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为什么中医开的是“方”不是“圆”?中医用方 必有侧重

什么是“方”?说说我对“药方”的理解。

所谓“方子”,就是医生把一些中药放在一起,配伍使用来治病,为什么是“方”不是“圆”呢?其实这中间的含义就是医生开药一定要有所侧重,千万不能圆圆滑滑,顾忌所有,全部顾忌到了,也就一样都治不好!

我认为中医的每一个处方都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张仲景《伤寒论》之所以能成为方书之祖,就是因为他的每个方都有明确的方向,所以临床应用时加减一点要谨慎,经常遇到很多医生,刚开始用原方效果很好,时间长了想自己加减一下,反而效果差了,这就是对方剂的应用方向把握不到位的原因,就以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来说,两者虽然药味一样,但是因为桂枝加芍药汤倍用芍药,所以两者方向截然相反,一个能解表并实表,一个能引气入里,所以,中医用药,尽管只是调整了一下药物的比例,但就完全改变了方子的作用。

再举一例,同样是温化水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大枣、芍药加茯苓、白术。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急性心包积液、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由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主治脐下悸动或心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多用于治疗奔豚、癔症等。他们之间虽然大方向相同,但是由于一两味药的差异,使得每个方都偏向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再同样的下法,三个承气汤也是以微小的药物变化而改变整个方剂的方向。张仲景能准确把握住一个人的气机偏差,用几味药按一定的比例配伍成一张可以纠正气机的方子,方向非常明晰。

但是如果我们自作主张,在方子上乱动手脚,就很容易打乱方剂的方向。任何的加减都会改变一个方子的方向,但大部分中医生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在开方,而是头痛开头痛药、脾虚开补脾药,一堆药一旦没有了方向,就如同乌合之众,虽多能有何用?

有人说承气汤方虽好,但没有照顾脾胃;或说小青龙汤方虽好,但易化燥伤津;或说小柴胡汤方虽好,但升举太过等等,于是擅自加减,自以为聪明。

我认为这些在方药上指手画脚的医生皆是连最起码的什么是“方”都不懂,根本不知道方必须以“偏”才可以治病,也不明白处方之关键在配伍,如果在承气汤上加补脾胃的药,小青龙汤加润燥药,小柴胡汤加降气药,那这个方的“偏”就彻底变了,甚至成了平和的一锅粥。

老虎之所以凶猛,就是依靠其尖锐的牙齿、锋利的爪子,如果掰掉虎牙、拔下虎爪,那还不如直接养猫算了。用方亦是如此,用一堆药制住方的偏性,使得承气汤不下、小青龙汤不温化,那这个处方怎么会管用?

古人言“方药不传之秘在量上”,所言非虚,方就是靠不同药、不同量的配比产生往一个方向的偏,药容易掌握,而这种把握处方方向的本领不易学到。

欲以经方临床,就需对每一个方的方向有明确的把握,对方药加减引起方向的微细变化亦要详细掌握,如此方可临床,否则杀人如挺刃。

我刚上临床时,喜欢在经方的基础上配伍一些特效药,如用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病人就加点酸枣仁、夜交藤等,治疗胃酸多的病人就加些黄连、瓦楞子等。用了一段时间,起初疗效还不错,我也得出了一些经验,但后来越用效果越不好,有些病人吃完加过药的经方后说效果不好,于是我又改用原方,发现效果很好。

后来经临床验证,越来越确定原方的效果优于乱加减,这时我才真正明白方的治病原理。于是我就老老实实的临摹张仲景的处方,加减亦按张仲景的要求加减,慢慢有了稳定的疗效和稳定的病人群,对每一个方的治疗方向也越来越清晰,用药也越来越少,疗效却越来越好。有很多经方,我一开始把握不住方向,就先把症状背下来,一点点的实验,如此三年,张仲景百余方几乎用遍,对方与方微小的差别也有所体会,现在才敢放手依法组方,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医视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201/140376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