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地方政府逆势扩招网格员 收报名费引质疑
示意图。图为四川地方政府被曝雇用网格员(身穿红色马甲者)频繁入户巡查。(视频截图)
中国多个地区纷纷缩减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职位,而社区“网格员”的招聘却逆势增长。记者调查发现近期中共部分地方政府在招聘时向应聘者收取每人100元(人民币,下同)报名费,此举引发了借机敛财的质疑。
大纪元根据梳理大陆社交媒体信息发现,近期,“招聘网格员”成为搜索热词。7月31日,有大陆社媒小红书网民发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发布公告称,计划招聘100名网格员,试用期工资为2270元,转正后提高薪水,但扣除社保费用,实际工资仅剩2000余元。表面看来,这份招聘信息并无异常,却吸引了大量报名者的关注。
在小红书上,一位山东方日报民留言称,济南某街道去年招聘74人,短短7天内竟有3700人报名,单是考务费用收入就接近40万元。四川内江今年招募4名网格员,月薪不足2000元。在抖音上,哈尔滨出现“金融网格员”岗位,要求应聘者具备大专学历,月薪在3000至5000元之间,每天上班需要打卡。
近几年,中国大陆各地财政收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被削减,甚至有地区推迟教师和环卫工人的工资发放,延迟时间达3至6个月。但网格员招聘仍被视为“重点项目”。
山东枣庄的维权人士赵亮(化名)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坦言:“街道办的正式工作人员月薪在四千多元,还有相应福利,而那些繁琐麻烦的脏累活儿,全都推给了网格员。网格员的工资低,却要承担跑腿、应付各种检查、制作报表的任务,忙得从早到晚。”他还透露,今年人口普查期间,网格员被要求挨家挨户上门走访,随叫随到。
上周末,哈尔滨一网民在微信群内称,社区居委会在开展所谓反诈骗宣传时,要求网格员必须完成“找到36名境外特定地区人员”的硬性指标,无论现实是否可行。有人在群里质疑,如果找不到36个特定人员,难道就得凑数应付任务?有人回答说,如果我有此能力还会在社区工作吗?
“网格员的工作繁琐,而且以‘维稳’为目的”。青岛经济学者李先生接受大纪元专访时说,“网格员表面上是在‘关心居民’,但实质是在大量收集家庭信息,让人厌恶。他们经常问家长里短的事,好比最近有没有出国打算、会不会去旅游啊,让人很不舒服。”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学者,李先生指出,中共官方将采集居民家庭信息和维稳任务绑定,容易引起居民反感,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向上邀功,无视居民的感受:“这种行为明显背离了人类普世价值。”
据中共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3%,总额约为9.66万亿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预测,今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4万亿元,同比下降约2%,而预算支出升至29.7万亿元,赤字达到近5.7万亿元,同比扩大约39%。
李先生分析称,财政紧缩本应促使压缩非刚性支出,但地方政府出于“维稳”需要,网格员岗位不断扩大:“尽管工资偏低、人员流动性大,政府依然不断招新人,借此降低整体支出成本。例如,青岛今年2月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网格员,随后又紧急补招新人。”
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显示网格员自身也面临压力。今年早些时候,重庆一名网格员在抖音上抱怨工资被拖欠两至三个月,多名网民晒出截图称,“财政没钱发工资,但维稳任务依旧照常布置。”
中共网格员制度起源于2004年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试点,2009年起逐步推广至全国。如今,网格员不仅负责采集居民信息、调解邻里纠纷,还肩负计划生育、统战工作和发展中共党员等政治任务。在中共财政陷入危机的情况下,这一岗位逐渐成为维稳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暴露了地方治理的现实优先顺序,也就是民生可以推迟,“维稳”必须严守。
河南学者卢先生表示,地方政府将基层治理任务外包给低薪网格员和协警,短期内减轻了编制内人员的压力,但从长远看,却带来了基层治理队伍的不稳定,甚至出现分崩离析的风险。他对大纪元表示:“甚至有网格员利用身份收集居民收入信息,与诈骗集团勾结,坑害百姓。”他同时警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旦居民信息泄露,维权渠道几乎被完全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