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自愿为奴 为何人们甘愿放弃自由?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們,願意容忍一個統治者的暴政?為什麼人們悲慘地生活在奴役之下,卻不願起身改變?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忍受失去自由,人,為什麼喪失了欲求自由的本能、放棄自由的天性,無感於支配與順服,甚至終於生而為奴?

一般人对拉.波埃西的第二印象,就是本书最主要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会服从其主,自愿为奴?换言之,拉.波埃西所欲解开之迷,便是人是如何让自己成为顺从之人?

拉.波埃西此书有三个阅读的重点,亦是此书的贡献。首先是他对人拥有自由天性的论证。其次是,既然人天生享有自由,又为什么会自愿为奴?最後,他提出了以非暴力、不服从的方式,脱离这种奴役状态。

延续着自由的话题,对拉.波埃西来说,自由是天生自然的,人不仅生而自由,且天生拥有捍卫它的热情。

他认为即便有再多的好处,都不会有人愿意交换自由,因此他悲悯着那些未曾拥有过自由的体验,而对于自己处于奴役状态无感、不自知之人。

于是他疑惑,究竟是什么厄运改变了人的本性,使人忘了真正生而自由,忘了他的原初状态以及回到此一状态的欲望呢?

拉.波埃西首先厘清了几件事情:其一,既然僭主带给人民的总是苦难,为什么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服从并自愿被他奴役?他强调这并非懦弱的问题,因为若一人或十人可能畏惧一人,但不可能千万人还会畏惧一人。其二,自愿为奴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建立在普遍的同意上;他断言,所有的统治(包括暴政)都是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中。

于是他进一步追问,既然知道这些统治是暴力,为什么人民持续提供这样的统治同意呢?

对拉.波埃西来说,人作为唯一为了自由而生存的物种,若要他放弃自由是多么不幸之事。因此,关键在于只要让人民对于自由感到陌生、忘却自由,那他就完全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奴役状态。拉.波埃西接着指出,暴政在一开始是最困难的,在自愿为奴之前,必定为两种力量所驱使:武力或(自我)欺骗。

一开始,人民因为征战而提供了僭主统治他们的权力,在饱经战火和危难之後,人民自我欺骗,认为若不继续提供这样的同意,则无法继续换取生存。于是,後人未曾体验并无法理解前人是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才被迫放弃自由,换言之,第二代的人们,生于枷锁之下,且在奴役中成长,奴役状态成了他的自然状态。

因此,拉.波埃西在此提出了两个小结论,首先,自愿为奴的第一个理由是习惯(habitude),如同他们的父辈般,这些受迫者习惯了屈从的日子,并说服自己要习惯这样的不幸。经年累月後,这些养成的习惯就彷佛是自然天性,人类对于自由的原始冲动被习惯所取代。

其二是人们被以奴隶的方式养育;这种养育的方式让人失去自由,也同时失去勇气,因此不敢抵抗,并谴责那些抵抗的人只是想争取自己的利益。

人们被以奴隶的方式养育;

这种养育的方式让人失去自由,也同时失去勇气,因此不敢抵抗(Source:wikipedia)

除了上述二者外,拉.波埃西亦指出了几个人民自愿为奴的原因,首先是愚民,或说过度的安逸。统治者以各种娱乐和享乐,或以金钱的诱惑,或以新奇的消遣,让人民对统治无感,而安逸于奴役。

其次是造神,也就是透过各种传说、故事、碑文等方式,传颂统治者亲民、具有特异能力、悲悯、具有雄才大略等形象,并以各种华丽的词藻诉说着共善、公益,统治者又不忘为自己加上「护民官」的称号,让人民歌颂着对其坚定不移的崇拜。这些统治者死後,人民甚至立碑称其为「人民之父」,除了继续服从统治之外,还复制了这套对统治者的崇拜及这些话语所型塑的神话/化。

上述四点,拉.波埃西认为是对于中下阶层统治的方式,而利益,则是另一群人愿意自愿为奴的原因。他说:「维护僭主的永远都只来自四、五个人,也是这四、五个人让整个国家维持奴役状态。」

这些人有野心或者贪婪,包括家奴、宠臣、巨贾,聚集在僭主身旁,为了维持他们的利益,在僭主之下,他们会自身再建立小统治集团。这些小集团透过对僭主的忠诚并相互裙带为庞大的统治集团,再施予小利给社会其他各阶层,让一般百姓误以为小确幸就是他们的利益,因此就会有上百万的人通过这些统治集团的连结,捆绑于统治者之手。

这些统治集团并不在乎是否有自由、僭主是否行暴政,他们仅以僭主之乐为乐,揣测僭主的任何嗜好和想法,以便在僭主的厚爱下,靠剥夺别人来丰厚自己的财产。同样的,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会允许下一个阶层的人,去压迫、剥削或排除任何更无力的公众。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5/18/2019@说书 Speaking of Book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811/132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