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宝刚:停售官地陷入警号 全面撤辣及恢复勾地表作最后挣扎

作者:
至2002年,政府推出“孙九招”阻止楼市跌市,其中最重手一招正是全面暂停定期卖地和勾地。及至2004勾地表机制“单轨复行”,全面取代定期卖地,由发展商主导土地供应。不过随着经济复苏以及内地居民大手扫入本地物业,政府于2010年实施勾地和“不定期”卖地的双轨制,回应市场需求,其中主动卖地的方式以招标为主。但其后两年楼市愈趋炽热,政府终于宣布取消勾地制度,恢复定期卖地,“重夺”供应主导权。

去年十月我曾撰文提到政府上一季只推出一幅大屿山长沙地皮,已经等同停售官地,实际上承认楼市下行速度加快。到新一季卖地计划更直接表明由于近期市场投地气氛较淡静,故今季政府停推住宅官地,为政府2010/11年主动卖地以来住宅首次按季“零推地”,这就等同向外界宣布楼市已陷入危机讯号,相信到下个月就要推行新的救市措施,包括全面“撤辣”及可能恢复勾地表制度,将供应主导权再次由政府手中转给发展商。

回顾2023年是本港卖地出现最多流标次数的一年,政府与“一铁一局”合共推出12幅土地招标,当中一半流标,部分项目更属“零入标”,当时我已不排除是发展商集体向政府施压,对施政报告只是“减辣”而不“撤辣”表达不满。

今季政府停售住宅地,表面理由是预计第4个财政季度,将有8个私人发展项目完成地契修订,料可提供约1630个住宅单位,连同早前已交由房协发展的荃湾油柑头首置项目,料合共可提供约3570个住宅单位,连同今年首3个财政季度卖地及补地价,估计全年度住宅单位供应涉11,530伙,宣称已相当接近全年目标约1.29万伙(实际上仍差近千四伙供应)。

但显然这只是“报大数”的手法,特别是发展商补地价项目发展时间较有弹性,往往可以因应不同理由包括发展模式及改则拖延数年,将这些项目纳入今个财年根本是“滥竽充数”。即使以政府目前预计的全年度卖地住宅供应约11,530伙计,仍属主动卖地以来近14年最少。

翻查卖地计划供应已是连跌两年,本年度较上一个年度大跌近三成,若与2021至22年度比更大跌近四成,并是自2010年起引入“政府主动卖地机制”后近14年来最少,加上去年私宅动工量及落成量同样偏低,势将影响长远住宅供应量。

停售官地为“孙九招”以来首次楼市危机讯号

今次政府连续两季近同停售官地,即时令人想起自1997年金融风暴后的景况,楼价持续下挫,政府就在2002年由时任房屋局局长孙明扬推出“孙九招”救市,当中包括暂停定期卖地、勾地,以及暂停两铁项目招标等。值得留意是当时香港经历六十多个月通缩期,期间资产价格一直下跌,整体楼价大跌六成半,负资产宗数突破十万宗的新高,被银行没收银主盘数目不计其数,部分发展商更陷入财困,几乎一度破产收场,因此停售官地有当时必要的历史背景。

对于停售官地,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称是在审时度势下作出决定,考虑到住宅市较淡静及轻微下调,认为本季不适合推住宅地,但不代表下季不卖。

不过令政府两难的是,土地市场遇冷,已直接拖累政府的地价收入,去年2月《财政预算案》原估计本年度地价收入约850亿元,惟首三个季度计及官地招标和补地价的总收入仅约156亿元,只是预算案预计全年度卖地收益的18%,差额几近七百亿,已经高于本来预算全年财政赤字的544亿元,恐怕连同其他收入急跌全年财赤势必突破千五亿。

必须要指出,现在市况与二十年前“孙九招”作比较有两方面差异:最新楼价指数较2021年8月历史高位跌23%,虽创近七年新低,重返2017年2月中时水平,但与当时大跌逾六成仍不能比较;但同一时间当时政府库房相对充裕,政府储备当时仍达十五个月开支水平,因此即使“孙九招”利用取消拍卖土地来救市,对于公共开支不构成太大压力。

但二十年后的局面截然不同,库房捉襟见肘,本财政年度的首8个月赤字已有1,641亿元,财政储备降至6,707亿港元,仅是足够十个月开支,创回归以来新低,停止卖地是否能够成功救市仍是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直接带来的负面后果是财赤问题势必恶化,部分“大白象”工程如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如何埋单?你叫当局如何是好?

料恢复勾地表供应主导权交还发展商

今年二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就会宣布新一分财政预算案,面对楼市跌势下行加快以及要稳住卖地收入,特区政府势必需要推出更多救市措拖。我预测政府会进一步撤销全数楼市“辣招”,即是在施政报告内已减半的买家印花税BSD及额外印花税SSD(或以资本增值税取代SSD),仅保留最基本的从价印花税AVD,此举既可压住外界批评政府救市不力的声音,亦是政府最后可以出手的招数。

至于控制土地的主导权,亦好大机会会由政府手上再次转移至发展商手上,说的是已被废弃十一年,在2013年2月被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取消的勾地表制度,避免令楼市不再因为有土地流拍而做成负面效应

翻查资料,勾地表制度由1999年开始实施,是政府当年面对98年金融风暴后,为免流拍造成负面消息,政府推出勾地制度,让市场决定合适供应,稳定物业价格。在勾地表机制下,政府每年拣选土地放入勾地表,任何有意投地的发展商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并申报底价;如果达到政府估计之市场价格,该土地即告“勾出”,纳入拍卖,而申请者必须参加,因此勾出的土地肯定可以卖出。

正如上文提到,至2002年,政府推出“孙九招”阻止楼市跌市,其中最重手一招正是全面暂停定期卖地和勾地。及至2004勾地表机制“单轨复行”,全面取代定期卖地,由发展商主导土地供应。不过随着经济复苏以及内地居民大手扫入本地物业,政府于2010年实施勾地和“不定期”卖地的双轨制,回应市场需求,其中主动卖地的方式以招标为主。但其后两年楼市愈趋炽热,政府终于宣布取消勾地制度,恢复定期卖地,“重夺”供应主导权。

不过这个做法在2020年后的“新.香港”,仍然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需要考虑,特别是我在前文《2023年香港输掉了全世界,明年会否输埋自己?》提到,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呼吁全港各界别的“小利益”须服从国家、民族、香港的“大利益”,工商界更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将个人的小我融入香港的大我、祖国的大我之中”,这种将土地供应主导权由政府交还商界,又是否中央所乐见,令这个问题变得加倍复杂。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09/200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