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聪明的人懂得怎么拒绝!华顿商学院教授的“八不说法”教你转个弯说不

(以下内容以原作者为第一人称编译)

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非常不懂得拒绝别人。如果能使他人受惠比我自己还多,我就会想帮对方这个忙。对家庭和事业的责任越来越大以后,我知道自己必须推托掉更多的请求,但我总是很难做到。2013年,《纽约时代杂志》用封面报导了我的书《Give and Take》,而这本书描写的就是:总是在帮助别人的“给予者”,往往比那些只在乎自身利益的“索取者”更成功。许多的读者因此察觉到:我的字典里似乎没有“不”这个字──于是,我就被数以千计请求我帮忙的电子邮件给淹没了。我开始醒悟:“取悦别人”和“帮助别人”完全是两码子事。

做一个“给予者”并不是在任何时间答应所有的人、所有的请求;而是在适当的时间点,接受适当的人、接受适当的请求。(所谓适当的时间点,指的是:此时帮这个忙不会压缩到你原本的计划和目标;适当的人,指的是:同是乐于分享的“给予者”或是愿意付出相对的代价的“互利者”,总之绝不是只在乎自己利益的“索取者”;接受适当的请求,指的是:你拥有独特的资源或能力可以解决这件事情。)若不符合以上条件,成功的“给予者”会遵循 Buffett的话,婉拒对方,只为一个原因:让你在遇到更重要、更关键的事件时,能够无后顾之忧的一口答应。

但在一般时候,该如何拒绝别人,同时不让人觉得自己是过河拆桥、又不危害声誉呢?既然不可能答应每个人的请求,我整理出八个“说不”的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事后证明在不同情形下,用下列方式婉拒他人是较适当的。

1.拖延战术:“我现在有点忙不过来,不过之后或许有空。”

我的第一种回答是坦白地说明,我现阶段因为刚出书要到各地巡回,真的没有空帮忙,希望几个月后我能有办法腾出时间来帮你。这样的答覆能过滤出,谁才是真的很在意可否连系上你,我会优先回覆那些热情且坚定的人,同时不经意地惩罚了那些想“搭便车”、坐享其成的人。

美国新闻业者 Joel Stein感叹:

“现在的人总是只帮到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尊重你的时间、深怕会打扰到你的生活的人。”

2.提供对方别的方法:“我无法胜任你的请求,但你可以试试这个。”

许多请求远超过我专业能力所及,答应了也只是帮倒忙。(聪明人一点就通:别请一个心理学家帮你处理公司融资问题,或是医疗事故诉讼吧!)当人们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事业上的忠告时,即便我再怎么感同身受,我终究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职场顾问啊!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我会给予关于职业生涯的建议,这仅限于我在课堂中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并且在办公时间有与他多次的深入对谈以后。

总是不希望对方失望地空手而回,我在回覆时会说:“我不愿意随便给人建议,特别是我对你不熟悉的时候。但有些资源对你应该会有帮助:与职业选择相关的书籍《The Startup of You》、《Finding Your Element》、《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可以帮助你明白自己价值的《Decision Pulse》,帮助你瞭解自己实力的《Reflected Best Self》和《StrengthsFinder》,还有找出你职业兴趣的《Self-Directed Search》。这些转介让我不像是冷血地直接拒绝别人,却又同时保有了我自己的时间。

3.引荐更适合的人:“这不是我所擅长的领域,但我知道有个人或许可以帮你。”

当我不是那最恰当的人选,有时候我会有更好的人选可以推荐给对方,为了让请托者更加信任,我会协助他们连系。这个方法不仅大大地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总是达到最好的结果。有些人因此找到工作,甚至还有人因为我的介绍,两人就这样结婚了!就如我几个月前写到:“介绍”就像是我们喜爱收到的礼物,但我们总是忘了也将好的人事物“介绍”给别人。

尽管“介绍”有那么多好处,但也有可能是对那些“被介绍的人”施加了负担!以前我并不吝于去请求有闲暇时间的“给予者”和曾经受过我帮忙的“互利者”。但我担心我将变成 Ken Chester所称的“罗宾汉给予者”( Robin Hood giver)──“热心”的总是介绍别人,去帮另一方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给予者”。我赶紧去询问我的同僚,对于我这样子把他们介绍给别人,他们是否感到不方便,或是心里不舒服,必须避免制造出为难他人的事情,毕竟我的出发点并不是要用超量的请求,去处罚那些慷慨的给予者。(至少有三次,我试着介绍双方本来就相识的人。)

