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清朝廷宁死不肯融入世界到底怕什么

作者:

(一)

1776年是大清朝达到巅峰的时期。

这一年,历经5年血战后大清部队取得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的胜利,维护了大清西南边疆的稳定。大清为此共投入兵力60万,帑币7000万,也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位列第二,使得当地土司制度瓦解,一举奠定朝廷在西南的稳固地位。

这一年,乾隆命令对明朝的贤臣、忠将进行表彰,认为他们志节凛然,义烈可嘉,为国捐躯,成仁取义,不可湮没于世。这些忠义之人包括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敢于犯颜直谏的文臣,也包括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守城殉国的武将。

乾隆这一手段,明显高出鸟尽弓藏、诋毁前朝的君主一筹,对前朝功臣名士抚恤,无非是为笼络明朝遗民的人心。

这一年,乾隆开始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文化战略:就是对前朝遗留下来的书籍进行整理,有利于大清治理天下的内容,命人整理成册,以广流传;对那些于本朝不利的诋毁、妄议之书一律予以查抄、销毁;对那些名气较大的作品一律予以重新编撰、誊抄,其实就是篡改。所以在研究历史时,乾隆的《四库全书》等只能做为参考,不能当成信史。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文字。

终大清近300年历史,先后进行大大小小数十次文字狱运动。整个清朝,书生提笔写字时,先要注意不要犯忌讳;为了躲过查抄,还曾经故意使用大清官员不认识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字,貌似天书,实是隐蔽手段。

这种方式广为流传。

这一年,大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珅26岁,他此前就任御前侍卫、管库大臣,身兼中办主任、财政部长两大要职。因为履职精明,深得乾隆赏识。

1776年是和珅飞黄腾达的一年。乾隆正月提拔他任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军机大臣,四月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以后直到倒台的23年里,和珅在乾隆提携下,权倾朝野。有资料介绍说,查抄和珅财产所得,相当于当时朝廷15年的收入之和。

(二)

1776年,和珅开始飞黄腾达的那一年,在欧洲,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出生;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去世。

1776年是美国诞生的年份。在太平洋彼岸的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美国正式宣布独立,每年的7月4日是美国独立纪念日。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一年,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继问世。这两本书,前者促动了《独立宣言》的发表,后者标志着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创立。

这样从理论制度到经济体系上,架构了一个基本的美国轮廓。基本上可以用下面这段话来描述,就是: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担心选民会选出一个坏蛋,于是设立了限制总统权力的两院。担心两院的议员会被收买,于是设立了大法官来用法律制约。担心大法官也靠不住,于是不仅把“盐论柿油”赋予了媒体,而且禁止官方办报。担心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于是,人民便有了持枪权。

算来美国成立二百多年了。也正是在这种顶层设计下,美国从无到有、成为世界至今不可撼动的第一强国。

(三)

1776年的美国还不在大清的视野中。大清是后来在和欧美的交集中灭亡的。

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总共造成人口损失过亿,但并没能撼动大清的根基。反倒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进退失据,无法阻挡西化的浪潮。

早在乾隆后期的1793年,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马戛尔尼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抵达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最终无功而返。

在乾隆当时使用的地图上,对欧洲大陆只有一个模糊的描画,主要依据的是元明两朝遗留下的旧地图,由欧洲传教士加以有限的补充。所以乾隆能看到的英国不过是一个稍大一点的海岛。他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蕞尔小邦不过是来朝贡天朝,讨点封赏,打打秋风之类的。

显然乾隆误判了形势,不了解英国已经取代荷兰,成为过去一两百年大航海时代最大赢家,拥有的殖民地正向日不落帝国迈进,刚刚独立的美国不过是英国下的一个蛋。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大鱼说小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02/167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