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净利润暴跌69% 百年奔驰深陷泥潭
图为德国车企奔驰装配厂生产线,拍摄于2025年6月。(Florian Wiegand/Getty Images)
在汽车工业百年历史中,梅赛德斯-奔驰(以下简称“奔驰”)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三叉星徽标志着奢华、工程卓越与身份象征。从1930年代的经典车型到如今的S级旗舰,奔驰凭借燃油车领域的深厚积淀,征服了全球精英阶层。
然而,这家百年企业如今却深陷泥沼:2025年上半年,全球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税后净利润仅26.88亿欧元,同比暴跌55.8%;二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69%。这一组冰冷数字,不仅是财务报表的警钟,更是奔驰在电动化浪潮中战略迷失的写照。
梅赛德斯-奔驰财报:来自奔驰公司官网
今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降14%,二季度跌幅高达19%;在美国市场销量14.2万辆,下降6%。曾经贡献全球销量三分之一的中国,如今成了业绩“重灾区”;而美国作为其高端车型需求稳健的市场,却因关税壁垒雪上加霜。
奔驰的危机并非孤例,而是传统豪华车企集体困境的缩影。欧盟碳排法规的严苛压力、中共政府巨额补贴下的本土新能源车(EV)崛起、全球化退潮与地缘政治风险共同交织,将奔驰推向困境。这场危机根源在于奔驰战略失误:固守燃油车优势,在电动化转型中摇摆不定;面对中共补贴壁垒与川普关税战,缺乏迅速决断。
财务颓势:中美市场双重下挫
奔驰2025年上半年财报如一记重锤,打碎了其昔日光环。全球核心市场全面下滑,欧洲、北美和亚太销量分别下降3%、6%和11%。财报发布当天,奔驰股价暴跌3.42%,总市值跌破500亿欧元,较2021年巅峰时的900亿欧元缩水近一半。
投资者担忧的焦点在于其电动化转型战略受挫严重:2025年上半年,奔驰的纯电动车型全球销量仅8.73万辆,同比下滑14%;二季度更锐减18%至4.19万辆。这一数据远逊于比亚迪仰望,该品牌上半年销量超5万辆,同比增长32%。
不难发现,奔驰在中美两大单一市场下滑尤为明显。作为奔驰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销量仅29.32万辆,同比下降14%,二季度跌幅更扩大至1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就在五年前,中国市场贡献占奔驰全球销量三分之一,是利润“压舱石”。如今,却成为业绩下滑重灾区。
终端市场萎缩尤其明显,中国超80家4S店终止授权,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3个主要城市。上海浦东一家展厅仅剩三辆展车,销售人员比顾客还多,招聘启事被“店面转让”告示覆盖。
美国市场同样承压。高端车型需求虽稳健,但电动车需求放缓,经销商库存高企。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工厂生产GLC、GLE等热门SUV,但依赖欧洲进口零部件。奔驰大幅下修2025年全年财务预测,将汽车部门调整后销售利润率从6%-8%下调至4%-6%。
这一调整,直接源于中美两大市场的双重夹击:中国本土EV补贴壁垒与美国川普关税战。中共政府补贴让本土品牌如比亚迪以低价蚕食市场;而美国关税则抬高进口成本,迫使奔驰被动本土化,增加巨额投入。双重压力下,奔驰的盈利模式遭受严重挑战。
价格战是奔驰自救的无奈之举。自2024年起,奔驰启动大规模降价:S级降12万元(人民币,下同),E级优惠15万元,EQ系列部分车型降超20万元。 GLC最低价27.28-37.63万元,优惠15.5万元;C级19.68-24.26万元,优惠14.3万元;纯电EQB、EQA、EQE SUV报价接近“腰斩”。
然而,这一“饮鸩止渴”的策略适得其反。终端价格体系混乱,品牌溢价折损;消费者形成“买涨不买跌”心理;刚提车就贬值,老车主投诉激增。2025年1-7月,四款纯电车型累计销量仅5,367辆,占中国市场不足2%。
降价不但未能挽救销量,反而加速经销商网络收缩。奔驰计划今明两年内合并低效门店,随着4S店关闭,销售人员收入锐减,车主维权无门(如保养服务无法兑现)。而服务质量的下滑,又使奔驰的品牌形象遭受进一步损害。
电动化转型困局:“油改电”战略受挫
奔驰深陷危机的核心,是由于其电动化战略全面受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品落后。奔驰纯电动车全球销量低,与比亚迪相比,差距拉大。主力电动车型EQE SUV上半年销量仅1,560辆,同比暴跌78.69%,6月单月销量低至219辆。“油改电”大G截至到今年4月份,全球仅卖1,450台,中国市场58台,月均销量不足10台。
第二、产品与技术短板:奔驰EQ系列多为燃油车平台改装,非纯电架构。续航虚标(EQE官方称613公里,实际约350公里)、操控性差、智能化落后(车机卡顿、辅助驾驶简陋)。2025年6月,全国导航瘫痪事件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第三、定价失策加剧矛盾。奔驰EQE售价48.6-63万元,远超特斯拉Model Y(26万-36万元),甚至高于同级别燃油版车,性价比极低。高定价策略与产品力不足形成矛盾,消费者用脚投票,更倾向选择技术成熟的品牌。
第四、战略摇摆是致命伤。2021年,奔驰高调推出独立电动品牌EQ,试图效仿特斯拉。但在2025年初,却宣布EQ回归主流产品线,此举标志其独立电动战略的失败。
这一U型反转,暴露奔驰对电动化的犹豫:传统燃油优势不在,电动产品却未能接棒。面对特斯拉原生电动与比亚迪垂直整合,奔驰在战略上的摇摆导致其被进一步边缘化、市场颓势加剧。
外部风暴:中共补贴壁垒与川普关税战“双杀”
奔驰在电动化上的困局,同样离不开外部因素影响,中国补贴+美国关税,形成“双杀”:前者摧毁定价,后者抬高成本。
首先,是中共政府扶持下的不公平竞争。中共政府推行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巨额补贴、减税以及研发资金大力扶持本土新能源汽车(NEV)企业。这种不公平竞争,令本土品牌(如比亚迪、理想)获得政策红利,而外资企业如奔驰则需自负盈亏,导致价格战和市场份额双重损失。
