科109种,相较2015年的调查结果,造礁石珊瑚物种增加45种,为有调查纪录以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一次,活造礁石珊瑚的平均覆盖度为28.6%,同时记录到礁栖鱼类23科125种,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国出牌同时也是盖牌,环保牌里隐瞒了什么实情?陈韦仁投入南海生态调查长达10多年,看在他眼里,这些数字堆砌出的讯息不是物种丰富多样,反而是生态退化警讯。

陈韦仁指出,黄岩岛海域活造礁石珊瑚的平均覆盖度为28.6%,这份报告认为是健康的表现,一般来说以热带珊瑚礁海域来看,像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国际上认为真正健康的珊瑚礁覆盖度要超过40%,而且黄岩岛属于偏远岛屿,理论上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很低,对比台湾海域近年的调查研究,南部的垦丁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相当大,珊瑚礁的覆盖度大概是28%,澎湖南方四岛可以达到40%左右,所以黄岩岛珊瑚礁区称不上健康状态,鱼类物种相对来讲也不算多,此外,2013年左右发布的全球珊瑚礁地区受威胁调查,黄岩岛被列为受威胁程度突出,这样一份报告以政治来解读比科学解读来得好一点。

南海是生物多样性热点,近年台湾研究团队在南海发现不少鱼类新种。(陈韦仁提供)

政治掐喉的伪科学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事务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曾蕙逸表示,在中国所有的政策制定其实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以南海争端来说,中国的政治框架就是在捍卫国家主权基础上来争夺海洋资源与权力,而争夺海洋资源与权力又可以反向来印证中国对南海具有国家主权,所以黄岩岛报告在前言直接表明“加强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调查和保护研究,事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保障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

曾蕙逸长期研究南海议题,她认为中国意图借由两份南海生态调查报告“扳回一城”,因为2023年底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和亚洲海事透明倡议(AMTI)发布了《深蓝疤痕:南海面临的环境威胁》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引用大量第三方资料揭示填海造陆和捞捕巨蚌对南海珊瑚礁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当中6成以上的破坏由中国造成,然而中国的调查报告聚焦在黄岩岛和仁爱礁,仁爱礁报告甚至没有引用任何第三方资料,以选择性操作凸显自己的优势,转移来自国际上的责难和压力,并且转移自己要对南海生态破坏要负很大的责任。

除了反击目的之外,曾蕙逸认为,中国这两份报告更多是在说服和聚拢国内民众,先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这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合法性的考虑,也很符合中国政府一向的行事,一直以来在亚洲相关的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议题上,中国以区域老大自居,心态上认为这是在我自家前面的事情,所以基本上是我说的算。

中国大肆在南海填海造陆,图为2015年中国疏浚船在美济礁进行海事工程。(路透社)

人造岛吞噬珊瑚礁

《深蓝疤痕:南海面临的环境威胁》有如海洋生态的“讣告”,这份研究显示,珊瑚礁是南海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覆盖率每10年下降16%,南海的人造岛工程已摧毁6,200英亩的珊瑚礁,其中75%出自中国之手,损毁的珊瑚礁面积多达4,648英亩,这数字是越南的3倍。

打从2013年至2017年中国大举在南海填海造岛,到了2022年南沙群岛的渚碧礁、美济礁和永暑礁已完成军事化部署,去年中国所占的中建岛被发现正在建设便捷机场跑道,军事化建设进一步拓展至西沙群岛。

陈韦仁指出,台湾研究团队也透过卫星影像发现,南海岛礁被填海造陆的面积一直在扩张之中,2000年以前这些岛礁还是自然状态,到了2015至2017年已经是完全人工化了,而且填出来的面积比原本的岛礁至少大3倍,规模相当惊人。

人造岛将南海生态危机推上风口浪尖,陈韦仁说明,这些填海造陆工程是用采砂船从深海处采砂,来堆填浅海地区,对整个生态系是从底层到上层的大翻转,因为深水区的生态系不同于浅水区,这些藏在沙堆里的微型生物、适应深海环境的物种没办法在浅海生活,所以不只是浅海的珊瑚礁因为栖地破坏而冲击生态系统,深水区的环境和生态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越南积极仿效中国填海造陆,光是2022年至2023年之间就新造了330英亩的土地,大规模提升造岛速度。从南海造岛浪潮白热化,到环境退化骨牌效应,中国能卸责吗?

曾蕙逸表示,中国的任何政治风潮或任何行为都会带动整个区域,从历史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南海争议就是一个很清楚的范例,中国一直在南海主权上诉诸历史,越南紧接从2010年开始建立在南海也有历史权益的说法,后续菲律宾也出现这样的策略应对,当前南海争端悬而未决,中国的任何策略一定会引起连锁反应,中国和东协各国也会想尽办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维护主权,或者想办法多争取一点海洋权益,无可避免对南海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然而中国作为区域量体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它是有相当的国际责任和区域责任来稳定南海局势,这稳定包括政治上的纷争,还有海洋生态的维护。

今年中国和菲律宾针对南海主权不断擦枪走火,菲国民众走上街头,举牌要中国滚出菲律宾海域。(路透社)

南海生态“空白”和“讣告”

事实上,南海是得天独厚的生态宝库,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具有全球最高的物种多样性,位在中心位置的海域(包括南海)尤其是多样性热点。近年来,陈韦仁带领研究团队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进行深海生物多样性探勘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同时与法国研究团队合作,生态调查足迹遍及东沙附近海域、南沙太平岛海域和中沙大环礁,最近陆续发现𩽾𩾌鱼新种、深海鲈鱼新种,甚至还有贝类新种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为什么这些新物种现在才被发现?这表示过去对南海生态调查和多样性调查的量能相当不足。”陈韦仁点出南海生态研究仍存在许多知识空白,“比较可惜的是,随着南海的政治对峙升温,从2016年之后我们比较难进入南中国海做生态调查了。”

陈韦仁说,南海在生物多样分布、物种族群结构和演化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这个区域也有超过1.5亿人口居住在此,周边国家仰赖渔业资源,未来可能还有矿产资源开发,人们利用资源的同时也会对生态造成冲击,包括过渔、海洋污染、栖地破坏、海洋酸化和气候变迁等,这些都威胁南海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相当有研究价值,未来可能我们还没进一步了解到底有多少多样性的呈现,这些物种已经灭绝了。”陈韦仁语重心长说,“这是很令人伤心的事。”

当南海生态研究最终都成了“讣告”,海洋坟场也意味着人类迟早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了。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822/209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