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古代趣味发明集锦

风筝

  ‘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篇》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叫纸鸢、纸鹞,利用风力使之上升至空中,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风筝的始祖应该是鲁班(约前507—约前444),又称公输班,据说他会‘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他也首开了将风筝用于军事侦查的先例,史书记载,‘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宋城’。西元549年,南梁武帝时侯景发动叛乱,包围了皇宫,宫女‘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是风筝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开始。风筝这个名字的确定,应当归功于汉隐帝时的大臣李邺,他在宫中曾以线放纸鸢为戏,又在纸鸢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笛,即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而得名风筝。明代有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火药投放于敌营爆炸,谓之‘神火飞鸦’,这是用于军事;明代还有利用风筝测量风速的记载,这是用于科学。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牌子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燕’风筝
 


  ‘蜻蜓’风筝


  风筝的功能由军事转向娱乐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一位诗人的《小儿诗五十韵》中就提到儿童游戏‘放纸鸢’。宋代放风筝的风气大盛,皇帝宋徽宗(1082—1135)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风筝很早就传入亚洲各国、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各地,成为人们争购的工艺品和玩具,在欧洲,1589年,科学家德拉·波尔塔(Della Porta)才首次在《自然魔力》这本书中提到风筝。现在一年一度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


  杨柳青年画《童戏风筝图》

算盘

  ‘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南村辍耕录》

  算盘是在古老的筹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筹算是在春秋时期就有的一种计算方法,是将表示不同数值的、不同颜色的算筹摆成纵横不同的数列,进行大小不等数值的加减乘除运算。筹算在中国古代使用了2000年,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计算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筹算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于是算盘就应运而生了。算盘的原理、基本方法和筹算大致相同,吸收了筹算的大部分合理因素,但是更先进、更方便、运算更简洁、速度更快。利用算盘运算叫做珠算,珠算的名称最早见于西元2世纪东汉数学家徐岳(?—220)的《数术记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店的柜台上就放着一只算盘。元代作家陶宗仪(1316—?)在他的随笔《南村辍耕录》中最早提到‘算盘珠’一词,并说它‘拨之则动’。明代的关于木器制作的《鲁班木经》中就有很多算盘制作的规格标准,由此看见,算盘在那时候已经非常普及。流行最广的一本珠算著作是程大位(1533—1606)的《演算法统宗》,对珠算的规则和运算规律进行了全面论述。珠算口诀则以吴敬的《九章演算法比类大全》最为有名。算盘这种运算工具,特别适合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百姓,甚至文盲也可以运用自如。



  程大位像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算盘,但是中国的算盘是继承了筹算的基本成就而来,而且具有筹算的三个特征:九个数字符号和零的概念,位置制和十进位制,而且表示九个数字符号和零号的方法也相同。中国的珠算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日常运算的辅助工具,在加减法运算方面有超过电脑的优势。

 

围棋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作篇》

  围棋的故乡在中国,古称弈。传说中古代著名帝王尧或者是舜为了教育儿子、启发智慧制造了围棋。早在春秋时代围棋已经流行,战国时代就更为盛行。围棋最早是作为天文工具制造出来的:棋盘每边为19格,共361路,除去中间一点,为360路,合乎周天之数;棋盘分为四隔,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隔90路恰好是每一季的天数;周路72路正好应对24节气中的72候。棋子分为黑白两色,代表阴阳概念。棋盘有四个角,四边有四个中点,加上棋盘中心点,这九个点和九宫相应。这361路棋路,如满天星斗,古人说:‘能数尽天星,才遍知棋势。’可见棋局像宇宙一样变化无穷。围棋的出现,还和战争有关,《左传》说:‘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东汉马融在他的一首长诗《围棋赋》中说:‘略观围棋,法用于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怯者无功兮,贪者先亡。’诗人极其简洁地概括了围棋的战斗格局和战略战术,总结出既不能胆怯保守又不可贪功冒进的制胜指导方针。古代的帝王将相多从围棋吸收并锻炼智慧,三国时代的曹操、孙策、诸葛谨、陆逊,南朝的宋文帝、齐武帝、梁武帝,唐朝唐玄宗等都是围棋爱好者。


  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女子下围棋的场景。
 


  唐代绢画《弈棋仕女图》,表现了一位女人精心布子的专注神情。


  围棋的规则和棋子棋盘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但是围绕围棋的进攻和防御的棋谱和战术著作却数不胜数,其最著名者如北周时期的手抄本《棋经》、南宋时代的围棋理论和围棋经验著作《忘忧情乐集》以及清代的《弈理指归》。围棋大约从东汉时期就向印度、尼泊尔一带传播,后来又向日本、朝鲜传播,然后是欧洲。近年来围棋逐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page]

