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万亿债转股 拥护国企的人就别抱怨通货膨胀了

债转股是重组的一种形式。一般是,企业出现还本付息困难,但债权人认可其经营仍有前景,则可实施债转股:债务人不直接还钱,而将不良贷款折算成股权,债权人成为股东,企业付息压力减轻,逐步改善经营;等到股份增值,股东(原来的债权人)再择时退出。

万亿债转股大招要「瓜熟蒂落」了。

「财新周刊」援引一位国开行高层称: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债转股对象聚焦为有潜在价值、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以国企为主。

债转股是重组的一种形式。一般是,企业出现还本付息困难,但债权人认可其经营仍有前景,则可实施债转股:债务人不直接还钱,而将不良贷款折算成股权,债权人成为股东,企业付息压力减轻,逐步改善经营;等到股份增值,股东(原来的债权人)再择时退出。

这,当然是救企业,但也是救银行。

要知道,这些债务原本企业就还不上了,在银行会计账目上直接化成了呆坏账,不良率将迅猛上升。现在变成了股权,银行的呆坏账也不至于一下子暴露在账面上,好歹好看一点。

近日,中国五大行公布实情。「惨不忍睹」四个字应该最为合适。中行净利最惨,农行不良告急,建行逼近红线,中农工建全部跌入0增长,交行还在边缘挣扎!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近不断提醒中国的信用风险,可谓不无道理。3月2日将中国主权债券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后,3月3日穆迪又将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和国企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理由是,中国银行体系风险不断累积,主要反映在持续强劲的信贷增长。高且不断增加的杠杆扩大了企业部门受风险冲击的可能性,银行业资产质量的脆弱性也在增加。

债转股并非第一次,朱镕基时代曾搞过。

1990年代,国有企业举步艰难,朱镕基就使出了“债转股”这一大招,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

表面看,朱镕基的债转股成功了。但我认为,其实并不是债转股本身就能带来成功。

不能说既没有经济周期向上的改变,也没有企业内部治理的变化,只是把还不上的债务转变成股份,企业从此就能搞好了吧?所谓朱的债转股的成功,其实是其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加入WTO的成功,而债转股,无非是为改革腾挪了一点时间和空间而已。

债转股,说白了就一拖字诀;关键是在其换来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能做什么。

债转股最终取决于企业经营之成败。搞得好,企业活了,银行也活了。搞不好,只会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相当于银行身上拖着一个僵尸,有毒资产进入证券市场。

但我认为,这次债转股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理由如下:

1朱的债转股配合「抓大放小」的国企改制,这次配合什么国企改革了?是坚持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新三会”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朱的时代有其后加入WTO的繁荣期,但现在是经济处在一个看不见头的下行通道中。目前看,并不是周期性的下行,而是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经济增长重心的不断下移。

债转股不成功,就会把企业坏账转变成银行毒资产。这也带来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一般国有企业倒闭政府都是害怕的,银行倒闭政府怕不怕?如此,留给政府的路就只有三条了。

01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改革,毕竟以债转股换来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这个改革不是任何花哨的说辞,而是明确的私有化。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时隔17年,再来一次债转股,国有企业真的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美国没有搞好国企、英国没有搞好、智利没有搞好(否则里根、撒切尔夫人、皮诺切特就不伟大了),凭什么我们能搞好?

02再次推动人为的牛市,让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把毒资产的包袱甩掉。

03发钞票再救银行,到头来所有商品价格都会上涨,汇率会大贬,经济将陷入停滞。

我想不明白,国企改革难道真的只是说说而已?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不改,难道利润滚滚的时候改?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把国企卖给私人呢?如果说朱镕基的时代私人资本的力量还弱小,还不能消化强大的国有企业,今天不一样了,今天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

如果说之所以债转股,是因为怕企业倒闭、大规模失业造成社会冲击,但把企业卖给私人只是改变所有者,作为生产形态的企业还存在啊!而给了私人,还真有柳暗花明的可能性!

因为股民已经教训深刻了,因此第二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从房市、股市的反应来看,市场认为第三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要大些。那些拥护国有企业的人,就不要抱怨通胀了!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人文经济学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410/72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