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白丁: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的选择

作者: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中国父母的口头禅,也是套在孩子们头上的紧箍咒。与此伴生的,是各种校内校外的补习产业和吸干家庭积蓄的学区房概念。但是跑道通向哪里?快跑的目的是什么?对这类问题,大概没有多少父母考虑过,更不要说知道答案了。

看过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用赛短跑的速度赛长跑,注定失败;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明确的终点,再高超的竞技技术都无法保证在比赛中胜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教育,受教育的目的就相当于竞赛中的终点。

传统的路已经被堵死

中国在传统上注重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也很简单明确,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宦仕绅阶层。这条路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虽然中国的官民比例达到历史和世界的高点,但是官员的职位早已经被特定阶层把持,他们的后代毋须进场就已经早早站在终点线上获取了官位。而那些想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人,无疑都是这个特定阶层之外的平民子弟,因此对于他们,想通过类似于传统的教育进入仕途的打算不过是一厢情愿。

仕途的路已经被封死,那么留给平民子弟的机会还有什么?欧美的教育理念和欧美家庭的教育选择也许能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欧美教育的启迪

在欧美和大多数自由开放的国家,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发掘和释放潜在的特质,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既具备通识、又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长和技能。这样培育出来的毕业生,是能够合作兼容和互补互助的社会成员;整个社会也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与这样的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是家庭的教育选择。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鼓励孩子基于兴趣和自身优势选择课程和学业方向,而以收入前景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家庭并不是社会主流。在孩子们眼中,教育是自己参与下的选择,因而他们也就把接受教育看作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中国学校近年来盛行一种学生自创的“仪式”,就是在考试结束后撕掉课本以发泄平日被压抑的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如果欧美孩子们看到这种弃书盛况,一定会错愕不已。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龄人如此痛恨书本痛恨学习,就像中国的孩子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对于国外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充满乐趣。

什么是

在中国,被“起跑线”绷紧的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培养出兴趣,就已经身不由己地被迫接受父母为他们选定的、他们将厌恶和痛恨的学业。而父母为孩子选择学业的标准几乎千篇一律都是:今后能带来好职业、高收入和稳定生活。但是好像没有人愿意花几分钟时间进一步思考:什么职业是好职业?什么样的收入水平算是高收入?在缺乏三大基本社会保障(全民医疗保健、平等教育、稳定的养老机制)和法律保障的中国社会,即便有了好职业和高收入,就一定能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吗?

无论衡量“好职业”的标准是什么,目前的现实是,中国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但与“好职业”无缘,而且至少半数的毕业生在毕业一年之内甚至都无法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的工作。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快递业和送餐业欣喜自豪地宣告:持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员工比例逐年上升。

由于缺少工作岗位,许许多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平民子弟不得不从事另一项工作:为政府提供有偿舆论导向(也就是充当俗称的“五毛”)。和快递送餐相比,这份工作在卑微之上还透着无耻。没有哪个父母会自豪地向亲友炫耀:看看我们家孩子多有出息,是拿了大学文凭的五毛。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终极期待就是有一个“高收入”。直到今天,无数家庭仍然把头埋在沙里而不愿面对这个现实:中国年轻人是全球“啃老”比例最高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怀揣大学毕业证书的“啃老”族。那些幸运地找到工作远离父母的年轻人,也由于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得不选择合租甚至混居以缩减开支。他们的住所大多远离工作地点,因此,他们每天必须像潮汐般在工作地点和居住地之间数小时地飘荡。几年前,曾出现过一段假托外媒来形容中国年轻人的文字:

“中国的…年轻人…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那是几年之前的情形。现在的年轻人比那时更加悲惨,他们连“物质的、世故的”生活都快得不到了,更不要说过上“稳定的生活”。

中国父母之错

那么,中国的父母们错在哪里?

他们错在误以为所有人都必须向着同一个目标奔跑,错在把尽快到达终点当作人生要务。当所有的人都争抢同一个目标,他们必定会为了利己而相互倾轧,人和人之间就没有了温情。而为了尽快到达终点,他就会无暇顾及、无心欣赏旅途当中的美景。经过这般倾轧和仓皇,即使第一个到达终点,除了满足地长出一口气,他的人生资产表上仍是一片空白。

中国的父母们还错在误以为把错事做两遍就能把事情做对。那些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父母,他们自己大多是自认“输在起跑线上”的失落的一代人。他们因此更加坚信:如果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没能成功的道路上加倍努力,就能结出完全不同的果实。但是他们至今没能明白:他们自己的“输”,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在这条别人为他们设计的“保证不让你们赢”的路上,他们跑得过于努力。

中国的父母们更是错在把当前中国的教育当作是唯一合理的教育。与上面提到的欧美教育理念相反,中国教育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人都打造成同一个模样。这样做的唯一好处是方便了国家,使它便于使用、仓储和管理如同标准化零件一般的人力资源。而这样做的坏处,则落到每一个个体普通人的头上,所有人的同一性决定了个体的价值仅在于充数(例如,最常被引用的“14亿人的中国市场”),因而每一个个体都随时可能被按需替换甚、抛弃甚至牺牲。

中国的父母们挤破脑袋把孩子送进好学区、自信满满地以为把孩子放到了起跑线上的有利位置的那一刻,他们的孩子就已经输定了。

他们的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逻辑来为他们自己的子女指点人生。

结束语

最近,一位在中国执教多年的西方人在离开中国后,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那是一部冰冷的机器,它用课业和考试骗走了孩子们的童年。孩子们从幼年开始就被它用抽象的说教喂养,因而渐渐失去了人性中的美好、善良和温柔。它的最终产品是没有情感和道德的、完美无瑕的人类废品。

令人担忧的是,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时期的走向。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02/193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