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署说明,因太阳表面活跃区(AR4199)于8月31日发生长延时M级闪焰,伴随产生显着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预期于9月2日通过近地太空环境,造成行星际空间中的太阳风风速及密度明显增加。
气象署依据NOAA WSA-Enlil模式资料分析,预估地磁扰动将有明显增强并持续影响约24小时,最大规模可能短暂达到中度磁暴等级。
气象署预估影响包含卫星导航、低频与高频无线电通讯将出现短暂中断,极光活动最低可发生在磁纬50度的地区;部分的保护装置可能会出现假警报而需要进行电压修正;人造卫星上的部分装置可能会有电荷累积的现象,低轨道人造卫星的飞行阻力将增加,姿态需要进行修正等。
气象署提到,因太阳表面活跃区变化剧增,已于1日下午3时28分发生无线电干扰事件,影响时间约持续10分钟。
另据太空天气物理学家塔米莎・斯科夫(Tamitha Skov)表示,这次实际上有两次高速日冕物质抛射(CME)接连发生,其中一波可能在靠近地球前被后一波“追上”。她表示:“预计将在9月1日深夜抵达地球,并引发G2以上的地磁活动。”这种情况被称为“食人型CME”,是太空天气中相对罕见的现象。(点击观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