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不是一日三餐 古人为何一天只吃2顿饭?

古代平民百姓通常都是一日两餐,直到宋朝夜市兴起后,才渐渐有人改为一日三餐。(示意图/达志影像)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日三餐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时间一到肚子自然就会饿,甚至有人在深夜时分还会来点宵夜,变成一日四餐,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古代,“一日两餐”才是一般老百姓的主流用餐概念!

综合陆媒报导,在最远古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等到肚子饿了才会进食,而定时用餐的观念则在上古商代时逐渐形成,于是到了先秦时期便开始出现“两餐制”,通常会在早上7点到9点吃一天的第一餐“朝食”,又称为“饔”,并在下午的3点到5点用当天的最后一餐“????食”,又称为“飧”。

因为古代实施严格的宵禁制度,不准人民夜晚在外游荡,再加上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作息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晚上很早就会上床休息,不需要再多吃第三餐,此外当时的百姓并不富有,可以吃到东西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过到了宋朝,农业、经济发展快速,且政府取消了宵禁政策,夜市也因此出现,就算天黑了,百姓还是可以逛街、散步,有时候走累了就会吃点东西,渐渐养成了“吃宵夜”的习惯,人们也开始“一日三餐”的生活。

但到了明清时代,宵禁政策被恢复,平民百姓又回到以前的日子,不但没有宵夜可吃,晚上也只能待在家里、早早入睡;后来清朝末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一日三餐”的习惯又开始兴起,并固定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中时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