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银行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低于5%,甚至有经济学家警告中国经济可能会“缓慢内爆”。
在高铁出现大面积持续亏损的形势下,中国正开始一波开凿运河的热潮,但恐出现类似高铁的大面积亏损、投资无法收回的困境。
中共央行周五宣布:在二级市场常态化买卖国债,标志中国货币发行方式步入以债为锚的时代。
中共推行的“房屋养老金”试点制度,引发热议,有专家认为可能拖垮房地产行业。
经济学家警示:中国经济或“缓慢内爆”
彭博社追踪的74位分析师中有51位估计中国2024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低于5%,甚至还有经济学家警告中国经济可能会“缓慢内爆”。
过去两年,房地产危机拖累了中国从就业市场到消费和家庭财富等所有的经济层面。
而当局祭出的恢复投资者信心措施都过慢过小,中国股市已经长期暴跌。追踪中国在岸股票的沪深300指数在2024年至今下跌了4.2%,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下跌。相比之下,更广泛的亚洲股票指数上涨了近10%。
此外,这种影响已蔓延至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并席卷了个人投资者。据大陆媒体《中国证券报》周四(8月29日)的报导,2021年推出的27只封闭式三年期共同基金中,近一半在接近周期末时面临40%以上的亏损。
彭博社说,阿尔派宏观公司(Alpine Macro)策略师王岩最近刚从中国回来,他认为5%的经济增长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他还警告中国未来可能有“缓慢内爆”的风险。
他表示,中共政策制定者缺乏明确、连贯的战略来应对挑战,就连现在推动的解决需求问题的“零敲碎打措施”也都是临时性的、犹豫不决的。
瑞银集团周三(28日)下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认为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今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这家瑞士银行将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测从4.9%降至4.6%,将2025年的增长从4.6%降至4%。
彭博社说,这反映出全球各大银行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中国可能无法实现年增长目标。尽管中共最高层仍在宣传其致力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瑞银表示,北京自2022年底以来颁布的重振房地产市场措施——包括降低首付要求、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和减少购房限制——进展缓慢,影响有限。
基建狂魔有了新方向?中国6省砸8500亿开运河
近期,中国广东、广西、浙江、湖南、江西、湖北六省份,相继开启了开挖新运河的工程。这些新运河的工程相互连通,全部完工后,可在中国东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新的“大运河”,号称“全球最长运河”。
官媒宣称,开凿新的大运河可缩短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云云。按各省的计划,预计全部运河项目的总投资约为8,500亿元。
据公开的资讯,在参与开凿新运河的六个省份中,江西建造的“浙赣粤运河”南接大湾区,北连长三角地区,工程量最大,投入的资金最多,高达3,200亿元。
已经拥有便利陆上交通而经济一直比较落后的河南省,这次拟砸1,416亿元建设47个内河水运项目;安徽耗资950亿元开凿的“江淮运河”已在去年通航;广西投资680亿开挖的平陆运河,计划在2026年完工;湖北计划砸784亿将长江“截弯取直”,建设全长236公里的荆汉运河;湖南砸1,500亿开挖湘桂运河。
作为参照对比,中国南北高铁动脉京沪高铁,当年的总投资约为2,209亿元;北京当局倾力打造的港珠澳大桥造价约1,269亿元。
换言之,这次江西开挖运河的投资明显高于京沪高铁;而湖南、河南挖运河的代价都比港珠澳大桥的造价更高。
被坊间戏称“铁公基”的中国陆上“基建狂魔”时代已经告一段落,至今大多数在当年“大干快上”热潮中投建的高速公路和高铁项目仍处于年年亏损状态,甚至不少项目自从建成以来就从未正式运营,闲置至今。
如今,在各个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上述六省又将“基建狂魔”模式转移到水路运输上,试图将其作为带动地方经济成长的引擎,最终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效应,外界颇有质疑。
对谁利好?大水汹涌而来!历史性变化今天落地
8月30日,央行通过官网宣布:在二级市场常态化买卖国债,启动了!
下面就是相关公告的截图:
央行的公告说: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2024年8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X平台账号“刘晓博说财经 X”发文表示,这向我们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央行启动了常态化的国债买卖;
第二,买入的是短期国债,抛售的是长期国债;
第三,全月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
这意味着,今年8月央行通过净买入国债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
这看起来的“一小步”,其实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印钞方式)的“一大步”,也是一个历史性拐点。
为什么说央行这个举动,是历史性的?
因为它意味着中国货币工具的重要变化,也意味着中国财税制度的重要变化。
1979年到2014年,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是外汇占款。在这期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8.4亿美元暴增到了近4万亿美元。这期间人民币的锚,是美元。
印钞太多,就需要防止通胀。当时的做法是,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高21%左右),把多印的钱冻结起来。
2014年到2024年,基础货币的投放,一个来源是降准,把之前多印的人民币释放出来;二是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来投放货币,方式是国有大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拿着高等级债券(国债、地方债等)到央行质押,获得特别便宜的资金。
从今年开始,印钞方式将逐步过度到央行买国债。
这是因为中国人口红利终结了,土地财政出现拐点了,未来要给政府加杠杆,要增发大量国债。这时候,就需要有“庄家”来撑住国债市场,央行买国债就成为必然,这其实也是欧美日的玩法。
对于央行常态化买卖国债,有人解读为中国要高“量化宽松”(大量印钞)了。这其实是不对的,准确的说法是应该是:量化宽松的跑道(央行买卖国债)修好了,如果将来需要,随时可以搞。但目前的确没有搞,M2的同比增速还在低位。
中共推这政策恐拖垮房市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上周五(8月23日)宣布,研拟中的“房屋养老金”制度将在上海等22座城市试行,由政府出资建立公共账户,对部分建筑结构进行维修及设备检测养护等。
中国住建部曾披露,现有住房老旧小区占比近40%,都是亟待维修的建物。
《中国房地产金融》今年第3期研究也指出,全国2000年前建造的房屋占比约达27.55%,屋龄逾30年的建物比例将激增。
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王国臣直言,中国拟设置房产养老金公共帐户恐仍无法解决维修房屋的呆账,他说,危老房屋翻修,多数国家都采社区自治,属政治经济学的“公共池”资金,由住户集体管理、使用的公共资源;若变成由政府介入管理的“公共财”,后续将衍生更多问题,如住户无法自主运用资金、由政府安排维修旷日费时,且施工疏失难以咎责,资金管理也易有贪污漏洞。
其次,中国土地所有权属国家,危老建物改建复杂度相对低,不易出现土地私有制国家的容积率计算争议,因此,王国臣认为,房屋养老金多此一举,恐是巧立名目的税费,将导致购屋民众却步,因为购屋者除须考虑房贷利率外,还徒增额外的税费成本,若个人所得不宽裕,购屋负担加重,将削弱他们的购屋意愿,加剧中国房市的低迷。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史鹤凌也说,出台房屋养老金将提高居住成本,形同政府逼着人民低价抛售旧房,以迁入质量较高、低税费的新房,这恐加剧房价下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负面冲击。
史鹤凌认为,中共当局宣称“百姓不出钱”只是缓兵之计,随着制度的推行,将出现各种理由来增加个人缴费。一如中国的医保,当公共账户的资金不足后,动用私人账户的比例将大幅提升。
请订阅阿波罗网主频道,订阅链接:
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