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他的右派言论把郭沫若都气坏了 却因跟毛的关系逃过一劫

—他敢公然顶撞院长

作者:
这样的发言已经让身为院长的郭沫若很不高兴了。但陶孟和仍然不管不顾,在这一年9月中科院召开的批判大会上,大家都一起愤怒声讨右派时,陶孟和又站出来大声疾呼说:“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气急败坏,当即决定给陶孟和戴上一顶右派帽子,按敌我矛盾处理。原本,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因为有两个大人物出面担保,使陶孟和逃脱一劫。

中研院时的陶孟和(后排右二)与傅斯年(后排右三)

1948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国民政府决定把科学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到台湾。第一批最重要的古物、标本、仪器、历史档案、外交文书等772箱,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担任押运官,全程负责运输、装卸事宜。

中共方面听说了这个消息,为阻止搬迁,特地找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请他出面劝说李济不要担任押运官。李济问陶孟和:“如果你陶孟老能保证这批古物不在战争中被毁,并有科学证据说服众人,同时能担当起这个责任,那我就放弃。”

陶孟和既拿不出科学证据,也担负不起这份责任,只好作罢。

但陶孟和领导的社会研究所全套人马却完整地留了下来,无一人去台湾,全部转入了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他的这份功劳被有关方面认可,待新政权建立后,改换门庭,成立中国科学院,陶孟和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社会研究所所长。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寻求改良社会的方法,是陶孟和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宏愿。最初,因为在学校教书,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从事社会调查,直到1926年,事情才出现转机。

此前的1924年5月,美国决定将庚子赔款多收的部分及其利息总共1200万美元退还中国。为确保这笔资金不被挪用,美方要求成立一个董事会,由中美两国民间知名人士来管理这笔资金。董事会的名称叫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中基会的最高决策权归属于董事会。

根据协议,美国退还的这笔钱只有中基会才有权力支配,将其用于“促进中国教育及文化之事业”。由于教育文化这个概念比较宽泛,所以,中基会把教育文化的范围规定为自然科学及其应用。

1926年2月,美国的一个社会宗教团体联系中基会,愿意捐赠专款三年,委托中基会办理社会调查事业。中基会经讨论后决定接受此项赠款,增设一个社会调查部,专门从事社会调查,聘请陶孟和负责管理调查研究事务。陶孟和到任后,提出了三项研究课题:一是关于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二是对北平生活费的调查研究,三是对北平郊区农民生活费的调查研究。

因为此前中基会的研究范围为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所以社会调查部的位置就显得有点尴尬。陶孟和认为,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部就必须独立。

于是陶孟和给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写信,希望获得胡适的支持。胡适是中基会的董事之一,和陶孟和曾经都是北大教授。最终,在胡适的帮助下,陶孟和的社会调查部顺利升级为独立的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所,并得到了四万元经费的预算。

陶孟和对此很是感激。

社会调查所成立后,陶孟和带领他的团队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金融、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调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931年底,吴晗给胡适写信,请老师帮助自己的北大同学千家驹找份工作。胡适约见千家驹后,认为千是可造之材,于是给陶孟和写信请他帮助安排工作。

陶孟和想也没想就同意了。可等他回头一打听,才知道千家驹是北大学生会会长,是有名的捣乱分子,怀疑他和地下党有关系,不免担心不好管理。

胡适听说后回复说:“捣乱分子和研究工作并不矛盾,会捣乱不一定做不好研究工作,而且进研究机关,你怕他捣什么乱呢?至于共产党,我看不会吧!这样的人才你不用,还用什么人呢?”经胡适如此一说,陶孟和只好同意了。

其实,还在1926年,17岁的千家驹刚考入北大,就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开始参与组织学潮、驱赶教授等地下活动。对此,胡适心知肚明。只是出于包容的心态,胡适能尊重年轻人的选择。

