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译丛: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如何席卷全球的

—“一带一路”头十年的发展历程 及其从欧亚过境走廊到全球范围倡议的转变

作者:

事实上,仅有五个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没有签约,原因显而易见:不丹、斯威士兰和海地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印度对中国政府极度不信任(并对“一带一路”经过巴控克什米尔不满);而朝鲜,如上文所述,即使对中国来说也是个弃儿。

“一带一路”如何发展到今天

与“一带一路”在第一个十年后的状况一样有趣的,是它如何走到今天的。下面的(动态)地图显示了截至每个日历年12月31日的“一带一路”成员数量(2023年除外,其数据截止于9月11日)。

【注:英文原图为动态演示地图,显示了“一带一路”成员国从2013到2023在全球的逐年扩展,本图截取了第二年2014年的状态,参见原文链接:https://thediplomat.com/2023/09/how-chinas-belt-and-road-took-over-the-world/】

起步相当缓慢,截至2014年底,仅有五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国家都是我们认为的“一带一路”最初概念中的国家——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陆路或海路中转站。

2015年,随着16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事情开始升温。同样,地理范围也在中欧联系的范围之内。有趣的是,这一年有8个欧洲国家加入,其中大部分是在该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中国-中东欧(China-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CEE)峰会之前加入的。这是当时所谓“16+1”模式的鼎盛时期,中东欧各国争相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桥梁”。

这也标志着“一带一路”扩张的一个主要趋势:其中许多协议将在大型区域峰会之前签署。这反过来又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相对于急切地在大型外交活动上展示尽可能多的签约国,中国在每项协议中究竟花了多少心思。

在没有大型峰会的情况下,2016年的“一带一路”又恢复了温和的扩张态势,仅有5个国家签署了新协议。相比之下,2017年有31个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这一激增主要是由当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论坛推动的。到这年年底,除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外,几乎所有中亚和东南亚国家都签署了协议。中东欧也成为一个坚实的“一带一路”集团,截至2017年底,来自该地区的成员数量已超过非洲。

还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习近平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基本地理重点。截至2017年底,在已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58个国家中,巴拿马和新西兰是唯一不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陆路或海上过境路线地图上的国家。

不过,2018年将是“一带一路”真正走向全球的一年。

在两大峰会的推动下,当年有多达67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协议: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的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峰会。仅在这两次活动中,就有38个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前后,有31个非洲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峰会之前,有7个太平洋岛国加入了“一带一路”。

至此,“一带一路”已经失去了其最初连通欧亚的所有表象,而是成为中国总体外交政策的统称。“一带一路”的成员遍布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洲以及整个非洲大陆。

2019年又是“一带一路”取得很好发展的一年,得益于中国于当年5月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15个国家加入其中,其中10个国家的加入是为这个盛大活动而准备的。

但到了2020年,由于 COVID-19疫情,中国边境关闭了近三年,“一带一路”突然陷入停滞。2020年,唯一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是基里巴斯,它是在世界封控之前加入的。

基里巴斯总统塔内蒂·马茂于2020年1月6日访问中国,这是基里巴斯2019年9月与中国建交后的首次访问。这代表了“一带一路”发展的另一种模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宣布以来,与台湾断绝关系的国家往往会签署“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其拥抱北京外交的一部分。2017年的巴拿马、2018年的多米尼加共和国、2019年的所罗门群岛、2020年的基里巴斯、2022年的尼加拉瓜、2023年的洪都拉斯,都遵循了这一趋势。

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之前,中国与大多数一直拒绝加入的非洲国家签署了协议;当年加入的所有7个国家都属于撒哈拉以南非洲。2022年,全球又有5个国家加入,但2023年迄今只有1个国家加入。

增长放缓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尚未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少——而且它们大多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加入,难以说服它们。

“一带一路”的扩张重要吗?

万亿美元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到底有多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当然重要——此类协议是各国与中国政府保持积极关系(或至少曾一度保持积极关系)的便捷晴雨表。除了外国政府希望从中国获得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流量外,最大限度地发展“一带一路”的象征意义显然对中国政府也很重要。这对签署国来说是额外的动力:如果中国政府正在推动某个伙伴国政府签署协议,那么在没有迫切的国家利益与之背道而驰的情况下(例如,印度对“一带一路”穿过有争议地区的担忧),这些伙伴国政府很可能会签署协议。

但是,如果不附有实际的项目合同,“一带一路”协议是没有约束力的,价值也不大。正如正在重新考虑其“一带一路”俱乐部成员身份的意大利所发现的那样,合作文件在实践中并不总是有多大意义。同样,作为“一带一路”最早一批成员的中东欧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已经不再抱有幻想。

事实上,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CGIT)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和德国都是中国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尽管它们都没有加入“一带一路”。

这并不是说“一带一路”毫无意义——远非如此。CGIT还追踪了2013年至2023年中国为建设和“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提供的5640亿美元资金。AidData发现,在国际发展融资方面,中国以2比1的比例超过了美国——这种全球援助平衡的转变,主要发生在2013年“一带一路”启动之后。正如 AidData的 Ana Horigoshi在她最近为《外交家》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

在“一带一路”的第一个五年(2013-2017年),中国平均每年为海外发展项目提供835亿美元的资金,比之前五年(2008-2012年)平均每年净增313亿美元。仅这一净增额就相当于美国在2013-2017年期间的年均融资总额。

但并非所有“一带一路”成员国都是平等的,尤其是考虑到大部分原始资金都被用于价值5亿美元或更高的“大型项目”上。AidData进一步发现,“尽管贷款规模和贷款组合有所扩大,但‘一带一路’并未导致中国海外开发融资项目的部门或地域构成发生任何重大变化。”

换句话说,加入“一带一路”并不能保证中国投资或发展资金的大量涌入,置身于“一带一路”之外也不会被排除从中国的对外现金流中获益。中国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与“一带一路”倡议之前相同的地方和行业,只是数量更多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的发展也许最好被理解为一种象征:一些国家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期望超过了他们的担忧。考虑到这一点,“一带一路”今天的影响力是重要的,哪怕这只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与中国“脱钩”并不感兴趣。

作者简介:Shannon Tiezzi是《外交家》杂志的主编。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The Diplomat/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30/196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