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诗词的小序和标题

作者:

古人写诗,标题大抵简要明确,如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类;也有比较含蓄的,例如他的名篇中又有《春望》(“国破山河在”)、《秋兴八首》等等。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标题,也可以题为《无题》,李商隐采用这个办法的诗篇不少。

古代又有些诗人会在他作品的正文之前来一小段文字,介绍写作的缘起、背景或其他相关事项,这就是所谓小序,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有小序云:“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又如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有一较长的小序: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如果没有这样的说明,读者理解其词篇就容易摸不着头脑或产生误解;而一读其小序,则立即得到切实的指引,大大有助于欣赏接受其作品。

元好问的小序还指出,这里的文本是他如今的修订稿,这就为深入探寻这首《摸鱼儿》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不安排小序的诗词,怎么帮助读者明白其比较复杂的缘起、背景之类呢?常见的办法是就写在题目里面。这样的标题当然会比较长一点。

试看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古人乡情甚深,重视聚族而居,而一经丧乱,这种令人心安的大好局面就保不住了。白居易的处境恰好正是如此。为了介绍何谓同具“乡心”的“五处”,他在诗的标题中特别逐一提到他的几位兄长和弟妹如今各在何处。如果诗的标题仅作《望月有感》,那么其他种种就要安排一段小序来加以说明。小序和标题的内容往往可以互相转换。

白居易又有一首五古《昔与微之在朝日,同蓄休退之心,迄今十年,沦落老大,追寻前约,且结后期》,原来他们早年已有感于宦海里风波甚多,“朝见宠者辱,暮见安者危”,很想早早退休;现在年纪大了,更打算安排好子女,再多攒点钱,做好养老的准备:“稍无骨肉累,粗有渔樵资。岁晚青山路,白首期同归。”白居易一向是个务实的人,所谓提前退出官场云云,不过说说而已,安全着陆和备足“渔樵资”即养老金才是他最为关注的事情。这首诗颇有助于人们了解白居易,因此其标题也就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只有把题目和正文结合起来细读,才能深入领会他的风格。

读诗只关注其正文是不够的,首先应认真看取其标题和小序(如果有的话)。这正如读一本书,总是要先读其书名和序言(或引言、导言、绪论等等)一样。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中华读书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31/199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