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为保所谓的18亿亩耕地展开的大折腾

—三论中国耕地数据不靠谱

作者:

在中共政府公布的耕地中,不但包括了人们通常理解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还包括被严重污染的耕地,就是规范中所说的整理地。此外还包括已垦滩涂和海涂。部分园地、林地和草地,可以随时划入耕地。部分建设用地也可以划入耕地,比方说烂尾的住宅楼、烂尾的工业园区和鬼城,它们只是临时改变了用途的耕地;果树、茶树和林木也可算耕地,它们也只是临时改变了用途。也可以说,对耕地的定义就埋下了大折腾的地雷。

关于已垦滩涂和海涂成为耕地一事,笔者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学地理系和生物系的许多老师都研究在滩涂和海涂种植一种叫大米草的植物,是一种野生大米,能在含盐量较高的海水中生长,可以用来当饲料用来喂猪,但那时滩涂和海涂都不算耕地。后来这种植物经过改良,据说可以食用,但品质很差,产量很低,基本上还是当饲料用来喂猪。现在中国少耕地,便拿滩涂和海涂来滥竽充数,从数量上来说,潜力非常大。不要忘记,18亿亩耕地中有不少是滩涂和海涂。

德国的一句俗语,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中。《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规定,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

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主要包括种植粮食作物、非粮作物,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轮种、间种和套种等。其中,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豆类等作物;非粮作物包括蔬菜、棉花、油料、糖料、饲草、烟草等作物。

2.复合耕作条件下,以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主要包括间种(如农林、农果间种)、套种、复种、轮歇(休耕)等。

3.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人为不耕种而使耕地荒芜,但通过简单措施即可直接恢复耕种的土地。

4.有计划地“休养生息”的耕地。

5.因降雨、洪水、地震、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被破坏或通过简单措施即可直接恢复耕种的土地。

6.因气候、水源条件等原因,造成干旱或缺水,暂未能耕种的土地。

7.因地下采矿等造成地面塌陷,但耕作条件未损失且仍在耕种的土地。

8.非牧区原有耕地上种植饲料作物的土地,如饲用玉米、苜蓿等。

9.耕地上修建简易塑料大棚或地膜等,用于培育秧苗、种植蔬菜等,对耕作层无实质性影响的土地。

10.耕地已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但实地仍在耕种的耕地。

11.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内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但科研、教学建筑物(如教学、办公楼等)等建设用地除外。

12.城镇村庄内部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13.在林区范围内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14.在江、河、湖、海等围垦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且平均每年能保证稳定收获一季的土地。

15.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土地整治工程,或农民自主开垦等新增的耕地。

16.耕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内,因盐碱化、沙化等原因未耕种的耕地。

从这些可以确认为耕地的细则来分析,中共政府发布的耕地数字中,水分很大。

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宣传口径,按照“三调”规程和用途管制要求,这次调查严格区分了“耕地”“园地”“林地”地类,这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2021年8月26日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留华说:“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可以看出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三调”成果也反映出,10年间,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说明当前我国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一些地方还暴露出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三调”发现有880多万亩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被开垦成了耕地,而同时,又发现有1.8亿亩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种了树,其中有6200多万亩是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新增乔木林地4900万亩、灌木林地1.8亿亩;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约6500万亩草地流向林地。这些与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又影响国土绿化成效长期巩固。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9]。

从朱留华的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政策改变的自下而上的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如今已是荡然无存。过去获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可以自己决定种什么,怎么种。现在回到了计划经济,由各级政府机构,特别是中央政府机构,来决定每一户农户种什么,用高科技大数据(卫星监测和卫星照片)来指导。

吕德文在文章中提供了自动提取“非粮化”耕地复耕地块前后时相对比图。前时相中应该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通过卫星照片判读,认定为“非粮化”耕地,这些土地面积已经计算在公布的耕地面积中,是所谓的临时改变了用途的林地和园地。后时相则反映了大折腾之后,园地、林地重新转变为耕地。

简言之,如今在农村地区的大折腾,正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目的之一,“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图6:自动提取“非粮化”耕地复耕地块前后时相对比图(资料图/新华网),图片来源:吕德文

三、第三次国土调查中的耕地面积

2021年8月25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关于耕地有如下数据:

(一)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3139.20万公顷(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3211.48万公顷(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6435.51万公顷(96532.61万亩),占50.33%。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个省份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的40%。

位于一年三熟制地区的耕地1882.91万公顷(28243.68万亩),占全国耕地的14.73%;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4782.66万公顷(71739.85万亩),占37.40%;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6120.62万公顷(91809.26万亩),占47.87%。

位于年降水量800mm以上(含800mm)地区的耕地4469.44万公顷(67041.62万亩),占全国耕地的34.96%;位于年降水量400-800mm(含400mm)地区的耕地6295.98万公顷(94439.64万亩),占49.24%;位于年降水量200-400mm(含200mm)地区的耕地1280.45万公顷(19206.74万亩),占10.01%;位于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的耕地740.32万公顷(11104.79万亩),占5.79%。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7919.03万公顷(118785.43万亩),占全国耕地的61.93%;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959.32万公顷(29389.75万亩),占15.3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712.64万公顷(25689.59万亩),占13.40%;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772.68万公顷(11590.18万亩),占6.0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22.52万公顷(6337.83万亩),占3.31%。

四、中国耕种面积可高达32亿亩

为什么说第三次国土调查中耕地这个数据不可靠呢?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5/188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