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标签 > 毛泽东

毛主席说:“日本人实在好!”
2019-09-24

他感叹:“谁想到我们能够占领大陆啊?”,“后来日本人又来了……那些日本人实在好,中国革命没有日本人帮忙是不行的”。在《纪要》中显示,毛泽东曾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同样的话,显然他对他的这个观点颇为得意。

李锐丰富多彩的坐牢心得(图)
2019-09-23

“这是我贡献给大家的一点经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情况下,人都要过得痛快、心安理得。再怎么倒霉,老子不怕!就像现在一样,我已经94岁了。有人喜欢我,有人讨厌我,这很正常。但是,不管他们怎么讨厌我、控制我,老子还是过得很痛快!”李锐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他的精彩“演讲”。

抗战时期延安勾结日军:泄露国军机密 获取日军援助(图)
2019-09-23

“毛泽东于抗战期间通敌卖国罪证发现,与冈村宁次订有密约并合摄一影……民国30年8月7日,毛泽东由保德……至山西神池,同时日本冈村宁次大将,亦由大同到达该地,双方订立如下密约:一、八路军与日军携手共同打击中央军;二、日方赠共军小兵工厂10座;三、共方将中央作战计划告诉日方。毛冈订约定后,曾合摄一影,以志纪念。”

裴毅然:红色政客邓小平 必须虚伪(图)
2019-09-23

老毛刚死,余威仍存,中南海任何动作必须借助毛氏名义。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抓捕四人帮,明明有违老毛遗志,可打出的旗号:“继承伟大领袖毛主席遗志”,好像毛泽东要他们抓捕自己的老婆与全力扶持的文革派亲信。中共政治就这么虚伪,就这么必须虚伪。老外不太看得懂,国人却一个个门儿清——“你懂的”。

毛泽东周恩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特别协定》(组图)
2019-09-23

正是在这个秘密协定的主导下,中国成了苏俄的附属国,中国的国民沦为受人压迫的二等公民。苏俄打着支援中国的幌子,明正言顺地掠夺中国资源。中国人对此稍有不满,就会被打成反苏、反党反社会主义而被投入监狱,有的被迫害致死。中共领导当时完全是一付臣服于苏俄主子的嘴脸,不管中国国情,完全按苏俄主子的意愿规划中国社会制度。

西安事变历史文件解密 中共高层策反张学良的信件(图)
2019-09-22

蒋介石被释放后,张学良立即被逮捕,并送军法审判,结果判十年有期徒刑,但最终以软禁形式度过终身,直到1989年才被释放。西安事变过后不久,张学良托里昂先生担任张妻赵一荻与幼子张闾琳的贴身侍卫。接下来的五年,张学良在上海服刑,而里昂先生协助赵一荻母子处理重要家务,并驾驶飞机带她们四处奔走。里昂先生在一九四一年离开了中国,带着装载个人文件与相片的六大行李箱以及受张家所托储存私密物品的保险箱回到了洛杉矶。

【老照片】中共痛批日伪实名制 密码本告诉你谁是谁不是赵家人(图集)
2019-09-22

话说文革时期,踞某大报总编要职的某君常念白字。一次参加宴会,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同桌,见桌上名单,他大声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夏鼐回去后作了一首打油诗调侃:“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鼎大家都知道,鼐是特大号的鼎,字比较生僻,比起云南代省长居滇不识滇还要好些。

周恩来与刘少奇之间的暗斗内幕(图)
2019-09-19

高文谦所着《晚年周恩来》一书揭开周恩来与刘少奇之间的微妙关系:长期以来,刘、周两人一直存有明争暗斗。刘曾经长期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重用,一直是毛用来对付和遏制周的人物。对此,周本人心里很清楚。尽管周恩来的才干和资历本来都在刘少奇之上,但党大陆位周不得不屈居...

想不到这个女人敢在毛泽东遗体前和江青大打出手(图)
2019-09-17

毛泽东尸骨未寒,他尚躺在棺材里,王海容对于江青在花圈上自称毛主席的学生很不满,当场痛骂江青。江青哪里咽得下这口气,老妖婆过去就要打王海容,30多岁的王海容与60岁的江青比毕竟身手敏捷,不仅让江青没得手,还揪住了她的头发。如此胯下之辱要是放在别人身上,至少会被投进监狱,然后迫害致死。可是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与毛泽东有亲缘关系,毛泽东也很赏识王海容,否则也不会让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女副外长。江青此时也只能哭闹一番。

毛泽东性理论:“年龄在十一岁到八十岁之间”(图)
2019-09-16

一九五五年这时毛六十二岁,深恐从此丧失性能力,也是在此时毛开始有阳萎现象。毛坚信性能力和健康有直接关联。在我刚去他那里工作时,他正由别的医生建议肌肉注射鹿茸精,我不同意这种治疗,但骤然无法使他中止。随着他自己的年龄越老,他将上面说的年限不断扩大,最后成了“男女年龄在十一岁到八十岁之间”。这无非是以他自己的性经验做出的结论。

