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新鲜事 > 万花筒 >

古人是怎样避暑的?

炎炎夏日怎么过?

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这时候,再来一杯冷饮,生活真是美滋滋。

说到夏日饮品,中国人自古就是行家。

战国时期,屈原在《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意思是说,冰镇后的酒,饮来更加清甜可口,宴席已经摆好了,全都是玉液琼浆。

这篇楚辞,是屈原为呼唤楚怀王灵魂回到楚国所作,也不经意间暴露了楚国人的“吃货”本性。诗中写到的,还有肥牛蹄筋、清炖甲鱼、火烤羊羔、甜面饼和蜜米糕等等名菜,以及清凉的冰酒。没想到爱国诗篇里隐藏了豪华菜单。

在两千多年前的夏天,吟几句诗,饮一盅冰镇美酒,似乎有种时空穿越的乱入感,这没搞错吧?古人没有冰箱,是如何喝到冷饮的?

01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冰镇饮料、盛冰降温的大型冰酒器——冰鉴[hàn]。

《周礼》记载,“祭祀供冰鉴。”此处的“鉴”,并非后来常用的镜子之意,而是指一种青铜容器,其形似大盆。

▲曾候乙铜冰鉴。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曾候乙铜冰鉴,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先秦“冰箱”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原始“冰箱”。

曾候乙铜冰鉴个头不小,高60多厘米,重170公斤,实际上是一个二合一的组合器皿,分成双层,外为青铜方鉴,内为盛放食品的尊缶。

鉴与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用来装冰块,在缶内装酒,盖上盖子冷藏一下,夏日就可以喝到冰镇的美酒了。更牛的是,一些冰鉴上还有气孔,可以把冷气释放出来,有点儿冰箱空调一体机的意思。

▲冰鉴结构图。

发明这一古代版“冰箱”的人们发现,冷饮佳酿清凉舒爽,可以消暑。

东汉王逸注《楚辞》时,也不忘给屈原提到的“冰箱”点赞,对冰镇酒夸赞道:“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

先秦的冰鉴不仅节能环保,就连用到的冰也是取自大自然。

《礼记·月令》记载了周代时,每到隆冬时节,周天子会派人到冻结的江河之上凿取天然冰,储存在冰窖之中,一般要采集需用冰三倍的分量(“令斩冰,三其凌”)。在当时,冰要贮藏起来不容易,但古代的冰窖隔温效果忒好,藏冰甚至能用到第二年。

等到春暖花开,天子再命人开窖取冰,与牲畜一道用于祭祀,余下的冰就可用在冰鉴上,等到夏天举办宴席时,就可以喝到冰酒。

为此,官府还设置了掌管藏冰之事的官职,称之为“凌人”。凌人夏天负责分发冰块,秋天打扫冰窖,大概是最早在办公室吹“空调”的上班族。

《诗经》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入冰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冰窖。

此后两千多年,冰鉴这一原始“冰箱”长期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中。

02

秦汉之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藏冰之风更盛。

在唐宋之前,冰块一直是稀缺资源。史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可与金、玉等价。

越是弥足珍贵的宝物,越能引起英雄的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曾在南征北战的业余时间大建冰窖。他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修建了著名的冰井台。《水经注》记载,冰井台“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内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曹操喝酒那是出了名的,他在诗中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自己藏这么多冰块,想必没少用来冰酒。

唐代以后,用冰块消暑已不是宫廷专利,街上出现了“卖冰于市”的商人。

唐末,有人在生产火药时,发现硝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人们终于开始在夏天制冰,虽然数量有限,但也让更多人享受到冰的滋味。

宋代《东京梦华录》更是描述了当时开封街市冷饮店遍地开花的场景:“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

唐宋的夏日冷饮五花八门,如“雪泡梅花酒”、“凉水荔枝膏”、“冰调雪藕丝”、“冰镇珍珠汁”。

▲宋代街上卖冷饮的商贩。

此后,用来盛放冰块、制作冷饮的冰鉴,也发展出各种衍生改良版,有木质的,也有陶瓷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清代,北京城存储了大量冰块,全城有冰窖18座,每年腊八前到河中凿取冰块,至腊八下窖。现在,北京的雪池胡同还保留着唯一保存完好的冰窖——雪池冰窖,该冰窖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随着藏冰业高度发达,冰不再是罕贵之物。

不仅宫里的娘娘们能喝上冷饮,京城百姓也能饮冰消暑。还有家境拮据的人出来摆摊,沿街叫卖冷饮,《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早期的冰棍。

▲晚清运送冰块场景。

清朝时,在宫中用冰鉴制作冷饮依旧不过时。

只不过清朝的冰鉴与两千多年前的曾候乙铜冰鉴相比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双层木箱,底层放置大量冰块,上层放上新鲜水果与美酒等饮料,利用冰块消暑降温。里层还涂了一层铅漆,用来隔热。

除此之外,清朝的冰鉴还有另一个功能,在其中留下小孔,让冰水流到外面,人往那旁边一躺,这“冰箱”一下就变成了“空调”。

有了这一神器,炎炎夏日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编辑:赵丽😎日期:08-15
来源:最爱历史
古人 避暑 冰鉴
初代丁克现状曝光,“后遗症”来了:既怕复制不幸,又怕老无所依(图集) 2025-09-05
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图) 2025-09-04
因妈妈姓氏太特殊,全家一致通过“随母姓”,网友:是我也随母姓 2025-09-03
梅拉尼娅不吃一种流行海鲜 她喜欢吃什么(图) 2025-09-04
一行18人到承德避暑遇山洪 4辆车全被冲走(图) 2025-07-30
30个好习惯,让你越活越年轻(组图) 2025-07-29
山东老人在肯德基避暑 官方回应被批(图) 2025-07-21
古法造“空调”:宋人可使寝帐内恒温26℃(图集) 2025-06-07
“房屋坐空亡,家败人也亡”,什么是“空亡房”,老话有道理吗?(图集) 2025-05-31
《甄嬛传》原来都是忽悠! 清朝爱妃是这样 2025-05-28
古人言:“娶妻莫娶翘翘嘴,嫁汉别嫁天天垒”,啥意思?有何道理 (组图) 2025-05-27
俗语:"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啥?(图集) 2025-05-22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殊不知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智慧高!(图集) 2025-05-08
古人留下的3句口诀,越早知道,越能遇到贵人,有大出息(组图) 2025-05-04
5日立夏,民间留下5句关于立夏谚语,每句都有智慧,你了解几句?(组图) 2025-05-04
“小二,切二斤肉来”,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肉(组图) 2025-04-12
古人为何说“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颧骨和眉毛,能看出啥?(图集) 2025-04-05
“三更莫贪色,半夜不恋食”:记住古人的忠告,终身受益匪浅 (图集) 2025-04-04
宋朝以前几乎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图集) 2025-03-31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