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孙延军:建政六十年中国不具培养名师的土壤

【新闻透视】孙延军:建政六十年中国不具培养名师的土壤(上)  Real Player格式Windows Media Player格式加入自由串听 听众来信
推荐给朋友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节目长度:14分53秒 下载mp3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新闻透视》。我是李洁。

主持人:在今年举行的第五届高校“百名名师”的评选活动中,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此现象遭到了不少批评声音。

就此现象,原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孙延军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从如何评、谁来评以及该不该评等方面对于评选“百名名师”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孙教授认为,“百名名师”以及很多类似评选,都是对利益的划分,这种评选对高校教育,对教师本人的教研能力都是一种耻辱和伤害,中国现在不具备名师生存的土壤。

孙教授:我在这两天一直关注着这个网上的这些报导,公众们提出的这些批评意见。这批评意见有两方面:一方面,指责这种属于就是不公正、不公平的一种结果,也有人把它上升为说现在大学精神的一种结果,我觉得这些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个别的相反的意见。应该可以举出一些个具体的实例:例如,胡适是校长,但他是名教授,大家公认。这些问题应该进行一下深入分析,任何表面的根基,都不会把这个问题的本质看错误。

我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下确证,就说这个90%这个事实存在、不存在,我从这个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名单,逐个查证,我发现网络上的批评意见,在这个统计数据方面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评审啊,确实是官员占了90%。但是我们还不能把所有的这份名单中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否定了,我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要系统的深入的看,我想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评”,评价的游戏规则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谁来评”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该不该评”的问题。

我先说一下如何评的问题,如何评的问题具体上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设计这样一个奖项,他的价值倾向在哪里。实际上我们是有一个假设,假设教育部应该设那么一个奖,教育部设定这个奖的目的,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有这么一段论述,他有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他就叫说科研两方面不能分离的。做为一个名师,如果这个名师他在科研上没有能力的话,他教学上,他的教学技术或是教学技巧再好,他表达能力再强,那么这个老师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那当然了,还包括他的品质问题,如果他的品质不好的话,那这个老师在言谈身教方面是无法教育学生的,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所以说,名师奖他这个侧重教学的这个方面,实际上是对教学或科研这两方面的一种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我们再从明规则上看看他的这个具体的一些个具体性的规则。你比如说,教育的程序问题。他是说让各高校、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先推一些相关的人选。然后再在网络上,教育部去找专家去对这些个勾选人进行评审,再到会议上去评审。

那这个程序他有很多可以做假的成分,我过去也申请过科研项目,了解过一些科表,包括科研奖项啊、教学奖项的这个评审办法。教育部的这个这些官员主管的,中间有很多可以人为操作的一些因素,你比如说:究竟这些个东西给谁去评,究竟组织哪些专家来评。这些个问题都是可以人为去确定的,不是像他们说的这个是盲审啊!谁也不知道谁啊!实际上很容易就能知道出来的,就是这个程序本身他有不公正的成分。

另外这个标体系,他就决定了地区的官僚才有这个资格去评,那我们找出几点一看,我们就知道这个地区的甚么人才能有。第一个方面: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具有创新结构精神,教学严谨,校风端正,受聘教授职务。前面那些个都是虚的,这都没有甚么实际意义。只是后面这个受聘教授职务,那就是说,不是教授的人那你教学再好,你科研上再有能力,那你没有资格评选这个教学名师,就把一批人划掉了。

一般的人不可能得到的,教学成就:主持出过重大教改项目,发表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或者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改科研专着,那么后面这两个虚的。甚么叫质量高?各有各的看法,他说质量高,就可能高。关键是前面几个指标非常硬:主持过重大教改项目。我在高校我知道,一般的人哪有机会获得这个重大的教改项目。这重大的教改项目,也得在这个学校教了很多年,人际关系特别好,然后同时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你能够利用学校的资源去申请这个教改项目的时候,他才能够获得这个重大的教改项目。一般的人,他没有机会啦!

所以说不是官员他几乎是不可能获得这个教改项目的。那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这个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官职的,那就跟我在这个学校找教学科研的这个正常时间的经历啊,我的很多这个朋友参加过评审,我有时候也在偶尔的机会也参加过这些评审。那我知道他内部的评审是怎么评审,基本上在中国大陆的评审,除了一小部分次要的这些个项目之外,次要的奖项之外,重要的奖项基本上都是坐地分赃式的评审,那谁掌控了这个评审权,那么谁就有权力决定这个项目给谁。