1934年社会调查所并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由陶孟和担任所长。1935年,陶孟和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顺利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也就在这一年,在内战中节节败退的国民政府,指示中研院准备南迁,尚未成行,又要求迁往台湾。对此,陶孟和在《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表示反对。

中央研究院当时在南京有地质所、气象所、数学所、物理所、天文所、历史语言所、社会研究所等。在这些所长中,出现了两派,一派以傅斯年为首,主张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一派以陶孟和为首,反对搬迁,主张留守南京。那段时间,陶孟和一直住在研究所办公室主持工作,他对大家说:“院长朱家骅是我的学生,我可以顶他,他不会把我怎么样。”陶孟和的这番话,对中央研究院其他各所也产生了影响。到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南京时,中央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所都留在了南京或上海。社会所更是个个坚守岗位,没有一个人去台湾,所中财产,包括图书资料都全部保留了下来。

陶孟和的表现受到了新生政权的肯定,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陶孟和就被任命为副院长兼联络局长,分管社会、历史、考古、语言4个研究所,并兼任社会研究所所长。职务不可谓不高,责任不可谓不重。但随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所有大学的社会学系都被撤销,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等人文学科不再被重视,社会研究所也因此被更名为经济研究所,而陶孟和则不再担任所长一职。

社会学是陶孟和的专业,他为此奋斗了一生。但年近古稀,他所从事的社会学不仅消亡了,还被当作伪科学受到批判,这使陶孟和目瞪口呆,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1950年代中期,大陆掀起了批判胡适的运动,陶孟和年长胡适四岁,两人同在北大任教,是共事多年的朋友,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深知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并无道理。面对汹涌澎湃的批判浪潮,他闭口不言,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当57年又一轮运动降临,陶孟和到底还是忍不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发言说:“旧知识分子之未得其用,以中国干部之缺乏,有材者不用,而无材者充数,以致酿成了许多混乱。”他在批判费孝通等人的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受到敌视。”

这样的发言已经让身为院长的郭沫若很不高兴了。但陶孟和仍然不管不顾,在这一年9月中科院召开的批判大会上,大家都一起愤怒声讨右派时,陶孟和又站出来大声疾呼说:“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气急败坏,当即决定给陶孟和戴上一顶右派帽子,按敌我矛盾处理。

原本,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因为有两个大人物出面担保,使陶孟和逃脱一劫。

陶孟和出生于1887年,父亲陶仲明是严氏私塾的老师。陶孟和从小就跟随父亲在严氏私塾读书。1901年,陶仲明去世,张伯苓接任塾师。1907年,严氏私塾改为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陶孟和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做了该校的老师。后来南开学校发展成为南开大学,陶孟和也算是南开大学的元老之一。那些从南开毕业的学子梅贻琦、周恩来,都是陶孟和的晚辈。

陶孟和在南开学校任教不久,就去了日本和英国留学,在1913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陶孟和回国后,出任北大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长、教务长等职务,成为北大的早期教授之一。

1919年1月,陶孟和邀请杨昌济等教授发起成立北大哲学研究会。当时,毛泽东正在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谈恋爱,杨昌济不但替毛泽东找到了一份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还介绍他与陶孟和有过交往。

1920年,杨昌济病故,杨家陷于困窘。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和马寅初、胡适、陶孟和四人出面,向北大师生征集善款,才替杨昌济料理了后事。丧事办完后,还有一些积余,就留在了杨夫人手里,以备生活之需。当时,毛泽东想回湖南创办文化书社,因为手里没钱,无法成行,是杨开慧说服母亲给了毛泽东一笔钱,作为创办文化书社的资金。

毛泽东后来一直记得四位教授的情谊。所以在陶孟和直言反右斗争是浩劫的时候,也能手下留情,放陶孟和一马;仅只通过郭沫若传话,要陶孟和不要再妄议国事,否则彼此不好见面。陶孟和从此闭嘴,不再随便开口说话。

1960年4月中旬,陶孟和前往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会议进行到第三天,陶孟和突发心梗离世,享年73岁。

2024-01-14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16/2004990.html