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做对这3件事,你就是赢家

陕西有一部很有名的秦腔戏叫《三滴血》,它讽刺了一个糊涂县官晋信书,单纯相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结果办出了荒唐可笑的案子。《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内容或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要独立思考、深入精髓、大胆质疑才是善读书者。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很多身边朋友总是困惑:“我也读了不少书,为什么我的生活没有多少改变呢?”其实就是因为读书方法不对。读书时做对三件事,你就能赢了大多数。

01读书,要学会反思

经常听很多妈妈吐槽,家里的孩子不会学习,天天抱着书本啃,但就是学不好,成绩上不去,这书是怎么读的?

别急,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前段时间家庭聚会,热爱恐龙的小外甥跑来问我,“你知道恐龙最后是怎么灭绝的吗?”

我指了指他看的科普书,问他:“科学家那么多说法也没有定论,那你自己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外甥一脸认真地说:“当然是饿死的呀!”

我问为什么?

他继续说:“你想呀,不管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是恶劣的天气,到最后恐龙不就是找不到食物慢慢被饿死的吗?”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呀!

看着小外甥捧着厚厚的科普书仔细钻研的样子,又琢磨了一下他这个略显幼稚但绝对亮眼的回答,不由感叹,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是太重要了,小家伙未来可期啊!

我们很多人可能无法做到博览群书,也不一定见多识广,但不管年龄大小,从事什么职业,读书学习时一定要多动脑。

如果大脑懒惰,读书时很容易吸收大量无用的、矛盾的观点,还会有很多困惑,也形成不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一旦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只能随波逐流、陷入盲从。

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拿起书本就好了。

殊不知,如果学习读书时不懂得深入思考、联系实际,那肯定收获甚微。

只读不想的读书,就是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只能走马观花,所获甚微。

伴随思索的读书,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指导实践。

02读书,要懂得贯通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有言: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读书时如果心不在焉,眼不看仔细,心里还想着别的事,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结果就是读书的内容根本记不住、记不全,就算勉强记住了,在脑子里也留存不了太久。

这对于经常读书的朋友来说,会有很深的感触。

宋朝有个读书人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很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没留下什么印象,读书效果并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以后,告诉他读书不能只图快,这样效果不好,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每读一段书,就想这段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认真揣摩。就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朱熹曾教诲学子: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追求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联想记忆,要把书读懂、读透、读精,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用以实践,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

03读书,要敢于质疑

读书、学习、做学问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

伽利略就是一个敢于提出疑问的科学家,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且常常陷入沉思,提出了很多问题。

随着他一次次反复的实验、研究、论证,最后终于利用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

如果伽利略一味地相信权威,不加思考,那么他不可能利用环球航海旅行,来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我们也很难相信他能发明出望远镜、比重称、空气温度计。

可见,勇于质疑的精神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说学术质疑离我们太远,现在的生活用不着我们去发明、论证什么学说,只要借鉴权威书籍就可以,那就错了。

你还记得半年前,那个只有三个月大的婴儿练习趴睡至死的新闻吗?

想必年轻的妈妈也是读了一些育儿书的,还报名参加了各种所谓的辅导课程,可是她只是盲目地相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而却忘记了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发现、判断问题的所在,那结局就是悲剧!

这位妈妈的错误在于,只是拿着书本将私人化的理论照单全收,又不懂质疑变通,想必孩子也就成了各种繁杂的教育理论下牺牲的“小白鼠”了。

有质疑,才有思索;有思索,才能辨别是非对错!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年纪尚小的求学阶段,对于这句话还不能完全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增大,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愈发觉得这句话精辟!

正如北宋哲学家程颢说:

“读书要玩味。”

书不可尽信,每本书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经历、背景下,依据当时的心境集合下写成的,可以说书成于偶然。

我们与作者的生活环境、阅历知识大相径庭,却要相信并理解偶成之书,岂不荒谬?怎可尽信?

读书加入思考,加入贯通,加入质疑,做到这些,想不优秀都难。

新的一年,学会读书,靠近优秀,走近美好。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书报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24/156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