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到底有没有谋反

作者: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没多久,北宋朝廷就爆发了一起大案: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勾结宰相卢多逊准备弑君谋反。这起震动朝野的谋反案最终被赵光义兵不血刃地镇压下去,赵廷美被废,死在了房州(今湖北房县),卢多逊流放到崖州(今海南三亚),并死在了这里。

01、“金匮之盟”的最后人选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赵光义平定了盘踞在太原的北汉之后,意气风发地带兵北上去收复幽州。七月六日,他在这里制造了让他“一战成名”的高梁河惨败,大腿上中了两箭的赵光义乘着驴车,历时两天,从燕京一路狂奔三百多里,逃到了大宋境内的金台驿(今河北保定)。

正是在这场大溃逃里,赵光义凭借超凡的奔袭能力和熟练的驾驶技能,为自己博得了一个“高梁河车神”的终生荣誉称号。

在赵光义失联的两天两夜里,前线的一大帮将士们群龙无首,难免有人猜测赵光义是不是殉国了。为了保证有人统一指挥十几万部队有序撤退,一些不愿意透露名字的人就准备拥立同在军中的赵德昭,也就是赵匡胤活着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

这件事还没执行的时候,赵光义还健在的消息就传了回来,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把这件事搁置了下来。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回到了开封以后,不知道是谁给赵光义汇报了,心里有鬼的赵光义对此耿耿于怀。

八月二十七日上朝的时候,大家都说打下太原快四个月了,将士们的奖金不能再拖了,赵德昭也忍不住附和了一句。但就是这一句话把赵光义惹毛了,他冲着赵德昭吼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以后再来发这个奖金也不晚啊!”

如果不是那个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德昭应该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所以他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后特别的小心翼翼。自从出了高梁河这档子事以后,赵德昭就越发紧张,听到赵光义这么吼了一句之后惶恐不已,出门之后就问手下有没有带刀。手下回复:“没有,宫中怎么敢带刀。”赵德昭一路奔出皇宫,随便找到一个茶酒阁,进入包房之后拿起一把削水果的刀就抹了脖子。

这件事震惊了赵光义,他对自己的发怒悔恨不已,赶到茶酒阁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边哭边说:“你这个痴儿啊,哪里至于这样?”

赵德昭死了以后,赵匡胤的儿子就只剩下一个赵德芳。但是一年多以后的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三月,年仅22岁的赵德芳病重,不治身亡。

现在的局面就比较微妙了。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此前肉眼可见的皇位继承顺序应该是这样的: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但是现在,处于这个继承链条最末端的两个人不在了,就只剩下中间的赵廷美一个人。

02、与卢多逊共谋造反被废

赵廷美原名赵匡美,赵匡胤当皇帝之后避讳这个“匡”字,他哥哥改名叫赵光义,他改名叫赵光美。后来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又要避讳这个“光”字,他就只好再改名叫赵廷美。

赵光义登基之后,从表面上看还是把赵廷美当成了理论上的皇位继承人的,直接就把他任命为开封尹、齐王。太平兴国五年赵光义第二次北上亲征的时候,还把他任命为东京留守,可以说非常器重。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一年多,赵廷美就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太平兴国六年秋,有人举报他涉嫌谋反。赵光义对此的态度是有点生气,但是将信将疑,决定查一查。事情很快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三月,赵廷美谋反的事情被查清楚了,他准备弑君篡位,还悄悄勾结宰相卢多逊,为今后的事业铺路。赵光义忍无可忍,将赵廷美贬为西京留守,连同他儿子一起全部迁到了洛阳,把卢多逊贬为兵部尚书。

但是想不到赵廷美去了洛阳之后依然不消停,心怀怨恨,满嘴牢骚,继续勾结兵部尚书的卢多逊。

赵光义心说,上次这么轻轻处罚一下已经很给面子了,你们这是给脸不要脸啊,于是一纸诏书将赵廷美削去一切官职,让他留在洛阳家中反省,把卢多逊发配去了崖州(今海南三亚)。

随后又有人上书说,赵廷美留在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始终是个隐患,不如扔到自古以来的皇家流放地房州(今湖北房县)更加稳妥。赵光义从善如流,立刻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正月,赵廷美惊惧交加,病死在房州,至此,金匮之盟上的继承链条全部断裂,剩下的就只有赵光义自己的儿子了。

03、背后是赵普和卢多逊的角力

这起宗室谋反案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的简单,但是事实上相当复杂,因为这事自始至终中贯穿着两个人的生死较量——前宰相赵普和现宰相卢多逊。

