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做外卖员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抗拒,但会有一点点胆怯,因为要主动给一个陌生人打电话,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其实不是说我适应或者不适应,更多意义上,我确实暂时没有太多别的办法。
第一次送外卖是去年夏天六七月份,系统给派了一个蛋糕,20厘米大小。蛋糕很难送,是易损品。万一碰坏了得赔钱,那估计要挣一两天。但我也没办法,只能小心点慢慢走。
那时,我还在一所职校教思想政治课。职校的学生太不好管了,抽烟打架。一个男生13岁,上了很多年武校,家长让他回来到这里上学,上着课,他就把前面那个女生的头发割了一段;两个人吵架,他又照着那女生的头扇了一巴掌。
最后只能报警。作为老师,你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教好自己的课。因为这门课不高考,学校又是民办的,要考虑利润、经营成本问题,这个课就变得可有可无。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你就知道以后肯定会取消(这门课)。
我没有太多焦虑,但会去想接下来怎么办?要不要学一些技能。但像我们普通人,要学一个东西,需要碰见某个特定的机会,慢慢试才行,不能只空想。最后只能去送外卖。当时我也想过送快递,但还得整一辆三轮车,好一点的电三轮也要七八千,不便宜。送外卖是因为家里本来就有一辆电瓶车。
刚开始都是晚上有空跑一会,提前适应一下。大概半年前,职校老师的那份工作就没了。我开始全天跑。每天大概十几二十单,每个月收入就3000块钱吧,加上家属的(收入),基本够家庭开销。
●图源东方IC
偶尔会遇到比较善意的人,就是打赏。一个男孩给一个女孩买水果,让我送到学校门口,但那个女孩要5:30才下课,我在那里等了一会儿。结果,那个女孩连男的叫啥都不知道。后来我才知道,这俩人应该是网友。就这么点事,那个男孩打赏了6块6。还有一些就是写错地址,离得近,我就给送过去。比较烦的就是有些保安不让电瓶车进小区,只能走路进去。
外卖这个工作没什么特殊,网上讲的那些段子,我都碰不着。大部分时间,你都见不着人,门缝一开,伸出来一支手,闪一眼,把东西拿走就行了。
骑手们没事了会聚在一起聊天,像今天跑了多远,拿了多少单。跑外卖的大都是本地小年轻,说实话,可能也没上过什么学,只到初中毕业,五六十岁的人也有,但不多。其实,我觉得外卖员不至于那么辛苦,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小电车。
我本科在天津一所大学,毕业后,在我们当地一个金属制造企业上班,2012年就(在老家)买了房。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只有1000多块钱,后来考研,2012年考上了广西一个211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很顺利地就到北京一个互联网大厂做内容运营。
但往后我没有走好职业之路。我在北京待了大概两年,虽然不能说那是最好的时候,但它有新鲜感。我做的内容纯搞笑,每天都在不停地看东西,因为每个小时都有要求,我们要审核多少条内容,工作压力不算大。
那时跟人合租,(房租)一个月3000多块,工资八九千块,每个月能剩一点,但最后也都被我花了。我没什么爱好,喜欢买一点零碎的东西,比如充电宝会买好一点的。我经常去知春路那个沃尔玛,我觉得超市还是比较友好的,多逛逛能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小东西。
有时候想起买房就没有归属感。夜里上到9点10点,走到楼下,还有灯是亮着的,到处都有人。我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像一个小螺丝钉。门口的保安长期都是固定的那两三个人。
大部分同事工作一两年之后陆续走了,一般大家都会说“多多保重,以后常联系”这样。我当时也会感触,想想将来自己可能也会回去。2017年春天,决定离开的时候,我也犹豫了一下。父母只说你自己想清楚就行。但房子我是没办法解决的,就还是回去吧。
选择与落差
回老家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积蓄,大概就几万块钱。最早我对工作满意的标准就是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块钱,但必须要交五险一金。
我找过行政、人力和文员。实话说,我原来是学管理学,但河南是农业大省,(安阳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现在我们这跟互联网最相关的工作就是主播,前几年少部分的传媒公司在招公众号编辑。
有些工作属于“被动”离职。之前,朋友介绍了一个大专老师的兼职,做了大概一年,民办学校的学生没那么多了,就不再需要兼职老师了。我还在物业公司干过,前台打杂修电啥都干,一个月3000多块钱,干了三个月,也是属于被动离职,因为老板安排了一个亲戚进去。
还有一些就是属于客观意义上的不合适。我在一个建筑公司待过三个月,进去以后让我写文件,内容就是公司的长远规划。但这个东西我显然不懂,它不是随便百度一下看看就能整出来的,写不出来我也没办法。实习期结束我就离开了,因为这个事我确实不会。
前两年我在书店做过图书管理员。这是街上贴的小广告,当时去也是没办法,我暂时只能找到那份工作,但是钱太少了,(月薪)只有1000多块钱。
很多人问我为啥不考公?我考过七八次,事业单位、公务员都有,慢慢放弃了。我数学不好,看那个题就跟外星文一样。每次结果出来也不会很失望,因为真的不会,比如数学的排列组合,我到现在都搞不明白。
●大树的视频作品。图源@慢叔叔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