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标签 > 曹汝霖

曹汝霖:五四运动是打砸抢烧的乌合之众(图)
2024-04-27

躲在锅炉房的章宗祥看到院里起火,害怕无法逃生,就跑了出来。学生们看到他西装革履,以为这就是曹汝霖,便一哄而上,按倒就打。正在这时,一个名叫中江丑吉的日本人赶到,才推开学生将他救出。随后,警察总监吴炳湘也赶到现场,当他下令抓人时,大部分学生已经逃之夭夭。紧接着消防队也前来灭火,但东院的一排房子已经烧成灰烬。 事后吴炳湘向曹汝霖道歉,并将他们全家送到六国饭店,将章宗祥送到同仁医院。据医生说,章氏全身受伤56处,幸好没有危及要害。

曹汝霖给西太后讲立宪(图)
2023-11-21

清末新政,立宪是最响、也最持久的呼声。后世把当年推动改革的人称为立宪派,其实,在当时,朝野上下,像点样的官绅和绅商,差不多都是立宪派,更不消说那些留洋回来的、新学堂出来的学生仔了。光绪二十七年初(1901),西太后和光绪尚在避难地西安,新政就揭开了序幕,第一项改革,就是把总理各国...

五四运动“第一烈士”是历史的赝品(图)
2023-10-16

但是愤怒的学生仗着人多势众,不但冲破了政府的封条,冲进了曹家,还有学生拿起石块砸向曹汝霖的老父亲,幸被一丫环挺身挡住。未己,找不到曹汝霖的学生遂放火烧掉了曹家,这就是令人震惊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在这场闹剧中,郭钦光也不顾劝阻,抱病参加了游行活动。参加活动后,于5月7日吐血而亡,时年24岁。有意思的是,1995年,他被中共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五四是一场煽动集体主义 走向集权主义的运动(图集)
2023-05-06

“火烧赵家楼”开启了中国以“爱国”名义剥夺个体权利、以“人民”、“正义”的名义实行暴力的历史。直到今天,“爱国”仍不仅是中国政府最热衷高举的旗帜,更是令无数知识份子、年轻学生热血沸腾的春药。“火烧赵家楼”的火,不仅仍在燃烧,更有无数文化人们在往里添柴、浇油。 100多年了!在被“火烧赵家楼”烧成一片人道主义荒漠的中国大地上,个人主义、个体生命、个人权利价值的概念仍鲜见萌芽,更不知要待何时才能生长出一片葱绿,最后覆盖那块土地。一百年过去了!一个多么深重的悲

梅思平:“五四”先锋为何论为汉奸(图)
2023-02-11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政治系学生梅思平跟着游行队伍高喊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闯入曹汝霖宅邸。学生们在痛打了章宗祥之后,放火烧了曹宅,而梅思平(据传)就是放火者。北大毕业后,热衷政治斗争的梅思平没能顺利地踏上仕途,而是应聘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做编辑,过起了普通文人的日子。但...

【欺世大观】124 五四打人放火 不值得纪念
2022-05-09

100年来,几十亿中国人被黄俄儿子党洗脑不停,很多国人到现在都相信共党定义的“五四运动”是“先进青年”“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之所以发起这个运动,是因为鸡血青年们无法容忍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腐败和卖国,不满社会现状,出于“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热忱而发起的运动。

曹汝霖给西太后讲立宪(图)
2021-10-10

清末新政,立宪是最响、也最持久的呼声。后世把当年推动改革的人称为立宪派,其实,在当时,朝野上下,像点样的官绅和绅商,差不多都是立宪派,更不消说那些留洋回来的、新学堂出来的学生仔了。光绪二十七年初(1901),西太后和光绪尚在避难地西安,新政就揭开了序幕,第...

篡改死因 五四运动“第一烈士”竟是历史的赝品(图)
2021-08-30

一方面,明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依旧参与抗议,乃至参与暴力行动,郭钦光的殒命也就怨不得他人了。另一方面,烧了政府总长的房子,重伤了驻日公使,怎么看都是违法的,怎么办才好呢?于是死于肺病的郭钦光成为北大学生为自己开脱的挡箭牌。

曹汝霖回忆五四运动:学生是一群打砸抢烧的乌合之众(图)
2021-07-25

眼看学生就要冲进来了,曹汝霖只好躲进一间有通道的小屋子,而章宗祥则在仆人引领下藏到又小又黑的地下锅炉房。二人刚刚藏好,学生便破门而入。只听得闯进来的人们一面问“曹汝霖哪里去了?”一面将门窗玻璃、家具器皿、古玩瓷器等等砸得粉碎。后来不知什么人从车库里取来汽油,浇在客厅和书房等处用火点燃。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如此深刻:五四运动与暴民政治(图)
2021-01-18

一次世界大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却是分裂的。民间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发财了,但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因为国家其实是分裂的,各省都将财政税收据为己有,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得不借款,主要是向日本借,这里面又衍生出一大批故事,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后来巴黎和会上的一些争议也与此有关。

段祺瑞向日大借款从来只借不还(图)
2020-11-02

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北洋时期袁世凯、段祺瑞等政府都曾向日本大举借款,日本人向来不见兔子不撒鹰,做事目地性极强,而北洋政府从来只借不还,还显得理直气壮,这些借款中究竟有怎样的附加条件?北洋政府如何敢于借钱不还并乐此不倦呢?既然赖账,后人又为何将此举视为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