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观雨堂主:2022年的春天,在上海

作者:
上海沦陷了!昔日人群拥挤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城隍庙等等,早已是人影不见,仿佛末日来临。南昌路一幢楼里,封闭在家的男主人,取出尘封多年的口琴奏起来,一时在手机视频上流传,竟让许多人感到这个城市尚未死去。从3月1日到4月1日的一个月里,上海受病毒感染的人数达42,952人。足与前年武汉病毒传播之猛一比高低。但事实上,上海在2022年的春天,没有一例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先例,卫健委也没隐瞒。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证明了国外学者关于病毒变异的说法。如此重要的信息,在人人守着手机的今天居然难以传播。

日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婴幼儿隔离点”被曝光,隔离点婴幼儿哭的照片和视频在网上流传,看了令人揪心。(视频截图)

上海,这个曾经在1927—1937年间年经济增长速度几乎达两位数的城市,这个曾经沾有资本主义辉煌的大都市,这个曾经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如今已沦落到何种程度?

2022年的春天,借用许多上海市民的概括,那就是:上海沦陷了!昔日人群拥挤的南京路、淮海路,以及许多著名的商业区如徐家汇、城隍庙等等,早已是人影不见,形成一种空荡荡的恐怖,仿佛末日来临。南昌路一幢楼里,封闭在家的男主人,为摆脱无奈与沉闷,取出尘封多年的口琴奏起来,一时在手机视频上流传,竟让许多人感到这个城市尚未死去。从3月1日到4月1日的一个月里,上海受病毒感染的人数达42,952人。这个数据足与前年武汉病毒传播之猛一比高低。但事实上,上海在2022年的春天,没有一例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先例,卫健委也没隐瞒。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证明了国外学者关于病毒变异的说法。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但致死率在下降。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信息,在人人守着手机的今天,居然难以传播。

这一怪像导致的结果,只要某社区有一例呈阳性,整个社区立即陷入巨大恐慌。曾经因历史的光荣而沾沾自喜的上海人,成了四周避之不及的瘟神,每进入临近省市遇到的是什么?只要有人举报,某人刚从上海来,立即获奖励5000元。对核酸阳性的恐怖,压倒一切,也扭曲了人性。一名孕妇临产,到了医院门口却不让进,只因手机上未见经检测的核酸阴性,最后死在医院门口;有老人身患癌症,家中用药中断,医院不让进,最后跳楼自杀。只要保证抗疫政绩,无辜的人们死于非人道的防疫措施,大家习以为常。某社区、某企业一旦出现一例阳性,上上下下立即惊恐万状。社区内只要有人听到远处的救护车声音,立马在业主群里惊呼。一对被检测阳性的母子,母亲被迫与年幼的孩子分开隔离。母亲在方舱医院,担心孩子无人照料满脸流泪;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另一方舱医院,大声啼哭无人过问。许多被隔离的婴幼儿尿布无人更换,小屁股上皮肤感染发炎……。成年人进入方舱医院,既没有药物,也没有睡觉的床,只能躺在水泥地上;有的人进入方舱医院,两三天后转阴,但不许离开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外地民工受到更明显的歧视。

上海并不缺乏医疗资源。上海有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传统,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控制。官方可以放弃国民经济计划,但绝不会放弃对人的控制。上海官员照搬武汉的经验,靠建方舱医院再加上对市民的严控,以应对疫情,无视病毒变异的现实。大量医护人员被安排到方舱医院,他们主要工作就是查看手机上的健康码。大批检测核酸的志愿者,全身披挂白色防护服,俨然一派义和团的气势。市民今天接受棉签捅喉咙,明天接受棉签捅鼻孔。核酸可以通过唾液检测,成本更低,官方不会采纳,人人唯有顺从。刚从手机网络上见到一个视频,有市民电话联系上海市疾控中心,询问自己的父亲刚经核酸检测显示阴性,为什么疾控中心通知突然成了阳性?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无法回答,搬来中心的官员。这个市民问官员:疾控中心、医疗资源、12345、健康云等等,难道都是互不相关的分裂状态吗?这个官员的回答很干脆:对的!这个官员甚至还告诉他:现在病房紧张、120没车,都是事实。

从其他省市调来的医护人员,到上海连睡觉休息的地方也没安排。杭州来的医护人员一看如此形势,当晚即撤回。整个城市供应紧张,蔬菜店、食品店纷纷关门。年轻人在网上抢购蔬菜与食品,老年人抢不到也不会抢,有些老年人只能在家沾着酱油吃饭。中堂李克强视察上海某社区,社区突然出现大批蔬菜食品供应,甚至装成大礼包赠送到每户,无意间让中堂成了救星。中堂只能跑一个社区,其他社区无法分享这样的幸运,尽管也有社区学着分发大礼包,大礼包拆开一看,素菜是腐烂的,肉是变质的。这也难怪,封城之后,外省的蔬菜、鱼肉无法进入上海,许多商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蔬菜、鱼肉烂掉,急得双脚直跳。

2022年的上海,不是沦陷,而是根本就没有春天。上海的沦陷是在1949年,从那时起,每个上海人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因为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极权的共产统治。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405/173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