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红旗渠失败原因的分析

—红旗渠工程目标从解决林县缺水问题转变为红色旅游

作者:

红旗渠是一个目标单一的工程:引水,解决林州市(原林县)的所谓缺水问题。红旗渠的最大引水能力为每年7.25亿立方米,但是这个目标从来就没有达到过。红旗渠建成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年引水量曾一度达3.7亿立方米。之后年引水量一路下降,不时出现断水,至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年引水量只有0.7亿立方米,不到工程最大引水能力的十分之一。逐步干涸的红旗渠,渐渐转变为红色旅游的景点,偏离原来的工程目标,真实地体现出红旗渠不讲科学与技术的乱干蛮干精神。

图1:红旗渠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一、习近平: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红旗渠确实是用命换来的

中共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等地朝拜,发出的政治信号十分明显。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时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1]习近平也曾这样说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

社会主义是拿命换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也道出了红旗渠工程的本质,确实体现了中共的特性和宗旨。

单从红旗渠这个引水工程而言,它是一个失败的工程。从工程目标的建立到工程的实施,没有一点科学与技术含量,靠的是敢干、蛮干的精神。2016年6月18日大陆《大中华在线网》刊登了一篇题为《李锐:红旗渠是一个失败工程》的文章,李锐指中共60年代曾用10年时间修建的“红旗渠”,目前已沦落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与当初豪气冲天的灌溉,估计早已不沾边了。[3]原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璋和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王季震指出“干涸的红旗渠,将有渐变为现代文物的危险”[4],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红旗渠是拿命换来的,这话不假。有报道说:在建设过程中81名干部和民工失去了生命,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5];另有报道说:官方统计的死亡189人,重伤致残256人的代价[6]。据说红旗渠是为了解决当年不到60万林州人的缺水问题,用几百人的死亡与重伤致残来换取,这个代价难道不是太高了吗?这和习近平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不是矛盾的吗?在和平时期用生命代价去换得一个血色旅游景点,这正是红旗渠的悲剧所在。

图2:红旗渠是拿命换来的,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数百人死亡或重伤致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的第一张宣传画:哎哟,又有人牺牲了。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红旗渠引发了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围绕漳河水量的争夺,村民发生械斗,甚至动用土枪土炮和炸药,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最后中央政府直接插手介入。在红旗渠纪念馆中保存有关争水的案例30余件。这是否也体现中共的宗旨和性质?争水冲突中的真实的死伤人数至今没有公布。

二、建设红旗渠工程的依据:林州严重缺水,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

红旗渠原名是引漳入林工程,指通过70.6公里长的人工干渠把山西省长治市的漳河水引导至河南林州市、再通过灌溉渠道送往林州各地的引水灌溉工程,是中共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典型工程,是中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被神化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第八奇迹。

建设红旗渠工程的依据是:河南省林州市历史上严重缺水,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贫穷山区。每逢干旱,不仅颗粒无收,连饮用水都成问题[7]。

习近平参观完红旗渠后,28日来到了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参观,感慨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根据考古发掘证实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因此河南安阳市也被称为中国古都之一。

图3: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难道这里历史上严重缺水,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地方?中华文明起源于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林州市是安阳市的一个下属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经113°37′~114°51′,北纬35°40′~36°21′之间,背靠太行山,面向华北平原,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不错。林州又地处中华文明摇篮地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夏朝归属冀州,周属卫,秦属邯郸郡,民国时期属河北道,与河北关系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州市归属河南省。

林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林州市属于半湿润地区,根据《林县县志》记载,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雨量683.9毫米;根据《红旗渠网》资料,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雨量645.6毫米。另有资料说,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毫米。王瑞芳在《中国当代水利史》一书中指出,年平均降雨量697.7毫米,年平均气温12.7℃。本文采用年降雨量683.9毫米这个中间的数据。全市属海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过境水3.78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0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有重复计算部分,所以水资源总量为5.652亿立方米。

林州市面积2046平方公里。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9年的数据显示:林州市户籍总户数有32.52万户,户籍人口有108.9万人,常住人口有81.5万人。林州市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常住人口有81.5万人,每个常住人口的水资源拥有量为693立方米。这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都没有计算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按照吴季松的《中国可以不缺水》一书提供的资料,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是441.1立方米、363.1立方米和456.9立方米,林州市的人均水资源量高于这三个省的水平[8]。

建设红旗渠时林州的人口约为60万,那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942立方米。

按林州市平均年降雨量683.9毫米和面积2046平方公里计算,林州市平均每年的降雨量为14亿立方米,而只有5.652亿立方米被计算成水资源量,只占降雨量的40%。5.65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可以折算成276毫米的地表径流深。

水资源量折合成地表径流深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当地表径流深大于150毫米,可以保持有植被的生态系统,基本可保证适当人类活动,维持原有生态系统不退化,即最低水资源量。如果要在人类活动的条件下维系较好的植被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深要大于270毫米[9]。

而林州市在40%的降雨量被折算成地表径流深的条件下,地表径流深依然大于270毫米。这就说明,林州历史上严重缺水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假说。安阳会被选作商朝后期的皇城,如果安阳周围地区的水土条件这么不好,十年久旱,为什么安阳会被选作商朝后期的皇城呢?这在生态环境、在地理条件上都讲不通。

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期间,一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连年大旱,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由此也不能得到林州历史上严重缺水,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贫穷山区这样的结论。514年期间,一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平均五年发生一次自然灾害。514年期间,一共发生大旱绝收30多次,最低也是150多年发生一次严重干旱。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没有一个地方是十年九旱的。安阳市殷墟是习近平向往已久的圣地,而在圣地不远的林州怎么可能是这么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比之前更高,这和毛泽东的改造山河、破坏生态环境有关。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20/183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