中共个人崇拜开始:延安整风从理论上到组织上使毛“品牌化”(图)
2019-09-16

延安整风从理论上到组织上为个人崇拜奠定了基础:(一)打破了1940年以前中共不突出个人的传统,有计划地掀起学习毛泽东的运动。(二)通过编纂党史文献,篡改历史,树立毛“一贯正确”的形象。(三)以活人正式命名思想或理论体系。(四)对毛山呼万岁、人民大救星、红太阳等封建迷信行为,开始流行全党全国。(五)开始了中共党内的衡量正确与错误“以人划线”的恶例。(六)制定出违反党章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的规则。(七)开始了对领袖只能歌颂不能批评,否则就是反党甚至反革命的恶例。

汪精卫拒绝为中共牵线 毛只好直接与日军勾结 并将联络员灭口(图)
2019-09-16

深谙共产党邪恶本性的汪精卫说:“在上海、广东、武汉,我和共产党头目们打了好几十年交道了,共产党这个葫芦里所卖的药是何其剧毒,我是很清楚的,无论如何共产党这个贼船,我是不能再上了。何况我之所以脱离重庆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就是为了消灭赤祸,共产党无论走到哪里,就把饥荒、内战、烧杀、愚昧、落后带到哪里。我的左膀右臂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位先生不都是中共十二人成立大会上的成员吗!”

文革周恩来:一个被邓小平刻意掩盖了的形象(图)
2019-09-15

“五•一六通知”作为文革纲领性的文件通篇由毛亲自修改定稿,那么周毫无疑问是毛心中的忠臣与亲信。周第一个在党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对死者墓地的打砸抢,数月以后,他的讲话广为流传,瞿、李两人的墓地即被红卫兵全部毁掉,文革群众性政治暴力中对死者尸体、墓地的残害即以此滥觞。关于周对老干部的保护,恐怕也要作具体分析。除了上面所说他对毛坚决要保的干部也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外(如陈毅),一旦毛改变主意,他却会做出种种落石下井式的举动。

“皇军”情报员怎么当上了中共副总理(图)
2019-09-15

六十九军驻昔阳县的“支左”部队立即查阅了日伪档案,从中发现不但有陈永贵的名字,而且还注明了陈永贵是伪村长、情报员,是“兴亚反共救国会”昔阳县分会的领导成员。陈永贵的汉奸特务身份到此可以说是水落石出、铁证如山了。货真价实的汉奸竟是“同志”?而揭露汉奸历史的人反成了罪人。再后来,陈永贵不但当了中共“九大”代表,还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最后更于1975年竟然一直混到官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傅斯年:毛通过坊间低级小说研习整人之术 民主党派谄媚无耻(图)
2019-09-15

傅斯年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回来后曾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几次说过,延安的作风纯粹是专制愚民,也就是反自由、反民主的作风。他在同毛泽东的谈话过程中,发现其对于坊间各种小说,连低级兴趣的小说在内,都看的非常熟,而他正是通过这些材料去研究民众心理,加以利用,因此傅斯年认为毛不过是“宋江一流”。对于同行的民盟成员,傅斯年认为他们很没有出息。章伯钧是由第三党去归宗,最无耻的是黄炎培,把毛送给他们的土织毛毯视为皇帝钦赐的陀罗经被一样,大概是想把这当作护身符的。因此傅斯年十分看不起他们。

匪首毛泽东原来这般“迷信”(图)
2019-09-14

毛承认有超自然的力量,有高智慧的人,对他们的预测相信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网络图片)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告诉我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他的中医大夫推荐他去找北京牛街的神算“瞎子王”算一把,还特别提到,文革前连江青都找他算过命。朋友问:“算她能不能当...

卸磨杀驴 红卫兵狂飙运动戛然落幕
2019-09-12

红卫兵曾红极一时,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力量,可是当工宣队军宣队和贫宣队进驻各类学校以后,他们的革命行动失去了目标。长期在学校闹革命已经没有可能,他们将何去何从?1967年毛泽东秘密南巡,力图把文化大革命限制在一定范围或一定秩序内,但江青、康生等人利用了他的左...

杀人不手软 周恩来曾主张枪决刘少奇(图)
2019-09-12

文革中迫害刘少奇的人,除毛泽东之外最积极的助手和帮凶就是周恩来。(网络图片) 以前流传的资料和文章中,都会说周恩来在文革中是多么多么的好,甚至还帮忙保护刘少奇的家属等等。殊不知,开启文革大幕迫害刘少奇的,除了毛泽东这个总导演和总策划外,最积极的助手...

习重提斗争欲再拜毛为师?显灵了?网络热议腊肉节 毛忌周年北京高层静悄悄
2019-09-11

9日是毛泽东逝世43周年,中共官方对这个日子基本上无所表示,而民间的网络调侃腊肉节。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表示,中共官方静悄悄,说明习近平的态度。中共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对美国之音说,中共高层正在走毛泽东的老路,尽管中国政府很少提到毛泽东,但毛的实际地位越来越...

毛泽东讣文重贴 纽时档案部删除推文(图)
2019-09-11

9月9日,纽约时报档案部推特账号NYT Archives发推特,重发了1976年纽约时报对毛泽东的讣告,并在帖文中写道:"毛泽东在1976年的这一天去世。时报当时说,他'从籍籍无名的农民起家','去世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者之一'。"不过,13个小时后,纽约时报档案部推特账号发帖称:我们已经删除了此前的一条关于毛泽东的推特,该推特缺乏批判性的历史前后文(critical historical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