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八十年代第一个“万元户”,如今现状如何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华社通过照片的方式报道了山东一家农户依靠种植棉花收入超过一万元的事件,这则新闻被国内将近50多家媒体争相转载,从此出现了“万元户”的叫法,并逐渐成为那个世纪最受关注的流行词。

1979年中国出现的第一个“万元户”就是黄新文,那么他到底是凭借什么发家的?当初风光无限的他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

风口之上的黄新文

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业和工商业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给人们创造出了众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的改革就像是一阵东风,给新中国的广大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

1979年2月19日清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让国人震惊。文章提及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小榄公社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一家人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同时,以饲养生猪为家庭副业,两方面的劳作让他们获得万元的年收入。

这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新闻媒体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黄新文一家的收入情况,还对其进行细致地剖析。依照建国初期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分析,扣除生产与生活所消耗的成本支出,黄新文家一年的净收入高达6000元。

这样的收获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要知道当时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家农户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万元户”之所以罕见,是由物价水平和人民币面值决定的,那时候大部分生活物资都是以毛为单位计价的。工人们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块钱,今天动辄就几十元的肉只需要几毛钱而已。

一个家庭存款想要超过1000元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是收入超过一万了。据相关历史数据统计,按照1979年全国人均收入668元的标准,那么想要积累到1万元,需要不吃不喝长达15年的时间。

所以黄新文的事情一经报道,顺理成章地就成为全国上下所有人崇拜的对象。

实际上黄新文与大多数人一样是出生于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环境让他和广大农民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黄新文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他会去尝试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猪肉产量只有790万吨,年人均猪肉的占有量仅为8.2千克,减去其中的损耗后到手的只有不到6千克。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人均一月只有不到一斤的猪肉,这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黄新文抓住了致富商机。

何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改革不仅在沿海各城市进行推广,内陆地区也在不断地推进,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为激发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国家会给予创业者众多资金和政策福利支持,“要致富,先修路,少养孩子多养猪”,像这样鼓励生产的标语随处可见。

黄新文试图借着国家改革的东风,寻找创业的机会,准备大干一场,他决定将全家的积蓄都用来投资生猪养殖,1978年黄新文一共购买了25头猪,其中有母猪和用来繁殖的种猪。

黄新文一家此前并没有任何大规模养猪的经验,不过这种事情怎么能够难倒富有挑战精神的黄新文,他前往专业的生猪养殖户进行学习,再结合其他养猪农户的饲养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养殖体系非常符合生猪的生长周期,他饲养出来的猪生长速度极快,健康状况相当良好,小猪仔在短短几个月就能够长到一百五十斤左右,这样的出栏率就算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优秀的。

正是这25头猪不断繁殖发展至后来的庞大规模,利滚利,黄新文把成年的生猪通过市场自主销售以及和政府直接对接的方式进行出售,将二十一头成年猪卖出,换得近两千元的净收入,利润可谓是极其丰厚。

就在这时,国家原先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为迎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让产品的市场价格随着需求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猪肉的价格突然间疯狂起来。

故而在短短一年内,黄新文仅依靠养猪就实现了近5000元的收入。

或许在现在看来5000元并没有多少,可在黄新文生活的那个年代,足以顶得上整个村庄所有人一年赚得的钱。

黄新文利用自己养猪赚得第一桶金,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养猪规模,提高自己的生猪产量,这样的规模对于黄新文实现年收入过万的目标完全不是问题。

不得不说黄新文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人,他总能够将资源利用率提到最大化,对于家中饲养生猪产出的粪肥,他以实惠的价格出售给生产大队,换取一笔不错的收入,依照工分制度来进行换算,黄新文一家仅在公社内的收入就多达三千多元。

当然以上这些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据黄新文描述,他们一家共有八口人,公社内的工作是由家里的三个主要劳动力做的,家中的养猪种植果树等副业则是由母亲和几个孩子共同照料。

一家人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为家庭生产工作尽一份力,切实贯彻了劳动最光荣的称号,“万元户”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万元户”的辉煌时刻

作为罕见的万元户,黄新文对于人们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在所有人心目中这是财富的象征,代表着在社会上拥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和影响力,巨额财富让黄新文一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黄新文本人也成了当地的红人。