赵匡胤在有一段时间,既喜欢赵普,也喜欢卢多逊。

赵普招他喜欢是因为资历。赵普至少在后周时期就跟着赵弘殷和赵匡胤打仗,赵匡胤后来一直把赵普当兄弟,甚至称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子”,两人感情之深,几乎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

而卢多逊招他喜欢则是因为机灵。卢多逊是官宦世家,进士出身。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知道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于是就开始努力读书。卢多逊发现了赵匡胤这个爱好之后,就让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把赵匡胤借阅的书目告诉他,他回家之后通宵达旦地阅读。等赵匡胤跟群臣聊起书中的问题时,事先拿到了题目的卢多逊自然回答得又快又好,深得赵匡胤喜欢,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就做到了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

一直希望更进一步的卢多逊看不上赵普这样凭资历走上高位的“半文盲”,所以很想找机会取而代之,经常借着恩宠在赵匡胤面前说赵普的坏话。赵普开宝六年罢相,卢多逊也出力不少。赵普罢相之后一直没能获得赵匡胤的重新启用,就这么过着心急如焚的退休生活。赵光义即位之后,本来看在以前老交情的份上,想让他来发挥一下余热,都已经把他调回开封了,但是因为卢多逊又在旁边下烂药,让赵光义打消了这个念头。

卢多逊的烂药找准了赵光义的痛点,他说:“赵普不支持你当皇帝。”赵光义听到这句话当然很生气,但是又不方便去找赵普对质:“听说你不支持我当皇帝?”于是,赵普就这样一直被闲置了下来,直到太平兴国六年有人举报赵廷美和卢多逊勾结谋反,他才找到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机会。

举报赵廷美的人主要有三个:柴禹锡、杨守一、赵镕,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此前都是赵光义当晋王时候的潜邸亲信。史书上一直没有对他们举报赵廷美的动机有明确说法,也没说过他们到底是怎么给赵光义告状的,但是所有的资料上都记载了一个细节:赵光义得到举报之后,第一时间去找赵普核实。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举动,赵廷美和卢多逊勾结要弑君篡位,赵光义得到消息之后居然会找八竿子打不着的退休人士赵普来核实情况。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柴禹锡等三人在告状的时候,给赵光义留了一个口子,“不信你去问赵普”。所以这才给了赵普一个单独面见赵光义的机会。

而赵普见到赵光义之后,除了说到赵廷美的事情之外,还额外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给赵光义表明态度,说他虽然被权臣(暗指卢多逊)诬陷,但是愿意留下来工作,帮助赵光义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第二件事是他告诉赵光义,当年杜太后和赵匡胤商量金匮之盟的时候,他就作为会议记录在场,而且这个会议记录就放在某处,请赵光义自己去拿出来看。

赵光义按照赵普的指点,拿出了这个金匮,打开一看,誓书果然在里面,末尾还写着“臣普书”三个字。不管这一份文件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赵光义按照赵普的意见去临时制作的,它的突然曝光都牢牢确立了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

赵光义看到这个东西之后龙颜大悦,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这句话是春秋时期卫国著名的贤臣蘧瑗说的,他的意思是:“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前四十九年犯的错误了。”而赵光义此时才42岁,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不用等到五十岁,就能知道以前犯的错。”言下之意就是多亏了赵普给他弥补上了金匮之盟这个巨大的错漏。

为了奖赏赵普的功劳,赵光义当年九月就给赵普重新安排了工作,一来就是顶格,让他当了宰相。但是,他随后又意识到了赵廷美的继承权问题,专门找机会问了赵普应该怎么处理。赵普继续发扬自己实话实说的风格,说:“太祖当年已经错过一次了,陛下你准备接着错吗?”

听了这句话,赵光义信心愈发坚定了。

04、一个很好玩儿的假设

我们可以这么假设一下。

被闲置的赵普很不甘心,希望找一个机会东山再起。他从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上看出赵光义对于皇位继承权的私心,也明白赵光义对于赵廷美的不安,于是想了一个一石二鸟的计策,利用赵光义急于巩固皇位的心理,既帮他解决赵廷美这个后顾之忧,又帮自己解决掉卢多逊这个心腹大患。

鉴于他当年和赵光义亲如兄弟,赵光义的潜邸都是他的熟人,他就找到了因为卢多逊当宰相而不怎么得志的柴禹锡等人,让他们去举报赵廷美和卢多逊谋反,自己趁机给赵光义表明心迹。