所以说,这个后面操作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的秘密。教育部的领导他也知道那么一个秘密,教育部管理科研的人他也知道,那他说这个就是一种划分利益的一种办法。得到利益的人肯定和教育部那边有所这个沟通,分配利益的人互相之间有所沟通,他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你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说官员他虽然说是掌控了学术资源,但是他能当这个官,也不容易。他一定是他业务上非常出众,这方面是有这样的人,一开始是业务比较好,那我知道,因为由于我的很多老师也去担任这个行政领导职务,他们跟我诉苦。他说整天一件儿正经事也没有,等开会,他说我这么多年的这个学术啊、这个科研啊就没怎么进步过,他们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实际上,不仅是这些个领导做这些事,中国大学的许多这个教师也整天填表,也整天开会,也整天参加评审,也整天在这个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去跑学科点,去跑奖项,去跑这个期刊的编委会去发论文。所以说呢,他真正的做出有创造力的或有创造性的这个研究的这个时间啊,花在这上的时间啊,非常少。

所以即便是有某些领导,一开始的时候,他是有水平的。但是,到了一定的位置之后,他已经没水平了。我这观点很容易确证,中国这么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开放这个口号之后,他也希望有很多专家给他出谋划策。那么,他提拔了一批学术官僚,这些学术官僚应该给他去出谋划策。但是呢,在所有的决策过程之中,你看到不是愚蠢决策的,或是基本正确决策的,非常少。这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他有意为之,自己对这个官僚集团的资历有一定位置;另外一方面,是这些学者、这些专家确实没能耐,他提拔上去这些人,到了那个位置上的这些人,确实是没能耐嘛!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某一学科的一个研究人物,他跟我说过,他说当我没在这个学科的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他说我是有水平的。当我到了这个学科这个位置上之后,我就没水平了。所以说,最有水平的人,都不在这个位置上。我是非常赞同他这种看法,他这种看法他主要的不是谦虚,是我们拿出来这些个我们各个科学的、学会的、各个学校领导的,他写的这些论文你拿出来,我们在华人的这个学者圈内,我们去评一下,那马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些论文是不够质量的,是缺少质量的,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这样,但是,他在学术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还有一个名额分配的问题,名额分配的问题,也不太合理。你比如说:他这个北京市给20个,天津市给4个,河北省给6个,山西省给2个,内蒙古自治区给1个,辽宁省给7个,这个先把整个体系划分下去了。你说北京市,除了这20个人之外,那些其馀的人都不够名师资格了。

你要是选100个人做这个名师的话,他完全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名师问题,而不是说考虑这个名师确实他有没有能耐,确实他对科研教学育人方面,做到了名师的这个制定。制定是按照利益方配的方式给弄下去分利益了,因为有这样一个道理。假设北京市,他这个教师的质量还能排名全国100名,那这100名都给北京市,实际上来说,那是应该的。

这个教学名师,他不应该是当作利益分配是一种方式。他完全是他这个内在的潜规则,是一种利益上的一种分配,是教育部的官僚和这个学校的官僚,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基层官僚他们之间,他们达成了一种妥协,达成一种协议。

这些游戏规则我们详细的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在的这种体制下,官员或者这个教学名师奖啊,是一种必然结果。不是这种情况下,反倒不是正常的。那只有是官僚获得这个奖项,这才是这个游戏规则的这个一种正常的结果。

第二的方面,谁来评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专家来立项,教育部一开始他想上这个项的时候,他找一些个专家来立项。这个项目该不该上,如果这些专家说该上了,那么教育部可以向国家去申请经费,地方财政经费来支持。当然,教育知道哪些专家是支持这些项目的,哪些专家是不支持这个项目的,他就要把支持这个项目的专家找到这个论证组里来,就这个项目就立项了。

第三、教育部组织专家设定规则,那设定规则的时候,这些设定规则的专家,就会考虑到今后自己会不会获奖,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会不会获奖。教育部的这些个官员们,也会考虑到应该让谁获奖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游戏规则,预先就设定了一种利益分配的原则在里面了,教育部掌控这个权利之后,下面这一些个高校,也会做一些操作。

一个评审专家表面上看在网络,这个都是匿名的。但教育部这个官员他知道这些个专家,这些候选人的评审材料,参加这个评审的候选人,他非常知道怎么样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东西虽然表面上不说,大家都都心知肚明。评审专家这一关过了之后,然后又是会议评审,会议评审的时候,也是教育部的官员知道找谁来。那么只要你把这个教育部的官员,这个关系搞好了,那你就可能知道谁来评审。那么你知道了谁来评审之后,你就能够有机会去做他的工作。

所以说,这里他有很多可以操作的这个环节,但是这些操作环节操作回去之后,获奖人肯定要付出许多。那么这就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是个官员,他根本花不起这个成本,他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奖项拿下来。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部可靠、不可靠的问题。第二、是教育部的专家,可靠、不可靠的问题;第三个、是教育专家设定这个游戏规则,可靠、不可靠的问题;还有这些候选人是否老实,是否可靠,是否正直的问题。

就是说这个设计这么多人为因素,在中国社会这样一种腐败,已经成为一种集团性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腐败,“腐败”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这样一种情况下,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发生反倒是不正常的,这些东西人为的因素就特别多。

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的《新闻透视》就到这里,在下期的节目中,孙教授将就“百名名师”应不应该评,以及中国目前是否存在培养名师的土攘问题,继续和您分析。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924/14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