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民俗风情 > 正文

这个不起眼的南方村落,宛如600年前的大明盛世

精工雕砌的数十口古井是这里最迷人的风景

数百年过去,如今隆里古城的寻常故事,都是从古井边每天清晨第一个汲水人的脚步声开始的。走过古城外光滑可鉴的石板街,然后挑着漾动晨星的水桶,在古城的街巷上洒下一路清晰的水印,把晨露带进古城,也引来了晨辉。

古井是隆里古城一道迷人的风景:

节愍大街上井台突起的董家井,官街上被无数游子揣进梦里的大井,长寿街旁的深巷小井,古城东门外五骢山下井栏古拙的“泉远井”,大山林里冬暖夏凉的“碟子井”……这些喷珠涌玉的井泉,与龙溪河畔的炊烟一道,温润了隆里古城这方山水,也恩泽着这片土地。

时至如今,城内依旧留存着数十口汩汩不息的古井。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委宣传部

古城是明王朝开辟“苗疆走廊”、经营大西南的军事行动产物,城中吊井密布,除日常起居饮用,还具有防火和城防的功能,凸显于古城军事和战备的城防体系中。这些古井传承生息着军屯族群文化基因,复活了中原军士的故土生活情结,汩汩涌动的是六百年的乡愁。

时至今日,古城内仍有十五口古井、城外有四十口古井以不息的源泉丰润着这方土地。

隆里古城的那些古井,有的全用料石精工雕砌,体量宽宏,大器而孔武,端坐于大街上,泉涌如潮,如叱咤风云、决胜千里的将军,呵护着古城;有的荫蔽在古树群中,石砌雕栏,石桌、石凳罗列左右,端的是一副小家碧玉的婉约精致,清新宜人,引人遐思。

去古井打水,成为这里的日常。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委宣传部

在隆里古城西北角的“文博第”前,有一口深幽清澈的古井,静静安卧于小巷的北端,井是普通的吊井,井壁用青石堆砌,圆形的井口用一块大石料凿成,而井旁的一通“井神碑”却道出了它在古井星罗棋布的隆里古城中的独有地位。遍览隆里古城的古井,井旁大多立有古碑,一般记载凿井缘由、众人捐助财物等,以志“众镶之德”,而这一通“井神碑”,虽然只有几行字,却彰显了古城人亲水敬水的文化传统和对水的景仰感恩情怀。

隆里古城的老人说,隆里所的子弟走得再远,他们的心也走不出古城的井台边。

古城每天的日常,都是从清晨第一个汲水人的脚步声开始的。摄影/彭泽良

当地口碑传,古城的龙脉来自城东南方的五马坡,五马坡是古城所倚之山,为古城生命之源,自然成为古城人每天汲水饮用之处。虽然古城里现在仍有十多口古井还在发挥作用,因“泉远井”坐落于隆里古城的“来龙”之山,被人们赋予了神性,几百年来,这口“神泉”就被一条花街路从千年风物传奇中牵引出来,滋润了隆里军屯后裔炊烟袅袅的族群记忆。

印合粑、酱粑、节骨清茶……古城的记忆往往发端于味蕾之上

徜徉于古意氤氲的街巷中,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真有种穿越了时空的快意。对一个地方的思念与遐想,或许有千万种因由,而对于隆里古城的来说,它或许是发端于味蕾之上。

在隆里古城,任何一个日子,无论阴晴,不管春秋冬夏,只要手握一杯洋溢着山野性情的节骨清茶,端坐于时光堆积的寂寂深巷中,或依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老宅,或借一方鹅卵石铺墁的青砖小院,慢慢地品着米花、麻叶这些美食,也慢慢地打量着自己的心事,那种清幽的气息,那样柔软的时光,足以温暖一个人的生命旅程。

米花、麻叶,是这里世代相传的小吃也是古城居民温暖的生命旅程。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委宣传部

隆里古城的饮食风格浸润着浓酽的族群记忆,是江南和中原生活方式的承袭,这种承袭是隆里古城人几百年来对本民族生活方式的坚守,凝结在印合粑、酱粑、血粑、腌鱼、米花、麻叶、菜粑粑等等这些日常的物象里。

这些传统食品的共同特点是酥香色美,可口,食而不腻。

古城人在不忘本源下,也接受着这片苗侗大山的恩赐,腌鱼就是其中之一。摄影/陆宇堃

“印合粑”恰似阅读隆里古城这册线装书的一枚书签。

这种粑粑,先把糯米面经过精雕的印模挤压,做成花、鸟、鱼、龙等吉祥物的形状,再配上桃红柳绿般的点染,已是出落得仪态端庄,待从热气腾腾的蒸笼出来时,自然是雍容富丽,动人心魄。小孩子的嘴巴总是要馋一些的,可是,在隆里古城,守在蒸笼前嚷着要吃“印盒粑”的小孩们拿到“印盒粑”后,却舍不得吃,把它当成心爱的玩具,带到街巷中或邻居家玩耍去了。

制作“印合粑”,也是古城人民认真对待的事情。摄影/卢文

在隆里美食中,酱粑也可谓有担当的一品。

隆里家家户户都做酱粑,用来招待亲友。其颜色鲜艳,酥香可口,营养丰富,其味甜、辣、香俱全,吃起来甜中带辣,辣中有香,芳香扑鼻,多食不能,少食还想。隆里人说,这种“怪味”食品,就像思念,没有它,生活就有些寡味,多了呢,日子会有些辛辣,难免还会呛出些沧桑感叹。

这里还有“酿了六百多年的烈性饮料”——隆里人自己烤制的米酒。难怪这六百年来,隆里古城的乡愁总是深了,浅了,又深了。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在隆里古城,能走出六百年的灿烂。摄影/陆宇堃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地道风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104/212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