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颐

1978“电子音乐”小风波(图)
2023-11-28

对任何新事物都抱有似乎是本能的警惕甚至是敌意,确是中国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近代枪炮、机器、火车、轮船、电报……初入中国时,无一不被严责为以夷变夏、于国家不是有利而是大为有害的奇技淫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一传统以新的面目更加发扬光大,不必说各种思...

造假的纪录片《故宫》(图)
2023-01-17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然而,外界要了解文革中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容易。经批准,当时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拍摄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故宫》。承担这个这次特殊政治任务的,是当...

访德时李鸿章谈到改革如何化解朝廷的阻力 俾斯麦为他指点迷津(图)
2022-11-20

李鸿章向俾斯麦表示,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其征询清朝如何改革、如何使清朝强大的意见。他甚至还说,自己的改革总是遇到来自朝廷的阻力,特向俾斯麦请教如何化解朝廷的阻力。俾斯麦回答说,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反对朝廷,只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改革才能一马平川,否则就寸步难行。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臣子只能向皇帝传达意见和建议,违背皇帝的意志就意味着给自己设置最高障碍。

他者眼中的李鸿章
2022-10-22

李鸿章侧面照李鸿章于1870年末成为首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的28年,他一直担任此职。在这28年间,因其职务职责与个人识见、能力,举凡中外重要交涉,李鸿章无不参与其间,起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交涉中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一位英国外交官曾说,李鸿章是大清国事实上的外交部长。此说...

歌功颂德也危险:两枚闲章引发的灾祸
2022-08-03

出生于1887年的柳亚子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同盟会会员,为著名反清诗社南社的创始人之一,并多年主持社务。如今,大多数南社社员早不为世人所知,但柳亚子却一直广为人知,主要原因是他与毛泽东多年的诗词交往,反复唱和。文革时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不多,但唱和柳亚子的就有两首。毛泽东诗词当时...

李鸿章背信弃义屠杀投降太平军 洋枪队戈登怒斥无耻(图)
2022-05-10

李鸿章不但没有履约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设计杀害了这八个降将。据记载,正当这八名降将来到李鸿章营中满怀希望的接受红顶花翎时,埋伏在帐的武弁立斩八人之头!同时清军在城内大开杀戒,苏州一带口音者被“放归”,而南京以上口音者则“不分良莠尽杀”,城内数万太平军守军在毫无戒备中被诛杀。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背信在这次杀降事件中暴露得淋漓尽致。戈登听到李鸿章杀降的消息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而且自己还曾信誓旦旦为降将作保,于是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

回忆"早请示,晚汇报"和"忠字舞"
2022-02-09

"汇报"、"请示"的基本程序是大家面对毛主席像站立,由一人"领读领唱":"首先,让我们敬祝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此时所有人同声高呼:"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同时大家将右手向右上方连挥三次,表示祝愿。

乱扣“崇洋”帽子误国(图)
2022-01-22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穿鼻洋海战(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一些史料的细枝末节,便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竹竿与马桶战法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拒...

“文革”中的三次地震
2022-01-07

突发性事件、灾难,往往最能反映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特点。文革时期的三次大地震,就将那个时代的特点暴露无遗。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公开发表,拉开了十年文革的序幕;到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发生时,文教界的大批判已经十分激烈,杨尚昆、陆...

茨威格 罗曼·罗兰 纪德:三个人的莫斯科之旅
2021-07-21

在脱衣时他突然发现上衣口袋中有一封匿名信,一定是有人在与他拥抱或趁人拥挤的时候悄悄塞进了这封信。信中写道:"请您不要相信别人对您所说的一切,请您不要忘记,当您看到他们给您看的一切时,他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给您看。您得记住,跟您交谈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把他们想要告诉您的话对您讲,而只是讲了可以允许跟您讲的话。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监视,您受到的监视也不会少。您的女翻译要向上汇报每一句话,您的电话被窃听,每一步都有人监督。"

晚清重臣李鸿章功与过:一生秋风糊裱匠(图)
2021-05-29

李鸿章戊戌变法失败,李鸿章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无可逃,实是康党。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不少,随便在网络上发一个评说李鸿章的话题,很快就能引来一堆或捧李或骂李的口水贴。人们对于这个一直是百年...

