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跌了4年之久,中国现在再也没人提自己是刚需了?啥情况?
房价跌了4年之久,反而让“刚需”这个词儿几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难道他们不需要住房吗?
90后新同事说,“不是刚需不需要房子,是大家怕今天买了明天跌,与其冒着亏损的风险去买房,大家还不如租房,图个自在。”
说穿了,还是大家对于房子的心态变了。而这种转变可以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01
数据背后:刚需都去哪了?
人会说谎,数据总不会骗人吧?
2025年一季度,全国100个主要城市新房均价环比下滑1.7%,同比下降5.3%——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如此持续普遍性的下滑。
照理来说,房价降了,刚需买房的成本就更便宜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入场最佳时机,然而现实呢?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超过75%的潜在买房人觉得2025年房价还会继续跌。这就形成了一个“越跌越不敢买”的死循环。
再看看CRIC监测数据,8月四大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为12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0%,同比下降26%,而二手房市场呢?依旧处于“以价换量”的困境,8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348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76%,同比下跌7.34%。
.02
心理预期变了:从“肯定涨”到“估计还会跌”
大家对于房价走势的预期,跟过去完全不同了
东莞的朋友说:“手上有100万首付款,前年本来打算在市区购买1套小户型,现在这笔钱可以买更大的房子,既然市场还在下行,为什么不再等等呢?”
这种心态,就是经济学上的“预期理论”——当大家都觉得某个东西接下来会降价,就会忍住不买,等更低点。结果越等越没人买,价格就越难起来。
.03
收入不确定:谁敢背30年房贷?
说来说去,买房不是主要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大家对于未来收入的信心问题。
深圳有个朋友说,“当初计划买房,月供预算是1万2,那时候,即使房价居高不下,但是自己对于每个月还贷信心满满。可如今,即使房价降了,却在担心以后能不能按时还贷。”
麦肯锡2025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者觉得现在收入不稳定,比2023年高了12个百分点。
说穿了,如果连饭碗都不稳定,谁还会去考虑房子,谁还愿意去背上几十年的房贷呢?
.04
年轻人思维变了:房子不是唯一选择
这届年轻人的想法,和当年那批拼命买房的前辈们很不一样。
以前大家认定了结婚生娃就必须要先买房。尤其是过去房价持续上涨的年代,大家觉得,把资金全部汇集到房子里面,资金回报率也更高。
那现在呢?大家更倾向于分散投资。
隔壁办公室的00后小罗说:“这年头,如果结婚生娃,还要求买房的话,我宁愿单身。”
90后小李说:“如果我手上有100万,我绝对不会全部存入银行,也绝对不会全部拿去投资房产,存银行收益太低,存房子风险太高,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分散投资。”
再看看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居民新增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占比首次跌破50%,而且这一趋势在2025年还在进一步强化。
贝壳研究院的数据也指出,35岁以下年轻人中有超过六成选择租房。他们觉得租房比买房更划算、更灵活。
.05
人口结构变化:长远预期转变了
自2022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进入人口负增长,2024年,总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176万,这种趋势打破了自1961年以来持续正增长的纪录,也预示着未来住房需求可能减弱。
有分析师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口总量的持续减少,尤其是育龄女性的大规模锐减,未来出生率持续下降,未来二三十年,住房需求量会跟随这一趋势出现下降趋势。这也是很多购房者比以往更加谨慎的原因所在。
.06
一线城市也不再是“只涨不跌”
虽然一线城市房价相对更稳,但内部分化同样很厉害。2025年一季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仅下降了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上海出台新政放开限购以后,外环外两个新盘居然实现了“日光”。
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如今不是没人买房了,只是大家比以前更挑剔了,只买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房子。
.07
未来会怎样?
我们认为,眼下是楼市从“狂热涨价”回归“真实价值”的调整期。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推动行业走出“靠土地财政、金融杠杆、炒房需求”的老路,转向真正满足居住需求的新模式。
如果你确实需要买房,现在确实是不错的上车时机,但一定要理性选择,建议参考“三三原则”:
首付不超过家庭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月供不超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买的房子至少能满足未来三年的居住需求。
总之,房地产市场买入即赚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的房子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有投资价值,只能满足大家的“居住”这一基本需求。
同时,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方式,同样可以有效解决居住问题,所以,未来将是一个更加理性,多元化的居住选择时代,这种趋势背景下,只是买来住的话,真没必要太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