4.成为桥梁:“你们两位正在为相同的事情努力。”

无可避免的,有时候再努力勤奋还是会失败,有时候经过介绍还是没有结果;除了麻烦别人去帮忙,我开始尝试另一个方法:为能够互利的双方牵线。当我得知一个有抱负的编剧,希望能有电影业者阅读他的剧本,我想起了先前注意到的一个想找方法帮助他人的消沉喜剧作家。比起向这两个人介绍我的其他朋友,我直接让他们两位碰面。而当一些厂商在设计应用软体时,我会让他们互相联络,这样一来可以相互支持彼此努力的成果。

5.学会分流:“去会见我的同事,他有时间和你谈。”

很不幸的是,这种好事并不会天天发生,我仍然有着接不完的电话。我雇用了一位应用心理学专家 Reb和我合作处理各种企划。当有请托和他的专业相关,他会给予第一线的回覆,并向我回报,然后我们再评估是否有特别的办法可以帮助对方。这种能力很强的人,很少同时负有爱心,而 Reb就是少数之一,这样的他,真的让所有事情处理得更加有效率。

6.同样的问题一起解决:“其他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一起讨论吧。”

在一次和我以前的学生谈话中,让我想出了另一个回答他人请求的方法。

Ryan是一个转战去做生意的退伍军人,他说为了走这条路,要设定自己每个月打超过100通以上的电话给老兵同胞,我真是吓呆了,他电话这样一通一通的打,而要传达的事却是大同小异,这个方法也太没有效率,所以我建议他邀请同胞们到 Google Hangouts(即时通讯系统)。我照着自己的方法这样做,发现这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志同道合的社群。但这也最难估计我帮上了对方多少的忙。

7.苦肉计:“如果我答应帮你,我可能会让别人失望。”

尽管我试着用其他方法帮助他人,但其实每种方法都代表着要婉拒对方最初的请求,而这对我来说并不容易。美国作家 Anne Lamott曾写说:“‘不要’是完整的一句话,但不是很好的一句话。”研究显示:“说不”会让我们显得冷漠又自私,又因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受到的形象损害更多于男性。正如曾任 Google副总裁、现任 Facebook营运长的 Sheryl Sandberg在她的书《挺身而进》中谈到的:

“当一个女人拒绝帮助同事,她就不再讨人喜欢,就将会有不利于她的评语出现;但如果换做是男人拒绝帮忙别人呢?他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好消息来了,有个友善的方法可以规避这种被人讨厌的风险,也就是苦肉计──搬出你对别人做过的承诺,来婉拒对方的请求。根据 Hannah Riley Bowels和 Linda Babcock的调查显示:不使用传统方式拒绝别人,而打出悲情牌时,更能被对方接受,让对方留下我们还是很愿意帮忙的印象。下列是我曾经用过的答覆:

当对方希望我能给予指导:“专业上,学生总是排在我的第一顺位;然而,我每年都会收超过300位的学生,我真的没有余力再指导你了。”

当对方邀请我去演讲:“每周都有超过几十个演讲的要约,我的妻子和我订定了演讲的最多次数,而我的额度已经用完了。”

希望我能介绍某人给对方:“如果我一直请他帮忙的话,我将变成一个自私的‘索取者’。”或是:“我跟那个人没有熟到可以请他来帮忙。”

8.学习的机会

其中有一个我的读者,就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答案,我已经用了拖延战术、转介、苦肉计……,他还是一再的回来。如果他采用了 Mattan Griffel的文章:《让大忙人先处理你的 email》中的建议,或是读了我的文章:《六个方法让我马上回信》的话,我理应要用更不同的方法回覆他;但我选择坦承地面对他:“我很抱歉让你失望,我今年的其中一项目标就是要让自己“说不”的功力进步,但你真的是一个坚毅的读者。我认为……”

于是,他达到目的继续往前走了;而我……还在练习如何“说不”。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buzzorange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810/97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