一切都开始符合逻辑了起来。

赵普当了宰相之后,卢多逊已经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赵普曾经多次暗示让他辞职,但是卢多逊觉得自己在相位上也许还能和赵普抗衡一下,一旦辞职那就真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了,所以坚决不辞职,想做一下困兽之斗。

于是赵普开始下死手。太平兴国七年三月,赵普收集(或者说制造)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证物证来证明卢多逊深度参与了赵廷美谋反一事,包括卢多逊跟赵廷美表明过心迹:“等陛下驾崩以后,我尽全力辅佐大王你。”

案件很快就定性了,赵光义非常“痛心”地把案情拿到朝堂之上讨论,问大家应该怎么处理。大家当然知道赵光义和赵普想怎么处理,以太子太师王溥为首的七十四人联名上书,请求赵光义将卢多逊和赵廷美砍了。

看到这样的“民意”,赵光义非常“宽宏大量”地把赵廷美削去一切官职和爵位,将卢多逊削职为民流放崖州。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赵廷美病逝一年之后,卢多逊也死在了崖州。

赵光义和赵普各自的心腹大患,都解决了。

赵廷美死后,赵光义曾经痛心疾首地跟宰相们聊过关于赵廷美的事情:“赵廷美不是太祖和我的同母弟,他的母亲是陈国夫人耿氏。这孩子从小脾气就不好,长大了更是凶恶,太祖和我看他岁数小都让着他。宣祖(指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去世以后,耿氏改嫁了另一个姓赵的,生了一个儿子叫赵廷俊。我因为赵廷美的面子,就让赵廷俊到宫中当侍卫,谁知道他竟然把宫里的事情泄漏给赵廷美。前段时间我扩建金明池,修好了池中间的水心殿,当时还没造好桥,我准备坐船去看看。赵廷美就跟手下商量,准备趁这个机会对我下手。阴谋失败以后,他又在家里装病,希望借着我去探视的机会对我下手。这件事我要是真的追究,他绝对是死罪难逃。把他送到洛阳去,本来是让他好好反省的,但是想不到他竟然牢骚满腹出言不逊,我这才把他送到房州去思过。而他的同母弟赵廷俊,我也没有杀他。对赵廷美,我真的算是仁至义尽了。”

赵光义这一番话,无非就是传达三个意思:第一,赵廷美不是杜太后的儿子,能不能参与杜太后制定的“金匮之盟”,资格存疑;第二,赵廷美先后两次想要弑君,证据确凿,简直是自作孽不可活;第三,不杀赵廷美,已经是赵光义对他的极大恩惠了。

05、赵廷美和卢多逊的动机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赵廷美到底有没有和卢多逊谋反呢?

赵光义比赵匡胤小十二岁,赵廷美比赵光义小八岁,如果赵光义要执行金匮之盟的法则,那么两人之间八岁的年龄差,并不足以保证赵廷美以健康的状态去登基,甚至他还可能死在赵光义的前头。

如果赵廷美对皇位有想法,那么他可能会勾结当时的权臣卢多逊提前行动,确保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当一次皇帝;如果赵廷美对皇位没有想法,但是当他看见赵德昭和赵德芳连续死亡之后,自己心中难免有些害怕,这种局面逼得他提前行动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站在赵光义的角度,他也非常清楚,自己是怎么坐上这个皇位的,赵廷美就能够怎么坐上皇位,对赵廷美的提防之心是人之常情。

在这两方面的压力让赵廷美可能有些微的想法,但是并没有真正去执行,只不过发发牢骚、说说狠话、跟手下人许诺一点前程而已。但是正是这些话成为了他谋反的罪证,到最后只能认罪伏法,找不到辩解的理由。

至于卢多逊,他也有跟赵廷美勾结的动机。卢多逊虽然是宰相,但是当时朝廷有三位宰相,他排名最后,前两位是薛居正和沈伦。他要当上首相,翻不过前面两座大山,正好赵廷美流露出了这方面的意思,他于是也就跟赵廷美一拍即合,两个人开始眉来眼去结成同盟。至于那句“等陛下驾崩以后,我尽全力辅佐大王你”,你可以理解为他们要弑君,也可以理解为等赵光义寿终正寝,毕竟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么说也没毛病。所以朝廷最后给他们定的罪名是“诅咒皇帝”,听上去倒也合情合理。

所以,在这一起著名的谋反案里,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赵廷美和卢多逊并没有弑君谋反的策略,这不过是赵普为了重回权力巅峰,和需要巩固皇位、重新制定继承权的赵光义联手搞的一起冤案。

2022-09-08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913/180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