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两个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

复旦教授周予同

周予同文革落难

周予同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文革中因为早期的一次发言,被上级领导首先点名,将他作为靶子抛了出来供群众批判,从此永世不得翻身,忍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侮辱和苦难,直到瞎眼、中风、长期瘫痪而病死。

1965年,内部讨论吴晗的《海瑞罢官》,他在《文汇报》编辑部举行的座谈会上,愤激地说,如此全盘否定一部历史剧,“将来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只好取材于外国资料了”。会上,他公开说吴晗是好人,是清官,痛斥姚文元“乱箭射人”,“乱打一通”。这一下,可就闯下大祸了。

他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主编过一段时期的《教育杂志》,1934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一书。文革一来,有人翻他的老底子,从这部书附录的“大事记”中找到一些字句,给他扣上“反共老手”的帽子。《文汇报》为此还用一个大版,刊登以《反共老手》为题的文章,批判周予同。

周家住宅在马路边上,有人就在他家住宅前面的墙上,用黑漆刷上“反共老手周予同”七个大字。来上海串联的各路红卫兵路过他家住宅,都可以进去“抄家”,把他拖出来跪在门口批斗;家中所有财物、所藏图书和日常用品都被抄光,屋里连一只钟表都没有。他当时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上海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他妻子为了掌握时间,到复旦大学会计科借钱,买了一只小闹钟带回家中,岂知还不到一个小时,一队红卫兵闯了进来,又把这只小闹钟抄走了。

后来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他被山东曲阜来的造反派拖走,押解到曲阜孔庙中大批大斗,就因为他是研究经学历史的专家,就凭空给他戴上了“尊孔”的帽子,还说他1961年到曲阜参加孔子学术讨论会时,曾对孔子像三鞠躬,是孔老二的孝子贤孙。批斗结束后,他从曲阜批斗现场回到家中,便突发中风,此后长期瘫痪在床,直到病死。

周培源晚年追悔

还在上中学物理课的时候,何祚庥院士就听说“全世界只有12个半人真正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中那“半个”,就是周培源教授。

1949后建国初期,于光远在中宣部科学处主持工作,于光远是周培源的学生,会经常找周培源探讨物理学发展方面的问题,有时会派何祚庥传话,何祚庥一度成了双方的信使。

周培源多次跟何祚庥开玩笑说:“有一些学生本来成绩很好,后来忽然变成了60分主义,我就知道那准是参加了学生的进步活动了。国民党不会找我这样的人为他们开黑名单,当然我也不会去开什么黑名单,否则我一开一个准。”

周培源曾在课堂上不点名地批评某些学生:“不要去忙活动,那些活动都是浪费时间,那些‘唯心’‘唯物’的问题是搞不清楚的。”

但是到了1952年,经过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周培源在《光明日报》发表了6000字的长文,对自己的过去做了深刻检讨,表示要重新做人,从此,他也开始积极投身于运动了。许多学生在背后感叹说:“我们的老师真的是大幅度地进步了。”

周培源的夫人王蒂澄不像丈夫那样积极,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爱好,喜欢收集中国古字画。每逢周末她就会去逛荣宝斋、宝古斋,挑选购买字画。周培源后来也被勾起了兴致,有段时间,荣宝斋、宝古斋进了新货常会通知他们,有时还会派人送来字画,周氏夫妇便拿它们挂在墙上欣赏,讨论,有时几周还不能决定取舍。

为收藏字画,王蒂澄生活节俭,困难时期成了北大、清华唯一患浮肿病的教授夫人。1980年代末,周培源夫妇将收藏的145幅元明清字画无偿捐献给了家乡的无锡市博物馆。

1956年,在周恩来的提议下,周培源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第二年整风期间,周培源没有像一些高级知识分子那样因有职无权而鸣放,他在北大是有职有权的,因为他遇到了江隆基。

江隆基是北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是北大的实际主政者,早年留学日欧。江非常尊重知识分子,认为最好的团结就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周培源与他共事非常愉快。

1959年1月,江隆基被调离北大,前往兰州大学担任党委书记。燕南园几乎倾园而出,为他送行。周培源默默无语,王蒂澄竭力安慰江隆基的夫人宋超,两家的女孩难舍难分。

1978年初春,江隆基的夫人宋超来京申诉,此时江隆基早已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

1966年6月17日,受工作组支持的左派学生到江隆基家中,把61岁的江隆基一路拖着跑到操场,左派学生把桌子和凳子层层相叠,搭成高台,让江隆基跪在上面,接受批斗。

5天后,甘肃省委告诉兰州大学学生,他们已经做出撤销江隆基职务的决定。随即,兰州大学召开斗争江隆基的大会,对他罚跪、戴高帽子,再施以拳打脚踢,游街示众。

6月25日上午,甘肃省委召开万人大会,正式宣布“撤销江隆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当天下午,江隆基被殴打致死。

宋超来京后,周培源去招待所看她,谈到当年的情景,两人都流下了眼泪。随后,周培源给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的周林写了一封信,附上了关于江隆基的两份材料。在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他在6月9日的一次会上向学校党委常委和其他领导散发了这两份材料。作为回应,周林则写了一份“情况说明”。两人出现了意见分歧。

1978年4月,在时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的大力推动下,中共甘肃省委为江隆基彻底平反昭雪,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这一年,76岁的周培源出任北大校长。他很珍惜这个晚来的历史机遇,希望能像蔡元培那样在北大开创一个新局面。

这样的愿望后来没有实现,当时的北大,派系林立,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拨乱反正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实环境早已经不是校长负责制和教授治校了。对此周培源只能徒唤奈何,黯然神伤。

1980年10月,在家人和亲友的劝说下,周培源经过慎重考虑,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转而担任了中国科协、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主席、副主席的工作,把自己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了社会活动家。对此,他不止一次深感追悔:“这不是我这一辈子所追求的。”那些年,80高龄的他,活动之多,甚至连有人从台湾驾机归来,他都会被邀请去参加接见。与他很亲近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是科学家,怎么什么活动都得参加,不能推掉吗?”周培源无奈地说,不去不行啊。

晚年,三峡工程成了周培源最关注的事情,他是“缓上派”的代表人物,始终坚持自己不同于主流派的主张,即便住院期间,也不顾自己患有心脏病,会与人拍着桌子争论。

1993年11月23日晚,他和往常一样来到客厅,此时电视正播放一档节目,一位熟悉的科学家,在银屏上大谈有关三峡的问题,他听后一言不发,在沉默中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先在阳台上打了一套太极拳,然后下楼到老伴房间问安。说话间,他感觉心脏有些不太舒服,说,我要回卧室躺一会儿。过了一阵子,家里人去房间叫他吃早点,才发现91岁的周培源,已经溘然长逝,永远地睡着了。

资料来源:

1、宋春丹《科学界一代宗师周培源,为什么却说这一生非自己所求》

2、杨宽《历史激流:杨宽自传》

3、百度百科《周予同》《江隆基》《周培源》等

2022-07-10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青衣仙子的一维空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13/177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