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严仲景:共产主义是农业社会反动理想

作者:
利用全球化目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企图,是共产主义改头换面地整体改造世界的行为。全球化之所以会被共产主义利用,是因为全球化已经被鼓吹成全球秩序的整体目的了,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改造世界的理念合拍了。

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实践实现共产主义,被称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规律。但事实是,从来没有任何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规律——那都是人为设定。只有随机的演化——"天演"不可抗拒。"天演"决定了差异的本源性与永恒性。演化总是以个人自由空间的需求为动力,差异性天然存在,人为改造却要以众人平等为目的,消灭差异性。平等的理念只是一种蛊惑,调动过中国农村痞子的革命积极性,现在又在调动美国一些晚期移民黑人的革命积极性,用于颠覆美国自由世界。

5.天然演化的进程是消灭无产阶级

人类从采集狩猎到耕种锄割,幼年时代就站到了光合作用食物链的顶端。数十万年,经历不同人类的变更,也没有摆脱这种能源制约。智人发展出农业之后,仍在这样的传统中保持了万年。没有人预见到人类社会可能逃脱农耕桎梏对发展的限制。能源制约像是一个文明过滤器,等待人类文明从中走出来。任何一个通过文明过滤器的可能,都是极低概率的事情,只有在各种机缘巧合的堆叠下才会发生。英格兰发生了这种随机的变异,使人类文明走上了摆脱农耕桎梏的道路。

摆脱农耕桎梏的过程中,财产的分立和差异的扩大带来的财富增长,与农业社会的平等理想渐去渐远。伴随这个过程,强制平等的努力越来越激烈,直至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一套行动方案指导,包括消灭私有制的阶级斗争暴力手段,防止资产阶级"复辟"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权,强行物质平等分配的公有制等,其建构理性的根本逻辑在于,整体性、颠覆性地改造社会,才可以造就人类幸福。在人为改造后的社会里,资产阶级再无法生长,都是无产阶级的生存空间了。

资本推动市场经济的结果,是在利益博弈中形成具有支配力的规则,建设起具有约束力的法治,以财富的增加消灭赤贫,因而不再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人类文明摆脱农业桎梏后的演化走向,不是消灭资产阶级,而是消灭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是人为建构目的,消灭无产阶级是自然演化过程。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使世上人人无产,没有差异性,每个人必须服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制平等制度,其结果是新阶级垄断资产资源和分配,形成绝对的超级的物质不平等,和人的不自由。消灭无产阶级则是承认差异性前提下的个人努力和物质满足,人有自由。

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四个平等实践,是欧陆以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产物,其核心是人的独立性的自由,是人的尊严和法律地位的平等,即个人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社会地位的平等和物质占有的平等。中国农业社会没有上帝,也就没有真理、法律和契约,所关注者和马克思一样,是食物,是物质。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是食物面前人人平等,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是物质面前人人平等。

市场经济的平等实践没有目的,运行都在自由的过程中,在规则里,规则支配着秩序。共产主义却有明确的物质平等目的,它建立的所有人造秩序都受这种目的支配。物质平等离不开集体主义,所以在共产主义这种社会问题整体解决方案中,核心是个人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得到的事实上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防止无产阶级复辟是人类文明继续演化的必须条件。无产阶级复辟,及无产阶级革命理念复辟,会导致出现以物质平等为旗帜的逆演化秩序,抵制和扼杀自由的平等。自由的平等亦即独立性的平等,是在社会演化的个体化过程中,分化而来的个人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在分立过程中产生个体独立性,物质的平等却必须通过铲除这种独立性才能实现,这是物质平等的必要条件,是与政治权利分化、个人权利独立的随机演化方向相悖的。所以,物质平等的理念承认政治权利的平等性,但否定政治权利的独立性。政治权利成为被代表的权利,其结果是被垄断,形成个体公民和垄断者政治权利的"贫富"两极分化。

个体政治权利不被代表不被侵害的独立性,保证了自由权利包括财产占有权利的平等,而不是财产占有量的平等。这是演化的随机结果,是承认经济不平等的具有差异性的自然秩序。从自由的平等推导出来的是资本主义,从物质的平等推导出来的是共产主义。平等的理念走向消灭资产阶级,导致极端的物质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自由的理念走向消灭无产阶级,导致非平均主义的物质满足和权利平等。共产主义只可能在农业秩序的"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一时成功,市场经济秩序中绝对不会发生共产主义革命。出现这种被蛊惑的苗头,一定会被阻击回去。只有农业社会具有物质平等理念的土壤,共产主义理想只适合农业社会激进的平等主义者从事对社会的整体颠覆活动。