中共通过“双碳目标”(2060年碳中和)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供数百亿美元补贴。例如,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超1,000亿元,包括购车补贴(每辆最高2万元)、电池研发资金和出口退税。比亚迪等企业获减税优惠,生产成本降低20-30%。相比之下,奔驰的EQ系列电动车却无此支持,需自行承担高昂的电池和芯片成本。
其次,产能过剩加剧内卷。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产能约3,000万辆,但销量只有2,000多万辆。过剩产能推动车企持续降价,形成“达尔文式内卷”竞争(奔驰执行长Källenius语)。政府虽呼吁停止“内卷”,但车企变相通过赠品、免息贷款等手段降价,价格战最终波及豪车市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总销量为160万辆,同比下滑5.7%;BBA(奔驰、宝马、奥迪)销量全面下滑,其中,宝马降15.5%、奥迪10.2%。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达60.8%,传统品牌在电动化领域普遍落后,部分车企甚至考虑延长燃油车生产。
最后,是川普关税战的冲击。奔驰面临关税政策的影响,美国与欧盟近期达成的新汽车关税协议,或将对其定价、出口销量与成本结构造成重大打击。虽然新协议将对美输出关税从27.5%降至15%,但仍远高于川普总统第二任期前2.5%的水准。
奔驰卡车Daimler Truck通过在墨西哥建厂规避部分关税,但乘用车部门难以复制此策略,导致整体运营压力增大。奔驰表示,“下一阶段绩效计划”包括减少10%生产成本、裁员、将部分生产移往低成本国家,以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变化。
行业背景:传统豪华车企的集体困境
奔驰困境是传统豪华车阵营缩影。
第一、欧盟碳排法规压力巨大。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欧盟要求2030年前新车碳排放较2021年减少55%,2035年起全面禁售燃油车,强制新车实现零碳排。由于法规过于严苛,车企需投入数十亿欧元建设电动车生产线,但政府取消购车补贴导致市场需求萎缩,增加转型难度。
第二、不平等竞争。中共政府通过补贴、减税、研发资金大力扶持本土车企,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快速崛起。中国电动车渗透率已超60%,理想L系列销量突破12万辆,鸿蒙智行问界M9月销超8,000辆,蔚来、小鹏等30万元以上车型占据豪华市场18%份额。
第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化趋势逆转,迫使车企在当地设厂、开发市场专属产品,增加运营成本,调整盈利模式。另一家老牌德国车企宝马近期公布的业绩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利润同比暴跌三分之一,利润率仅为5.4%,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美国关税政策。
宝马在墨西哥为美国市场生产3系汽车,但美国对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加征27.5%关税,对钢、铝产品加征50%关税对宝马造成影响。此外,宝马在中国工厂生产电动Mini,返销欧盟市场时面临欧盟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惩罚性关税。宝马预计,各种关税额外负担将让公司全年利润率降低1.25个百分点。
第四、消费者需求变化。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关注点从品牌转向续航、智能化与服务体验。麦肯锡报告显示,76%消费者对城市自动驾驶感兴趣,51%更倾向一次性购买选装包。若传统豪华品牌能在智能化与电动化上追赶本土品牌,63%高端新能源车主表示愿意考虑购买。
自救之路:多重调整措施
面对危局,奔驰启动多重调整措施,压缩低周转、低溢价车系,集中资源投入,用更快的产品节奏替代纯价格竞争。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产品矩阵优化。奔驰计划停产A级车系,缩减紧凑型产品至四款,集中资源发展高端车型。取消EQ独立品牌,电动车型统一整合至现有主产品线,如未来电动S级直接命名为“S级纯电版”。全新纯电GLE基于全新纯电架构,续航达866公里,支持800伏快充技术。
第二、成本控制。奔驰计划到2027年削减20%固定成本,包括关闭部分燃油车生产线、削减管理层级、降低营销费用。生产布局向成本更低的东欧、墨西哥转移,北京工厂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油电混线生产,提升产能效率。
第三、价格体系调整。与其被动打折,不如通过差异化配置包、订阅服务合理化(避免对基础功能过度收费)重建价值锚点。在中国市场,尤其需要与本土生态(例如地图、语音、应用等)做深度绑定,提升“同价位可感知价值”。
第四、推进区域本土化。加速北美的零部件/整车本地化,弱化对跨境零部件流的依赖,以对冲关税与汇率波动。奔驰计划在阿拉巴马州工厂增加新车型生产(如转移关键车型到美国),并投资扩大产能。
此外,将中国团队置于纯电平台、座舱/智驾等核心环节的主导位置,以满足高频更新与本土生态适配,但这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技术栈一致性与治理权的协调难题。
结语
奔驰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普遍挑战。固守燃油车优势、用传统思维应对变革,导致其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策略上全面落后。奔驰的转型阵痛或将持续,若不能加速适应时代变化,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边缘化。
奔驰的危机不仅是企业自身转型阵痛,更是传统豪华车阵营的缩影。西方汽车巨头正陷入多重困境:欧盟严苛减排法规与、生产成本上升、中国车企不平等竞争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转型,而技术创新、本土化、投资与市场需求平衡等难题更使其转型之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