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学风水 > 正文

绝才精准预测511年后墓穴坍塌

作者:

梁武帝大同四年,在钟山悬崖处有一坟墓坍塌了。从这坍塌的墓中掉落了一块墓志铭,这块墓志铭中既没有写出葬者的姓氏,也没有入葬的日期,却在铭文中预测到该墓塌陷的日子,后来据历法推算结果一天也不差。这又是谁能算出来的呢?

墓志铭主是谁家之人?人们已经不知道了,选上这个宝地作墓穴的人,被认为是绝顶之才。

古墓在一场大雨过后坍塌,墓志铭崩落,刚好被梁朝的一位任姓太常官遇上了,他正随同皇驾登钟山往同泰寺途中,时间在盂兰大会的数日前。墓志铭文字虽有剥落,但仍能清晰分辨,内容却很隐密玄奥。

任太常抄录了小篆文的墓志铭,给当朝的史官姚訾和各个学官看过、研究过,但是他们仔细地研讨了几个月,却没有人知晓其中含意。任太常终其一生都未能解开那墓志铭的疑团,结果是抱憾而终。

五代孙,寻解疑团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任太常的五代孙,隐居在商洛一地的任昇之,给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郑钦悦送了一封信。郑钦悦的学问很好,精研术数,却为当时宰相李林甫所恶,排斥于外,故而不显其身。任昇之不知从何探知郑钦悦深通玄奥之学,著名的僧一行也不及他。

任昇之为了完成先祖的遗志,特地请教,并将先祖抄录的墓志铭文字一起放入信封中,期盼郑钦悦能解开墓志铭的悬疑。当时古墓的铭文是以小篆记述的:

“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

数日后,郑钦悦回信就来了。他赞叹卜出这墓穴之人的贤能,对过去和未来事,了若指掌,非常高明。

当时郑在路途上,无法援引资料。他在马背上一面在脑中稽查各种历术学说,揣测墓志铭用词微义,以探索其深意。他说,墓志铭中不说葬者的年月,先记载坍塌的时间。从坍塌的时间,来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晓了。

解五百年之疑

郑钦悦总结了探索,答复了任昇之,解析如下:

甸服黄钟启灵趾:

古墓崩塌时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岁次戊午。“甸服”指五百(注: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为“甸服”,这里取其五百之数);“黄钟”是十一(注:黄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的一律,它对应冬至所在的月份子月,即黄历十一月,这里取其十一之数)。

启:打开;灵: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趾:基址。故而,“甸服黄钟启灵趾”,就是说古墓穴历经五百一十一年而崩圯。算一算时代日期,从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推得是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岁次戊子。

瘗在三上庚:

说的是三月上旬的庚日(注:瘗,埋葬)。那年三月初一是辛巳,数至庚日,就是初十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十庚寅日葬于钟山的。

堕遇七中巳:

说的是墓穴塌落在七月中旬之巳日。七月初一是戊午,数至巳日,就是七月十二日己巳,这便是坟墓坍塌的日子。(注:“堕遇七中巳”,堕:塌落;遇:逢到;中:中旬;巳:己巳日。)

六千三百浃辰交:

“浃辰”是十二(注: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这里是借指十二个月。),从汉光武帝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总共为六千三百一十二个月(注:含闰月),每十二个月一交替,所以说是“六千三百浃辰交”。

二九重三四百圯:

指出墓穴颓坏日落在葬后一十八万(二九)六千(重三)四百日。

所以,这个古墓的墓志铭所记:“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就是预测墓穴在多少年后塌坏,并具体指出初葬日、墓穴塌坏的日期,以及从入葬到墓塌之间经历了多少年,几个月,多少日。

同时,从年、月、日的数目也能互证日期,其中还包含了置闰的调整,学问不可说是不大。后人根据历书、历法计算,完全没有什么差错,所说的年、月、日,没有一个数不相符合。

“龟言土,蓍言水”,一方坍塌的墓志铭献身说教,昭示人间的人事,冥冥中早有安排,天道不疑!后代龟蓍之学的门外汉,什么都不识怎能妄以“迷信”两字加以排斥呢?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010/211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