马克思曾说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随着扩展秩序的完善,宪政法治社会成熟,劳资对话中已经淘汰了剥削与否的话题。资本是企业家调动资源、实现创新的工具,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条件之一。宪政法治和自由民主制度中,肮脏的钱权结合能被有效制约,世界上有这样肮脏土壤的国家已为数不多。但利益驱动可以使资本向拒绝宪政法治的专制国家流动。今天,金钱资本流向这样的政权时,与不受制约的肮脏权力结合时,才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只要不与权力勾结,资本的每个毛孔,渗透的就都是创新的血液。

6.不能让平等侵犯自由,要让自由取代平等

用进化论的语言,人们总说平等是"进步",其实,差异才是"进步"。平等不是随机演化的产物。随机演化的产物是差异,是从原始平等和财富高度集中,演变为财产的分化和差异性存在,和适应这种演化需要的个体自由权利。

亚里士多德曾说:"向现行政体发难的人们都是在谋求平等。"恩格斯表述了同样的认识:"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他说的很直白,即一切政治革命的目的都是物质。这是来自农业社会平等理想的经验总结。这样的政治革命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秩序成熟之前。

受英格兰演化的影响,扩展秩序带来的变化中,人的价值首选,是让自由取代平等。每一个个体的自由空间都独立而不受侵犯,成为了最高的普世价值。这种演化实现的不是物质的平等,而是自由权利的平等。但是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他的话表明,以平等为目的所有制,必然侵犯以自由为规则的所有制。物质的平等必然侵犯自由的平等。物质平等的集体主义本质和自由的平等的个人主义本质决定了,平等必然侵犯自由。人类普世价值是超越物质平等的公平正义标准,是演化而来的自由权利的平等。物质平等制度不具有正义价值。只有自由权利的平等可以防止政治权利的两极分化,从而最有效地防止出现极端的物质财富两极分化。

贫富两极分化被共产主义视为最不合理的物质分配局面。然而,私有制下物质的两极分化,带来了资本的形成、市场的扩大、自由的扩展、文明的提升,和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真正有害于人类文明的,是公有制下权利的两极分化。把消灭物质的贫富分化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理想,必然侵犯个人政治权利的独立性,而导致另一种严重的贫富分化——政治权利的贫富分化,使掌握统治权力的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权利资源,形成更严重更极端的物质财富的两极分化。这样的统治者可以明目张胆、不受制约地整体操控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剥夺人的所有自由。共产主义运动和各种以经济平等为目标的制度建构所带来的,永远是权利的两极分化。对全社会进行整体性的公有制改造和建构,是共产主义理念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说:"需要平均的并非财富而是人类的欲望。"所谓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其实只是一种人类最高欲望。《共产党宣言》说无产者"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表述了人类进入文明以来最膨胀的物质欲望,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是共产主义者统治世界的初心。不管他们说共产主义还是共同体,表达的都是与个体自由相悖的整体性理念。他们的初心就是整体占有欲望,因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中最膨胀的权力野心。

共产主义在中共那里至今不是谎言。虽然他们已经不相信有共产主义幸福这种东西,但他们并没放弃共产主义争霸。他们获得整个世界的初心,使他们不会放弃共产主义手段。所谓"改革开放",目的只是建立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牢固的封闭社会,至多是放松搞活而已。真正的改革开放,是改革国体,开放政权,和平演变,建设开放社会,他们却始终坚持做开放社会的敌人。要实现对全世界的统治控制,他们就绝不可能允许资本主义秩序的存在,决不可能允许自由的存在,而必须用集体主义的整体性的办法对人类社会进行控制,从渗透破坏开放社会的秩序入手,逐步垄断资源,占有财富,控制分配。美国的暴乱黑人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物质分配诉求。只有掌握和控制分配制度,才能有效地整体控制社会、统治社会。

利用全球化目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企图,是共产主义改头换面地整体改造世界的行为。全球化之所以会被共产主义利用,是因为全球化已经被鼓吹成全球秩序的整体目的了,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改造世界的理念合拍了。市场经济规则支配的秩序是天然演化而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却会导致整体性目的支配,导致资源被人造秩序控制和统治,导致自由被侵犯。任何阻止分化和差异性的目的和行为都是逆演化的。只有让每个经济主权回归到能保护自己的自由的领地,才能避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才能防范共产主义的大规模侵害,才能消灭自由的敌人。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NCN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827/149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