清王朝的最后时刻(图)
2020-10-16

现在颇有论者认为辛亥革命过激,打断了晚清的“立宪”。其实,是清廷自己断送了“立宪”,许多历史的“节点”被浪费后,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最后时刻或有一线希望,但立宪派的要求被断然拒绝,锡良、赵尔丰这一干封疆大吏的恳求被否决,连载洵、载涛两位皇叔的意见都不被采纳时,清廷确是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终结
2020-09-30

法西斯主义无疑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这一思潮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为何产生在最为现代的欧洲?又为何偏偏在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达到顶峰,得到万众一心的狂热拥护,表现出灭绝人性的残酷?在亚洲,为何最发达的日本成为法西斯国家?这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部反映中国人生活造假的纪录片 获得艾美奖(图)
2020-08-23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然而,外界要了解文革中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容易。经批准,当时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拍摄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故宫》。承担这个这次特殊政治任...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 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多图)
2020-07-12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唯有自由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在对西方的学习中,我们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问题,距离真正的文明越来越远。所谓南辕北辙,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01、夷夏之防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来到广东布防,但是他完全不了...

清朝覆亡前两次改革的教训(图)
2020-06-01

政治体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政治体制也要相应改革,不然就会制约、延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统治者的自我改革,尤其涉及统治者的重大利益,所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面对这种局面,改革者的策略往往是...

李鸿章诱降后在苏州背信屠杀太平军 无耻行径激怒洋人友军(图)
2020-05-24

由于发生了“杀降”事件,怒不可遏的戈登竟然公开表示拒绝接受朝廷的赏赐,并在给他赏赐银两的皇帝诏令背面写道,“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他“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赐的东西”。同时,他还拒收李鸿章先前应允犒赏的七万元洋银。拒受朝廷赏赐,这可是对朝廷的巨大羞辱,是对堂堂华夏“礼仪”的老大不敬。

雷颐:大清王朝断送续命机会 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图)
2019-10-27

大清王朝的最后时刻 作者:雷颐 来源:《从甲午到辛亥》,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微信公号:历史时间】 1911年10月30日,武昌起义20天后,清廷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做出大幅度让步、妥协,企望渐成燎原之势的“乱事”能因此迅速平息。 这四...

清王朝的最后时刻(图)
2019-09-08

隆裕太后及溥仪 1911年10月30日,武昌起义20天后,清廷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做出大幅度让步、妥协,企望渐成燎原之势的“乱事”能因此迅速平息。 这四道上谕是: ——《俟简贤得人组织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

清末李鸿章修铁路:通车后自己率先亲身体验(图)
2019-07-24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1886年,身为海军衙门总理的奕到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具体商议修路办法。奕后来说他对修铁路以前也曾“习闻陈言,尝持偏论”,反对修路,但经中法之战,又“亲历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于是支持修路的态度更加...

声音要人命!“过了几十年都有这个惊悸”
2019-01-27

独裁者“大清洗”,反右,抄家等,滥捕无辜的行动大都在深夜进行,人人自危,风声鹤唳,神经高度紧张,生怕夜间有人敲自己家门。 生活中,确实有人闻“声”丧胆,甚至还有看似强大的政权竟闻“声”丧权的例子。 而独裁者习惯、陶醉于表面的“热烈掌声”久矣,而对经济困顿、政治专制、腐败等听之任之, 最终导致这“一夫‘昼’呼、乱者四应”,权丧身亡的“祸患”。有人因“声”而惊而亡,有国因“声”而惊而亡。种种“声音效应”折射出的荒诞与沉重,的确令人回味无穷。

雷颐: 改开40年改革已死 清朝覆亡前两次改革教训(图)
2018-12-30

慈禧太后(中)和光绪帝隆裕皇后(左二)等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按:在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共并没有如预期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大陆的知识份子及中共体制内人士都普遍认为“改革已死”,并对中国的前景感到焦虑与悲观。120年前,清朝开始了两...

