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历史上高考状元有多大出息

作者:

2020年7月7日,是中国高考的日子。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高考”(科举)状元们,他们在中了状元之后,都有怎样的出息。

并借此文,给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舒缓一下压力。

1904年7月4日,大清帝国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在1904年的科举考试里,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全国第一名、全国第二名、全国第三名,是以下这几位仁兄:

状元:刘春霖,河北沧州人

榜眼:朱汝珍,广东清远人

探花:商衍鎏,广东番禺人

以下我们看看,他们参加“高考”成功之后,人生都有怎样的出息:

状元刘春霖在考中状元之后,去了日本留学,然后回国,在直隶谘议局、大清谘议院担任议员,然后在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担任监督一职。大清亡了之后,刘春霖先后任职袁世凯的总统府、中央农事试验场,再后来,担任直隶教育厅的厅长,1928年辞职不干了,然后就闲居在北平、天津等地,1942年病逝。

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状元刘春霖

可见,我们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建树和出息,不过当然,由于他有优秀的学养和履历作基础,他的人生状态,始终都可以维持在中产阶级以上。

而榜眼朱汝珍,这个广东清远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出息,民国期间,他在香港主持孔教学院的办学工作,也曾经担任香港孔圣会的会长,然后又担任香港清远同乡会的会长,等等,后来也是在1942年病逝。

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榜眼朱汝珍

当年的探花商衍鎏,考中之后,也去了日本留学,然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汉堡一家当时名叫“殖民学院”的大学里做教职人员,一战期间回国,做过大总统府谘议、江西财政特派员等职位,再后来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解放之后,商衍鎏担任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1963年病逝。

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探花商衍鎏

可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前三甲: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他们“高考”成功之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人生建树,没有太大的出息,不过,毕竟是前三甲,他们的人生,确实基本上都可以维持在中产阶级以上的水平和状态。

这其实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看法:高考成功,最多只能保证你中产阶级左右的生活,而你是否能够跻身上流社会、成为成功人士、乃至在历史上留名,则不是由一次高考决定,而是由你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这个综合素质,至少包括情商、人品、抱负、眼界、决断力、三观、胆量……等等等等。

好。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我们再溯源而上,看看更早一些年份的状元们,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大出息。

时光倒流一年,1903年科举考试,当年的状元,名叫王寿彭,是山东潍坊人,他人生的最高职务,是担任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以及山东大学的校长,后来在1929年病逝。

建树也不算很大。

1903年科举状元王寿彭

再看一个。

1898年当年的状元,名叫夏同龢,贵州省麻江县人士,考中状元之后,夏同龢先是进了翰林院,然后去日本留学,北洋政府时期,夏同龢曾经担任江西省实业厅的厅长,1925年病死在北京

可见这个状元夏同龢,也没有太大的出息。

1895年的科举状元,名叫骆成骧,四川资中人,后来也是留学日本,大清倒台之后,骆成骧回到四川,后来任四川高等学校的校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再后来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1926年病逝于成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骆成骧,也没有太大的建树。

还有1892年的状元刘福姚、1890年的状元吴鲁、1889年的状元张建勋、1886年的状元赵以炯……等等等等,都没有大的建树,不过,他们的人生,也都可以维持在中产阶级以上。

通观有清一代,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状元,其实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1856年的状元翁同龢,他的出名,是由于担任了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两个人的启蒙老师,不过翁同龢在晚清时期的政治业绩,并不突出,因此在近代史上,名气并不大。

1856年科举状元翁同龢,担任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

第二个就是1894年甲午年的状元张謇,张謇在民国时期有一定的出息,但在近代史总体来说,也没有太过突出的建树,毕竟论近代史上一流的名人,其实张謇也是排不上名字的。

1894年科举状元张謇,清末民初实业家

我查了一下档案,清朝268年江山,一共产生114名状元,其中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其实就只有翁同龢、张謇两个人,其余的112个状元,都没有太大的建树。

我又查了一下明朝,明朝276年江山,一共产生90个状元,其中在历史上留有鼎鼎大名的,你猜有多少个?答案是:

是的,明朝90个状元,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一个都没有。

而在明朝的历史上,那些做出大事业的、鼎鼎大名的人物,你比如说袁崇焕、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郑和、严嵩、李时珍、于谦、宋应星、王阳明、方孝孺、胡惟庸、郑成功、熊廷弼、史可法、徐霞客、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等等,

没有一个是状元出身

明朝当官成就最大的张居正也不是状元出身

同理,清朝也是这样,那些在清朝时期建树较大、名气较响的人,例如说林则徐、刘坤一、李鸿章、沈葆桢、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谭嗣同……等等这些,也没有一个是状元,反而,他们的科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

其中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还都在科举考试中,曾经有过落第的经历,例如李鸿章就曾经在1845年的会试中落第。

清朝最有名气的大臣李鸿章曾在1845年的会试中落第

然而这些人,都在他们后来的人生路上,都反超了当年在科举考场上考赢他们的那些状元们。

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一场考试,其实不能真正决定你的一生,真正决定你一生的,归根结底是

你的综合素质

讲到这里,我们应当指出,张之洞是1863年科举考试的全国第三名,也就是当年的探花。

1863年的科举考试(高考),前三甲是这样的:

状元:翁曾源

榜眼:万崇后

探花:张之洞

张之洞确实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建树,不过,这其实也恰好说明了问题,同一届的状元翁曾源,只当了个“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一辈子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而同一届的榜眼万崇后,更是默默无闻。

也就是说,当年的第三名张之洞,在人生这个大考场上,完美赶超了当年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这也又一次印证了:考试证明你学习能力不错,但是人生能否成功,则最终要拼的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1863年科举探花张之洞

任何的考试,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今天的高考,它都只能考察你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知识,而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你比如说:人品、情商、眼界、魄力、胆量、决断力……等等,科举也好,高考也罢,这些纸面考试,其实都是考不出来的。

这些综合素质,只能在“人生”这个漫长的、真实的、而且是“开卷”的“考场”里,才能慢慢地、一点点地考出来。

拿我们今天的名人举例说,马云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等这些杰出人物,当年论读书考试,都不是佼佼者。

因此我借此文,忠告广大考生朋友:

如果你考好了,上了心仪的大学,那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千万不要骄傲,因为上了大学,仅仅是你人生的起点,你以后的路还很长,你最终能不能成功,仍然是个问号,前面我列举了那么多的科举状元,他们后来都建树平平、默默无闻,就是很好的警示,记住,要磨练你的综合素质,人品、情商、勇气、魄力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从长远来看,其实比你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如果你没考好,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那么也大可不必气馁,高考成功不等于人生成功,高考失败也不等于人生失败,人生成功的路子有千万条。许多40岁左右的人搞同学聚会,都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老同学当中,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比当年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混得还要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其实说来说去,还是那个道理:综合素质决定人的一生,而不是高考。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高考这种事,尽力了就行,条条大路通罗马,天下哪有绝人之路。

好了。说到这里,我总结一下“高考”和“人生成功”之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一:高考成功说明你的学业优于他人,但并不能证明你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优于他人。

逻辑二:高考成功,大概率决定你的人生至少有中产阶级水平,但你能否跻身社会上层,要看你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逻辑三:高考成功,只能说明你人生成功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一点点,但概率高一点点,并不证明推论一定会实现。

逻辑四:高考失败,并不能说明你人生失败,尤其在工商业发达的现代社会,其实人成功的机会有很多,大浪淘沙,综合能力强的人,最终都会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行文到最后,我把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1904年的考卷给挖掘了出来,贴在下方,给有兴趣的读者收藏阅读,也看看当年,让刘春霖中了状元的这篇高考高分作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状元刘春霖科举答卷原文》

作者:刘春霖

日期:1904年7月4日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主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仪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钦惟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时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

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未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言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

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之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予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雍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数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战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哀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国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已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对之要务。苟予曰法后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后有勋、华之业。

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其于任官治兵主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仪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钦惟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时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

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与此,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未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言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此诚安民之急务也。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

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之得失。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故孔予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雍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数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于农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战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豫算、决算也。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哀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国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已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对之要务。苟予曰法后王,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后有勋、华之业。

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读书人冯学荣( 微信号 fengxuerongdush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09/147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