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标签 > 知青

我们与当年的传教士(图)
2022-10-15

从1969年到1978年,我作为插队知青在广西田林县的壮族山寨生活了9年,可以说基本经历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知青运动的全过程。我们那里是地道的农村,不是兵团或农场,那里地处滇黔桂三省之交,我们县又是广西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稀的县,我们去的平塘公社离县城有两百里,走到通汽车的公路边也要...

倒霉的砍柴记
2022-10-12

读了大平《砍柴记》的帖子,心想怎么就那么巧呢?当年下乡时期,我也有一次砍不到柴火却又终身难忘的砍柴经历呀!我们下乡那带属丘陵地带,没高山峻岭,只是连绵起伏的半大不小的山包,而这些山包大多是光秃秃的,只有稀稀拉拉的草,树也是半大不小,很不成风景。听村里人说,大跃进前可是郁郁葱葱树林...

女知青集体出卖贞操只为进城上大学(图)
2022-10-01

文革中红卫兵打倒走资派后,数千万青少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上山下乡当知青。在那个疯狂年代,涉世不深的年青一代遭到军代表和农村干部的欺凌,尤其是花样年华的女知青大量被奸污。在回城、入党、提干、上大学等等利诱逼迫之下,成为中共暴政之下的牺牲品。这是中国大陆文革时期血淋淋的却又几乎被遗忘的...

观雨堂主:谈油画《我的前夫》中隐藏的信息(图)
2022-09-10

文革中红卫兵奉毛泽东最高指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在疯狂砸毁文物。(网络图片)2007年,油画《我的前夫》公开面世,许多在文革中青春被毁掉的一代人,站在这幅画前泣不成声,由此带来轰动效应。据说画作原标题是《青春之歌》,后来改成《我的前夫》。这一改,整幅画的内涵丰富了。可见一幅画的成...

榕树魂序:离家千里
2022-08-26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那时开始,一场中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全面展开,近1600万中学生中断学业,到农村、农场和建设兵团务农,持续时间长达10年。这场波及了全中国上千万户城市家庭的运动,制造了无以数计的...

这农村姑娘反对“忠”字化运动 英勇赴死(图)
2022-08-18

在宣布为“最后一场”的审讯中,丁祖晓依然慷慨陈词:我始终认为,“忠”应该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真理,不应该忠于哪个人。现在提倡的“忠”字,是搞个人崇拜……

无谓的牺牲: 中国知青在缅甸
2022-08-10

前一段,京城一出话剧《切·格瓦拉》的上演引起了颇多争议,我由此想起了我所知道的当年老三届支援世界革命的往事。红卫兵跑到越南去的事儿网上已经有所披露,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我证实确有此事,因为我一位表弟(当时在北京四中)就是游过红河到了越南,被越南军人抓往后遣送回来的红卫...

文革记事:富贵荣华
2022-07-23

1968年10月底,我被送往广阔天地接收再教育。那时我来到黄海最北端,丘陵尽处的一座山沟——鹿圈沟。但那时它抛弃了鹿圈沟的本名,改称红山峰。这和当时许多叫宋革命,王卫东之类的人名是一个道理。鹿圈沟说来就是两道高耸的山脊夹一趟深十几里的沟筒子。从沟口至沟里有...

四队的北京知青
2022-07-20

九曲黄河,源自青藏高原,行程五千多公里,最后流入黄海。黄河在地图上大致形成一个几字,第一次拐弯是遇到了六盘山,河水滔滔,向北流去。迎面遇到了阴山山脉,河水被迫第二次拐弯,沿着阴山山脉南麓向东流淌了大约500公里后,又遇到了不能逾越的山地,这次是拐向南,沿着南北走向的吕梁山,直向南...

下乡回忆:初到农村(图)
2022-07-14

你就别想回家。不象内地的知青,不批假就偷偷跑,大不了回来斗一顿。知青们为了回家,真是想尽了办法,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游泳过江淹死的,有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冻死的,据说还有为躲避过桥盘查,藏进油罐车被闷死的。我有几个同学算是幸运,他们买通了运大米的驾驶员,躲到卡车车厢中大米包的空隙里,成功地过了桥。至于再回农村倒很容易,只要到原学校开个证明就行了。

下乡回忆之外五县大串联
2022-07-08

通向边境的铁桥所谓外五县,是指云南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梁河、陇川五个县。文革中,德宏州被撤消,这五个县被并入保山地区,为与原来保山地区所属的保山、腾冲、施甸、龙陵、昌宁五个县区别,被称为外五县。八月初的一个晚上,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我们隐隐听到隆隆的声音,大...

下乡回忆: 初到农村
2022-07-07

看到许多知青在回忆当年上山下乡时说,动身时是多么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我那时可没有此类感觉,我下乡完全不是自愿的。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的偶像是我的舅舅——一位青年时即以科研成果闻名全国的科学工作者。初中毕业时,我当然选择了继续上高中,目标就是考大学。...

我串过的几个知青点
2022-07-06

我插队的那个村子,是晋中平川腹地上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大村,四五百户,两千四五百口人,又地处祁县、汶水、清徐三县交界,东南五六十里是浑厚的太行余脉;西北四五十里是峻峭的吕梁边山,汾河从村西自西北缓缓地向东南淌过。村子旧日人口流动大,经济活动也频繁,一年有两个庙会,阴历七...

一个包裹
2022-07-02

(兵团时)男知青L君,家中寄来特大包裹,那包裹大概除了包装箱不能吃其余的都能吃。因为内容多,所以,包裹中还夹藏红色家信一封,列出各样食物的理想食用顺序。L君有些抠,计算也颇为精到,但这都不属于人之初,属于门风。这本不是什么坏事,可知青堆里却不兴这样,知青有知青的规矩:但凡有人(一...

那时我在宣传队
2022-06-30

屋檐下的马斯汗我这里说的马斯汗,其实就是马齿苋,它是一种野菜,也是一剂草药。在云南这个插根扁担都要发芽的地方,很容易找到它的身影,只是不容易吃到它(不等它长大,就被当地老百姓采集了)。那时我和老宋住在那排用芦苇杆和牛屎糊起的房子里,虽然是团部宣传队,但生活还是很艰辛的,特别是到了...

记下乡第一日
2022-06-24

题记:我很难忘怀我下乡插队的第一天——1968年10月31日。在乡下三年多的日子里,每逢10月31日,我和同伴们都要庆祝一番。那天不出工,打打牙祭,或者穿戴整齐些到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去,尽量热闹一番,我们戏之过周年。过周年是当地的乡俗:逢死者的忌日,生者做一...

女知青邹梅
2022-06-18

1974年3月,我从重庆第一中学高中毕业,那时我17岁。一个月后,我和几万同龄人一道,唱着《共青团员之歌》,坐着大卡车下了乡。我们在卡车上一路唱着:……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再见吧妈妈,别伤心,别难过,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我插队落户的...

“让他们的灵魂在自由土地安息” 文革逃港罹难知青纪念碑半世纪后在美国竖立 (组图)
2022-06-16

逃港罹难知青纪念碑在美国新泽西恒福墓陵园揭幕(美国之音记者方冰拍摄,2022年6月15日)周三(6月15日)一块刻有中国文革期间逃往香港途中罹难的176位知识青年名字的纪念碑,正式竖立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墓地里。这些当年死去的冤魂,如今终于可以在绿草如茵肃穆庄严的陵园中长眠安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