他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扬,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主要对象,黄新文的出现为所有普通劳动人民树立了榜样。作为养猪大户的杰出代表,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重要的会议,与大家探讨自己的致富秘诀和养猪方法。

这一现象被记者发掘,将其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这在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阶段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或许人们会以为像黄新文这样的人属于暴发户,短时间内财富迅速膨胀,必然会让他看不起同为普通百姓的人。令人欣慰的是,对前来咨询创业的人们,黄新文从来都是知无不言。

他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如何正确地寻找创业之路,细心地传授自己的养猪秘诀,完全没有任何遮遮掩掩,他本人觉得养猪秘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他在食品站工作的弟弟给他搭配了较为合理的饲料配方,另一方面是将自家的粮食在粮站换成碎米在作为生猪饲料。

黄新文将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那些想养猪的人,他一心只想带着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这种品质就算放在现在同样是极其难得的,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生活渐渐富裕起来,生活条件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改善,黄新文首先为自己的家人建起一百多平米的新房子,配置起最有名的生活四件套: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以及手表,这些东西在对人们而言都是极为奢侈的物件。

更让人为之羡慕的是黄新文特意从香港购买了内地无法购买的飞利浦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极其具有轰动性的事情。父辈们经常提起他们为了看电视,通常都要跑几里路去大队部或者有电视的人家里,这台稀有的电视机就是黄新文家富裕的象征。

生活如此富足美满,黄新文无疑是人生的赢家,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原本能够继续这样辉煌下去的他,无奈遭受了上天的捉弄,突如其来的灾难令黄新文的家庭状况一落千丈,最终遗憾收场。那到底是怎样的意外扭转了黄新文的命运呢?

天有不测风云

现如今的黄新文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之中的百万富翁,相反,他褪去了半生繁华,躺在病床之上摇摇欲坠,每天都面临着无法再醒来的恐慌。原本富裕的家庭随着他的倒下逐渐没落,一贫如洗。

最初在村子里修建得高大阔气的房子,在周围众多高大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矮小且落魄。时代在改变,一切都在与时俱进,唯有这栋房子一成不变,它仿佛在默默讲述一个时代的落幕,在记录一个人半生的繁华与衰退。

黄新文没有坐吃山空,更没有肆意挥霍,按照道理来讲,三十年前就是万元户的黄新文之后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凭借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发现商机创造财富的能力,生活应该会比之前更好才是。

现实却非常残酷,一场意外否定了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和成就,剥夺了他创造奇迹的勇气和机会。

常年从事养猪这一行业,黄新文为自己的事业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可以说是透支自己的身体来换取财富,健康状况日渐堪忧,经常需要用药物来缓解身体上的不适。

2000年,黄新文帮助同村人盖房子的时候,头脑突然发昏,不慎失足从高处坠落,头部撞击到散落的砖头上,瞬间陷入昏迷。

家人赶忙将他送入医院抢救,经过数个小时的手术,黄新文成功脱离了危险。但他的精神却因头部的撞击出现异常,经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眼神迷离的状况。

为了给黄新文筹集医药费,家人将多年积蓄都消耗一空,除了他曾经修建的老房子之外,家里人将能够变卖的物件都换成现金来给他治病。

即便是万元户的他们,在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同样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以当时的医疗技术和条件根本就无法治愈这样的病症,黄新文的精神疾病仍旧没有好转。

就这样黄新文一家将早年积攒的大量财富消耗殆尽,曾经万元户的光环慢慢退却。

最令人难过的是黄新文精神不健全,经常会捡垃圾回家当做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他的母亲和妻子不得不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无心经营原有产业,猪场渐渐荒废下去。

黄新文的家里因没有多余的积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日益破损,无力修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危房。而黄新文的两个儿子虽然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不过和他们家当初的辉煌比起来不值一提,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够重新来过,可我们不禁还是会去假设,倘若黄新文的生命之中没有出现这一场变故,他一定能够做出极其耀眼的成就。

黄新文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前半生创造奇迹。特别是黄新文用自己成为万元户的经历来为世人诠释什么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任何时代都有机遇,只有把握住它才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枫树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09/192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