热气球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南宋)范成大

  西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门客编《淮南万毕术》,其中记载了一项‘艾火令鸡子飞’的游戏。注释中说:‘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高举自飞去。’这是用空蛋壳作的一次微型热气球试验。把鸡蛋里的蛋清和蛋黄倒出,再将点着的艾火放进空蛋壳,根据热空气浮升的原理,蛋壳就会被风吹起,升到空中。就原理而言,这是正确的、有价值的、有想象力的,可能那时已经有人注意到热空气质量较空气轻、具有上浮力的现象。但是这个试验不可能成功,因为即使把蛋壳内的空气全部排出,也不可能产生足以浮起蛋壳的浮力。可是将‘蛋壳’放大,这种想象就可能实现了。第一个成功发明热气球的应该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234)。他在前线作战时积劳成疾,临死前为了对付敌人,设计了一盏灯,即在纸笼下装一盏油灯,用燃烧着的油灯加热纸笼里的空气,使之受热膨胀上升,漂浮在高空。诸葛亮死后,敌方不知为何物,以为有神明相助,不敢贸然进攻。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灯叫做孔明(诸葛亮又名诸葛孔明)灯。五代时,有一位莘七娘也曾做过一只巨大的孔明灯,通过下面松脂燃烧,升空作为军事信号,被称为松脂灯。南宋诗人范成大‘掷烛腾空稳’的诗句,就是赞美孔明灯的。元代时孔明灯流行全国,每逢佳节,百姓就燃放孔明灯庆贺,观者如潮。李约瑟指出,中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好几个世纪发明了纸,而正是纸‘导致了传统的灯笼的制成,灯笼促使了人们进一步的试验。由于灯笼上端的孔很小,这样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有时灯笼就会自动上升甚至飞到天空’。


  诸葛亮指挥作战时设计了孔明灯。

 

降落伞

  ‘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史记·五帝本纪》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空气的浮力可以对抗地心引力,使位于高处的人平安落地。早在4000年前就出现了最原始的降落伞,它和现代的降落伞原理相通。据《史记》记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古代帝王,舜的父亲瞽叟(失明老人的意思)对这位好儿子极不公平,总是设计谋害舜。一次舜在高塔式粮仓上干活,瞽叟就在下面点火焚烧了粮仓,要烧死儿子。舜手拿两个圆锥形斗笠从高高的粮仓上飞了下来,并平安落地。这是人类利用空气浮力的最初尝试。又据岳飞(1103—1142)的孙子岳(1183—约1242)在一部笔记《史》中记载,广州有一座很高的清真寺,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清真寺塔顶的一只巨大的金鸡缺少了一只腿,原来是被一个窃贼盗走了。这个窃贼在供词中交代了他巧妙逃脱的过程。原来窃贼拿着两支没有柄的雨伞匆忙跳下,雨伞起到降落伞的作用,劲风把伞撑开,也使他平安落了地。17世纪时,法国驻泰国的大使德·芦贝尔亲眼看见中国杂技演员如何利用降落伞的情景,他在《历史性关系》中写道:‘演员在高空惟一可以借助的是两把伞,把它紧系在腰上,人从大铁圈里钻过去往下跳,风有时把他带到地上,树上,有时吹到河里。’


  舜持斗笠从粮仓上跳下,并平安落地。

  在欧洲,达·芬奇15世纪设计过降落伞草图,18世纪末,里诺曼利用两把伞从房顶成功跳下,正式将此发明命名为降落伞。

 

弓箭

  ‘羽丰则迟,羽杀则躁。’——《考工记》

  考古发掘的实物表明,中国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弓箭。完整而有效的弓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坚韧的、可以成功储备能量的弓,二是锋利的、可以射杀目标的箭,三是保持箭平稳飞行的技术。中国古代的弓箭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在山西旧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加工精致的箭镞,石片制成的箭镞锋利、尖头、造型周正,可以安装箭杆,已经是成熟的箭镞。弓一般都是用竹木及动物的筋制造,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不会保存下来,但是既然有箭镞,弓的存在是无疑的。关于保持箭镞飞行姿态平稳的问题,中国最早的科学技术文献《考工记》有比较详尽、准确的论述。考工记中‘矢人’条目说:‘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三分其羽,以设其刃。虽则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意思是根据箭杆的阴阳面,设定其比例,根据比例关系,设定箭尾的羽翎,把羽翎在箭杆的三个方向安装,再安装箭镞,这样,即使有大风,箭也不会失去平衡。箭在飞速前进时,翎羽就可以起到纠正箭矢方向、平衡箭矢姿态的作用。


  足蹬弩施放图

  ‘矢人’条目还说:‘羽丰则迟,羽杀则躁。’箭羽太多了,空气的阻力和摩擦力就增大,影响了箭的速度;如果箭羽太少,箭的纵向或横向的稳定性就较差,飞行时容易偏斜甚至坠落。中国古代早期弓箭在箭镞的锋利和飞行稳定度方面都居于先进位置,后来青铜箭镞和弩机的出现就使弓箭技术更上一个台阶。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