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中国文化 >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殊不知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智慧高!

说到“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可能大家都会说老祖宗有些古板,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而这被隐藏的后半句,才藏着老祖宗真正的智慧。

那么这后半句究竟是什么?古人又是怎么看待男女关系的呢?不妨一起看看。

一句古训,千年误解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训,给人的感觉就是,男女之间不能接触,甚至眼神都不能交流一下。但实际上,这句被后世奉为金科玉律的“男女大防”,最初并不是要性别隔离,而是另有深意。

这句话出自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之口。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扛把子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

而这位老先生,从小就经历了不少坎坷,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母亲不惜三次搬家,也因此留下了“孟母三迁”的佳话。

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也扛起了“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的大旗,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各国四处游说,可惜当时的君主都不太感兴趣。

虽然政治理想屡屡碰壁,但孟子并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写成了一本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在这本书里就记录着他很多想法。

当时礼崩乐坏,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传统的社会规范受到冲击。作为儒家的忠实粉丝,孟子一心想用“礼”来重塑社会秩序,恢复人心安定。

所以他提出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希望能以此规范男女之间的行为,维护社会伦理,让大家伙儿都回到正轨上来。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他提出这个想法并没有说男女就要彻底成为陌生人。

但孟子的这番苦心,却被后世给曲解了。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开始在知识分子中流行起来。他们整天研究“存天理,灭人欲”,觉得人的欲望是万恶之源,必须彻底压制。

于是他们盯上了“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把它从一个简单的行为规范,升级成了禁锢人性的枷锁。

在程朱理学的“加持”下,“男女授受不亲”开始变味了,例如男女之间不能同桌吃饭,不能互相递东西。这些还不算啥,更夸张的是,有些极端的人士甚至认为,男女之间连眼神都不能交流,否则就是“心怀不轨”。

就这样,在历史的演变中,孟子的本意被扭曲,一句原本只是为了规范行为的古训,硬生生被扣上了“封建糟粕”的帽子,还成了后人用来批判古代社会保守封闭的铁证。

不过,别以为孟子真是个迂腐的“老学究”。因为那句被后世刻意掩盖的后半句,才是整句话的精髓所在。

隐藏的后半句,才是真相

当年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理论一出,立刻引来很多人的议论,其中有一位来自齐国的淳于髡,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

这天淳于髡带着坏笑找到孟子,抛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您老人家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那如果嫂子掉河里了,您伸手去救还是不救啊?”

这下可把孟子给问住了,救吧,违背了自己的“金玉良言”;不救吧,岂不是成了见死不救的“冷血动物”?

眼看孟子就要掉进“陷阱”,淳于髡开始幸灾乐祸,谁知道孟子微微一笑,给出了一个机智的答案:

“嫂溺叔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髡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孟子这番话,可谓是“绵里藏针”,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原来孟子真正的用意在于“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机应变”。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也不要死守教条。

在紧急情况下,救人要紧,哪怕暂时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人命关天,也没有人会说你什么。

可以说孟子的“权变”思想,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也展现了他灵活的辩证思维。只可惜,后世那些“断章取义”的世人,只记住了前半句,却忽略了这更为重要的后半句,也硬生生得把孟子塑造成一个迂腐保守的“老古董”。

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咋传承?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一些教条,很多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放在如今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时代,似乎也成了一种“老古董”。

不过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也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就拿“男女授受不亲”来说,虽然它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下,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比如,在职场中,和异性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和麻烦。再比如,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也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不要做出过于亲密的行为,避免造成对方的困扰。

不过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句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一种灵活应对世界,和别人和谐相处的大智慧。孟子的“权变”思想,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所以你看,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悟透的道理,放到现在依然适用。一句“男女授受不亲”,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学问。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思想,更不能断章取义,只看到表面。

编辑:吴莉亚😎日期:05-08
来源:史说新语
古人 男女关系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10大禁忌,不可不知!(组图) 2025-09-05
《中庸》经典20句,句句发人深省 (图) 2025-09-03
什么叫做有福?有福之人,有七种心态!(组图) 2025-09-03
明朝人有位高人活了120岁,长寿秘诀只有五个字,后世人争相模仿(组图) 2025-08-25
30个好习惯,让你越活越年轻(组图) 2025-07-29
古法造“空调”:宋人可使寝帐内恒温26℃(图集) 2025-06-07
“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什么是“空亡房”,老话有道理吗?(图集) 2025-05-31
《甄嬛传》原来都是忽悠! 清朝爱妃是这样 2025-05-28
古人言:“娶妻莫娶翘翘嘴,嫁汉别嫁天天垒”,啥意思?有何道理 (组图) 2025-05-27
俗语:"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图集) 2025-05-22
古人留下的3句口诀,越早知道,越能遇到贵人,有大出息(组图) 2025-05-04
5日立夏,民间留下5句关于立夏谚语,每句都有智慧,你了解几句?(组图) 2025-05-04
“小二,切二斤肉来”,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肉(组图) 2025-04-12
古人为何说“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颧骨和眉毛,能看出啥?(图集) 2025-04-05
“三更莫贪色,半夜不恋食”:记住古人的忠告,终身受益匪浅 (图集) 2025-04-04
宋朝以前几乎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图集) 2025-03-31
俗语:“善恶看嘴眼,穷富看手脚”,这句话啥意思?有道理吗?(图集) 2025-03-22
古人是怎样避暑的?(组图) 2024-08-15
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 孙悟空诞生1000周年?(图) 2024-06-23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