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健康养生 >

肉呈现粉红色就是没熟?多数人没搞懂的问题,真相终于大白了

即使肉温已经超越了安全可食用的标准,有时候还会是带粉色的,到底是为什么呢?(取自flickr)

在各种客诉案例中,尤其炸猪排、带骨鸡腿肉最常上演看似“肉没熟”的状况剧。虽然当肉温超过72度C时,基本上都已呈现灰褐或灰白的颜色,但事实上,即使肉温已经超越了安全可食用的标准,有时候还会是带粉色的。

“老板,我的肉还是生的耶!”在各种客诉案例中,尤其炸猪排、带骨鸡腿肉最常上演这出状况剧。

肌肉中的红色色素:肌红蛋白

肉类会呈现红色是受到肉中的“肌红蛋白(Myoglobin)”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影响,而又以肌红蛋白为主,它是肌肉本身的色素,含量与型态会受到肉的种类与处理方法影响,包含内源性的因素(如:物种、品种、部位、饲养、屠宰前状况等)以及外源性的因素(如:放置环境、加工方法等),上述各项条件的不同而使肉色深浅有所差异。

举例来说,在牛、猪、鸡三物种的差异而言,牛肉的肌红蛋白量普遍高于猪肉,而猪肉又高于鸡肉,使得牛肉肉色在三者之中是最红的,而鸡肉则是最白的;就部位肉而言,腿部的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则要有大量负责承载氧气的肌红蛋白存在,使得肉色会比背肌与胸肉还要来得鲜红。

造成肌红蛋白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

在一般状态下的肌红蛋白呈现紫红色(去氧肌红蛋白Deoxymyoglobin, DMb),而与氧结合后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 OMb),再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褐色的变性肌红蛋白(Metmyoglobin, MMb)。以上三者都可以透过氧化还原来复原肉色。但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就会发生蛋白质变性,形成不可逆的变性肌红蛋白(Denatured metmyoglobin),呈现灰褐色,也就是煮熟后的常见肉色。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制作香肠时会添加的亚硝酸盐,就会使得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形成,肉色就算在熟制之后也依然保持粉色的状态。另外,若肌红蛋白接触到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也会使得肌肉呈现粉色的状态,有些生鲜肉的包装内就会充填一氧化碳,让盒装肉呈现粉红色而看起来比较鲜美可口。

由于会造成肉色不同的原因十分广泛,本篇皆以“未经绞碎的完整分切肉块”来做讨论。

粉红色的肉到底是熟还是没熟?

事实上,“熟”与“生”并非“可食”与“不可食”的真正标准,只要食材处理得宜,在安全的食用标准下,熟制只是造成肉的蛋白质变性而影响肉类风味、口感及多汁性的条件而已。

这里我们该探讨的焦点应该是“粉红色的肉到底能不能吃?”

1、安不安全?中心温度达72~74度C以上就没问题

为了要有效降低肉品中的病原菌,肉品要尽可能以高温烹调来杀菌,使肉块最“厚”的部分(中心温度)达到建议标准。鸡肉中常见有沙门氏菌、李斯特菌或禽流感病毒等危害,建议肉品中心温度要达74度C以上,而猪肉常有绦虫、旋毛虫或大肠杆菌等,建议要使中心温度达72度C以上。当肉品烹调超过这个温度范围,绝大部分的致病性病原菌都会被杀灭,可以安心的食用。

至于牛肉中偶见的病源“牛肉绦虫”,可以透过工厂“冷冻处理”来减低危害,但猪鸡则不易,这也是为什么在外吃鸡排、猪排需要点全熟的原因。

2、安不安心?有时候肉温已经超过可食用标准,但肉仍带粉色

刚好在肉温达55~80度C时,也是肌红蛋白的变性温度区间,造成肉色的变化。当肉温超过72度C时,肉类基本上都已呈现灰褐或灰白的颜色,因此绝大部分状况下可以当作判断熟度的简单标准,但却不能当作唯一依归。

这是因为若肌肉本身的pH值越高,对热的耐受度也会越强、越不容易变色。且在上述三种常见肌红蛋白型态中,又以去氧肌红蛋白(DMb)对热的耐受度最高,有时温度已超过74度C也还是呈现偏红的色泽。也就是说,即使肉温已经超越了安全可食用的标准,有时候还会是带粉色的。

然而商家或家庭主妇的手边不一定有食品中心温度计,也不可能在上菜前把每块肉都一一测温,所以通常会在依据经验控制烹调温度和时间之后,借由最后一道防线的“眼睛”判断,把肉切开来看看肉色,简单辨认是不是“熟”了。

烹调久可减少肉呈粉色几率,却也使得肉质干柴

毕竟看到粉红色的肉会很直觉让人联想到生食、危险,而感到恶心。所以商家会尽可能的在上菜前把鸡肉、猪肉烹调得久一点,顶多是过熟会使肉变得稍微干柴一些,而不会造成消费者的健康危害及心理上的恐慌。

有趣的是,也有许多饕客主张要吃最中心仍带有微粉红色的白斩鸡肉。希望在安全的食用条件下,让肉质受到的破坏较低,使咬感与多汁性维持最佳状态。

编辑:宋云😎日期:10-15
来源:食力foodNEXT
肉没熟 肌红蛋白 粉红色肉 沙门氏菌 李斯特菌
这种房子害你胖!住哪里决定腰围和健康,日教授揭3条件挑对长寿宅(图) 2025-09-06
老人常吃桃酥伤胃吗?提醒:老年人尽可能少吃这些糕点,胃受不了(组图) 2025-09-06
汗液是血糖最好的反馈!医生:汗液出现这5异常,多是糖尿病症状(组图) 2025-09-05
别不信!人过50没这病,能活到90岁 2025-09-05
吃“隔夜披萨”一觉醒来罹这病!30岁陆女急开颅救命 医:死亡率5成(图) 2024-02-28
鸡蛋先洗过再放冰箱?破解鸡蛋迷思 3大原则安全挑蛋吃蛋(组图) 2023-12-30
每天早上吃个水煮蛋,是营养佳品还是血管祸根?吃鸡蛋别犯3个错(图) 2023-12-03
原来白开水也有保鲜期!喝水治百病,但这4种水反而喝出病(组图) 2023-10-20
鸡蛋买回家,别傻傻直接放冰箱!日本专家破解99%人没搞懂的2大鸡蛋存放迷思(组图) 2023-03-04
提醒:这4种食物已经被吹上了天,实际却没有好处,要聪明点了(组图) 2023-01-02
每天坚持吃一个水煮鸡蛋,长期如此,身体会出现哪些惊喜的改变?(组图) 2022-10-17
馒头放入冰箱不能吃,会滋生黄曲霉素致癌?这4种食物才别放冰箱(图集) 2022-10-08
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再三劝告:4物别贪嘴,肾会感激你(组图) 2022-09-29
FDA紧急召回四款干木耳 华人超市里这种木耳别买(图) 2022-09-01
26岁女子确诊胃癌,提醒:冰箱久置的3种食物,或是癌症“帮凶”(图集) 2022-06-23
警惕!一家四口吃皮蛋集体中毒,咋回事?吃前千万别少了这一步(组图) 2022-03-29
放进冰箱的猪肉,会变成“僵尸肉”吗?肉类最长可以冷冻多久?(图集) 2022-01-22
蛋怎么煮最好?营养师:关键在“温度”(组图) 2021-11-25
皮蛋含铅量高,常吃对人体伤害大,真的假的?爱吃皮蛋的不妨看看(图集) 2021-11-09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