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打假”佛教:佛的一生,一点儿也不“佛系”

中国在历史上接触过很多外来宗教,如唐朝时基督教就传入中国,宋朝的首都开封甚至有一个犹太社区。但这些宗教,因为中国文化的排斥,没多久就消弭在历史长河之中。

只有一种外来宗教,不但没有被本土文化排斥,反而融入其中,与儒、道一同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就是佛教,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词汇、概念都源自佛教,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极乐、不可思议等等词语,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可以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也正因为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通常都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而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的上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游,中日韩是佛教的下游。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印度佛教去。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那么,让我们回到印度,通过十个关键词来看看印度佛教的最初的样子。

“反婆罗门”:森严的社会等级催生的反叛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的物质文明大获发展,种姓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刹帝利由游牧部落的首领转变为定居国家的王族权贵,财富和权力都大大增加,与位列第一的婆罗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婆罗门教为古代印度正统宗教,以《吠陀经》为经典,把种姓作为核心教义,改革后称为印度教。

这种社会背景为思想发展提供了温床。印度思想界开始对传统婆罗门教的祭祀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佛教等则直接举起反婆罗门教的旗号进行新的理论构建。

“佛陀”:佛的一生,一点儿也不“佛系”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喜马拉雅山山麓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统治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当时迦毗罗卫国处于列国争霸的夹缝之中,国王希望儿子改变宗族的命运,而年轻的释迦牟尼却感悟人生无常,选择放弃王位出家访道,他决定实践当时修行中较为流行的做法——苦行。

▲释迦牟尼苦行像

经6年而无果,释迦牟尼放弃了苦修,沐浴进食以恢复体力,在菩提伽耶独坐树下冥思,终于悟道,成为了觉者佛陀,时年35岁。

其后,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纳西东北),对最初的五位追随者讲法。这五位比丘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团。此次说法的内容首先是对“中道”的阐释,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与纵欲的尽情享乐两个极端。苦行与纵欲是修行中常见的两种路线,体现了对传统婆罗门教的叛逆。

这次讲法之后,释迦牟尼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说法历程,其足迹遍布印度的东南西北。佛陀接纳了最初几位弟子之后,允许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门徒,佛教的队伍逐渐壮大。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佛陀北渡恒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娑罗双树林,对弟子作临终嘱托之后,于夜晚安然入灭,享寿80岁。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为规范教团,维护正法,僧团首领召集僧团代表(号称五百罗汉)举行结集,史称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历时数月,其间并未出现大的分歧。“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经书,“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教团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议事制度,集合成为戒律。当时印度重记诵而轻书写,所以这次结集只是取得了统一认识,但并未形成书写文献。

▲阿含经中蕴含的世界观

第一次结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

“诸法无我”指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

“涅槃寂静”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这三条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部派佛教”:真和尚是不能接受金钱布施的

佛灭度时,佛教的流布区域还仅限于恒河中游地区,其后百余年间,佛教在王室支持下也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展,逐渐深入民众。但地域广大而距离阻隔,各地风俗影响了僧人的戒律,于是先是由于持律的不同,后来也因为见解的差异,各地僧团逐渐分裂为多个部派,分支传承于印度各地。

佛教公认第一次重大分裂,发生于佛灭后百年。当时在印度东部有些比丘开始违背戒律规定接受金钱布施等,一位来自西边的比丘对此表示反对,双方发生争议,于是约集有威望的长老前来仲裁,裁定接受金银等十件事情“非法”。

为了统一认识,僧众随后举行了结集,称为第二次结集。主张接受金钱布施的比丘并不接受此次决议,而是另行结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据说有万人参加,称为“大结集”。这两派僧团分别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两派,并在其后的几百年间继续分裂,相传有十八部。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北游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212/214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