晚清大变局 清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和今日中共惊人相似?(图)
2017-03-01

清政府的灭亡是他一步一步的失误导致的,他是步步被动,他总是在下一阶段才做上一阶段应该做的事。甲午战争之后,他都不愿意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到了庚子之乱之后才开始提出预备立宪,接受政治体制改革。所以说,由于他不改革,社会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而民间的激烈情绪越来越大,人们甚至觉得,我宁愿和你玉石俱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甚至同时鱼死网破。

“文革”中三次地震 照相也会被抓 规定沿用到唐山大地震
2015-05-17

大地震中,还规定新闻记者不准进入灾区,只允许科技工作者进行拍摄,对灾情只能拍物,不能随意拍人。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唐山大地震中被沿用。进入灾区时严禁带照相机,如果带了,不仅照相机会被没收,人也会被抓,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地震的照片,它不是由当时的记者拍的,是科学工作者在日后去考察拍的。人呢?那些死去的人、受伤的人的照片呢?几乎是找不到的。

鲁迅手稿引发中共军界高层大地震 京城卫戍司令出大事(图)
2015-05-14

傅司令冲击钓鱼台”事件中,有人惦记上了这位京城卫戍司令的权力,明明没有带枪,却非说他“武装冲击”。为“权力”可以如此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当时政治的混乱和残酷,由此可见一斑。上至代总参谋长、司令员,下至普通工作人员,一夜之间被“打翻在地”,锒铛入狱,完全不容分辩。再次说明了法治的重要,没有法治,任何人的生命、安全等基本权利都不获保障

为何只喊“毛主席万岁”不喊周恩来万岁 图
2015-04-28

1952 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各国工会代表团参加五一节观礼。在大会闭幕那天,中共领导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 澳大利亚工会代表团中有位煤矿工会代表问中联部工作人员齐锡玉:“为什么只喊毛主席万岁,不喊周恩来万岁?”齐锡玉解释说:“中国的制度不同于澳大利亚, 总理不是第一把手,主席才是全国的领袖……”会见结束时,这位代表在同周恩来握手时用英语喊出“周恩来万岁”的口号。周立即摆手示意,不让翻译。

被陈凯歌《梅兰芳》省略和歪曲的
2015-03-30

又是几十个春秋过去,这些人与事现在已渐渐“脱敏”而归于平淡,开始被“去妖魔化”,但电影《梅兰芳》对此却仍完全回避。而且,对以齐如山为原型的邱如白,更是无中生有地“添加”了许多负面元素,形象被严重歪曲,这可能是为了增强戏剧性,但更可能是因为齐的去台因此可以大胆歪曲。从这些省略和歪曲,倒可以窥见《梅兰芳》“生产者”(投资方、制片人、编剧、导演)的心态与心境,或许情有可原,终究令人遗憾。心态心境的不同,相同的导演拍相似的题材,水准便完全不同,甚至判若两人

捍卫常识的代价
2014-12-13

捍卫常识竟要以生命为代价,是最为可怕的时代。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可能很难想到,遇罗克的《出身论》仅仅是说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属于“常识”的问题,在三十几年前竟会引起人们那样强烈的感情冲动和社会轰动,不是激烈反对就是坚决支持。而且,为了捍卫常识,作...

晚清大变局——清王朝的失误 图
2014-06-04

甲午海战,沉没中的北洋海军军舰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 晚清有反复讲的必要,因为中国的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从1840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有70年的历史,实际上给了清政府很多次机会,但清政府完全没有把握住机会,一次又一次地丧...

文革时的假繁荣:外宾面前群众配合演出
2012-02-21

核心提示:其中一条规定是,如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而敞开供应。为了显示“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到外宾走后到柜台将商品退还。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那时正“...

网友称看完大受启发 中共倒台前后特有用的大事
2011-11-22

纪录片《故宫》视频截图文革接待外宾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而敞开供应,为了显示“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到外宾走后再到柜台将货退还。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来华的外国...

党媒:外交无小事 周恩来劝人不要乱用毛语录
2011-02-04

1969 年7 月12 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机场迎接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派遣的巴基斯坦军法管制副首席执行官、空军司令努尔·汗空军中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 管、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在2003年第1期刊登了那时在外交部工作的李达...

雷颐:被《梅兰芳》省略和歪曲的
2009-04-14

……促成他赴美演出的这些人物,芮恩施、司徒雷登、李石曾、胡适乃至杜威,在几十年后全都成为“最最反动”的人物;而“美帝”也成为“最凶恶的敌人” 。在新建立的社会结构中,梅兰芳也必然被组织进来,对政治开始“觉悟”。 ……同是陈凯歌导演,同是“戏子人生”,《梅兰芳》与《霸王别姬》间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真可惜了艺术才华逸群超众的陈凯歌,浪费了绝佳题材的“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